[摘要]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中的失信行為屢見不鮮,已經成為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信用制度建設嚴重滯后。本文是在分析我國國情和當今世界范圍內重要的征信體系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我國的征信體系發展和運行模式。
[關鍵詞] 征信企業信用個人信用
一、建立和完善征信體系的必要性
在我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加入世貿組織的情況下,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對信用交易的需求日益擴大,但是,由于企業和個人信用缺失情況普遍而嚴重,已成為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擴大對外開放,保持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一大障礙。
我國的征信體系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末,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現在仍然處于起步階段。我國信用體系的相對非常落后,由于存在交易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使得交易的主體雙方的交易成本較高, 交易效率低下,嚴重阻礙了市場經濟發展。據2002年“中國企業信用論壇”透露的信息,近20年來,僅因企業信用缺失而使國家每年導致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平均高達5855 億元,相當于年財政收入的37%, 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因此每年至少減少2%。建立健全獨立、客觀、公正的資信調查評估和信息咨詢的征信體系已是當務之急。
二、當今發達國家征信體系的主要模式
1.以民營征信服務為特征的美國征信體系模式
(1)美國的企業征信體系狀況。美國的企業征信業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上市公司,法律嚴格規定了其信息披露無須一般的“信用報告”, 其資信等級由世界著名的穆迪和標準普爾公司評定完成;另一種是中小企業,其征信評定工作由專業的企業征信公司來完成。美國企業征信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有。
①在信息來源方面,民營征信機構的信息來源廣泛。在美國,征信信息主要來自官方信息、公眾媒體信息,消費者信用調查機構的信用信息除了來自銀行和相關的金融機構外,還來自信貸協會和其他各類協會、財務公司或租賃公司、信用卡發行公司和商業零售機構等。
②在服務范圍方面,美國消費者信用數據的獲取和使用要受國家“公平信用報告法”及其他相關法律的約束,只有在法律規定的原則和范圍內才能使用相關的消費者信用信息。
③在提供的產品方面,征信公司可以提供企業概況、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相關情況、企業關聯交易情況、企業無形資產狀況、企業付款記錄、企業資信等級、企業財務狀況等。
(2)美國的個人征信體系狀況。在美國,個人征信業務通常是由非營利機構完成,其主要產品有:記錄消費者還款歷史的信用報告;來自司法機關及其他方面的公共記錄;按一定規則整理和組織的信貸記錄;各類消費者信用評分;個性化的消費者信息。美國個人征信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為。
①在立法方面,美國通過了一系列限制征信局行為、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案,如《公平信用報告法》、《公平信用計賬法》、《平等信用機會法》、《誠實借貸法》和《信用卡發行法》等,這些法律要求個人征信行業不得以消費者的性別、年齡、信仰、種族、籍貫為由,采取任何歧視性授信行為。
②在個人征信局的數據庫中,個人征信局的征信數據來源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數據來自提供消費者信用工具和服務的金融機構和其他授信機構的借貸記錄及客戶信用評級;第二部分數據來自于屬于第三方地位的數據處理公司,他們主要搜集消費者有關社會經濟行為的數據,如估算消費者的收入和其消費形態;第三部分數據來源于與消費者尋求貸款過程中發生的查詢行為相關的數據;第四部分數據來自“公共記錄”,即指政府機構掌握的且對公眾開放的數據或記錄。
③在行業協會方面,1912年美國成立了聯合信用局。信用局搜集的主要是消費者還貸數據。每個消費者信用貸款的所有數據從各種金融機構傳送至當地信用局,轉而匯集到三大征信局的數據庫中。這種傳輸是無償和自愿的,大家貢獻數據的目的是從整個系統中收益,具有乘數效應。
④在信用信息內容方面,標準的消費者信用調查報告,其正面和負面信息的內容由三個部分組成:消費者信息、賬戶信息和附加信息。根據美國的法律規定,個人征信局保留消費者信用信息有時間限制,正面信息保留10年,負面信息保留7年,而公用記錄信息的保留年限則沒有時間限制。
這種模式的不足之處在于對于那些征信業起步較晚,征信業從業人員水平較差的國家和地區而言,并非是一個合適的發展模式。而且,如果本國政府在本國征信制度發展不完善時,不能有效地保護本國企業,外國大型征信企業將很快占領本國的征信市場,這必將影響本國征信企業的發展。
2.以公共信用調查信用管理機構為代表的歐洲模式
概括起來,公共信用登記系統模式與民營信用調查機構的模式有著較大的區別。公共信用登記系統是由金融監管機構設立,更多地體現了監管者的意志和需要;民營征信機構是由私人和法人組成,采取商業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公共信用登記系統主要是為金融監管部門的信用監管服務,而不考慮社會的商業化信用信息需求;民營征信機構是為社會更廣泛的信用需求服務,服務范圍更寬、更廣、更全面;公共信用登記系統的數據強制性地來自于銀行等金融機構,民營征信機構的數據來源更全面,除銀行數據之外,還包括來自商業、貿易等方面的信用信息;公共信用登記系統的數據使用更多地是金融機構內部為防范風險的信息互通,而民營征信機構的信用報告則是商品,強調為需求者提供商業化、個性化服務。由此可見,公共征信機構與民營征信機構不是簡單取代,而是相互補充的關系。
該模式的主要優點是在公共數據比較缺乏和分散的條件下,可以由政府協調各方面強制性的金融機構參公共信息登記系統,在以較短的時間內集中各種資源建立起全國范圍內的數據庫。此模式的問題在于政府建立數據庫的目的不在于直接生產征信產品和參與市場競爭,出于其他非盈利目的,這樣以來政府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其效率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3.以銀行協會建立的會員制征信機構與商業性征信機構共同構成的信用管理為代表的日本模式
日本銀行協會建立非營利性的銀行會員制機構—日本個人信用信息中心,負責對消費者個人或企業進行征信。該中心在收集信息時付費,在提供信息時收費,但不以營利為目的。會員銀行必須提供相關信用信息,同時可以共享其中的信息,其實質是建立一種信息互換機制;與會員制征信機構并存的是一些社會化的商業征信企業,如帝國數據中心,它是典型的商業經營,目前擁有日本最大的信用數據庫。
上述這三種模式都是世界上比較成功的征信模式,而以美國模式最為成功。由于每種模式都有其深刻的歷史、社會、法律和文化背景,因此我們不能完全照搬上述的任何一種模式。
三、建立健全我國征信體系的模式的思路和建議
到目前為止,我國在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央銀行信貸咨詢系統建設也初見成效,在2006年初建立了全國統一的我國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上海也建立了我國第一家地方性個人征信企業:上海征信公司。但是就全國征信體系的現狀而言,距離建設誠信社會的要求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模式不請,指導方向不明,缺乏法律保障,到現在為止我國還沒有出臺一部征信方面的法規。
從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在市場經濟海很不完善,全社會信用意識普遍低下,個人信用信息分散且不全面,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欠缺的情況下,要想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健全我國的征信體系,完全依賴市場的力量還不太可能,因此,政府應該在建立健全征信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要較少政府的干預,走上市場化的道路。
具體考慮我國的情況,從法律環境看,我國在信用管理領域的法規還沒有,立法之路還非常遙遠,不具備采用“美國模式”的個人征信方式的條件。但是,我國又是世界范圍的一個大國,有經濟高速發展的強烈要求, 經濟快速發展與我國經濟領域法律法規不健全的現狀是一主要矛盾。如果我國考慮抓住當前的時機,保持社會穩定和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最終采用“美國怕模式”建立征信系統是必然的選擇。因此,政府的行業發展規劃應以確立建立“美國模式”的征信系統為最終目標。而且,考慮到社會征信系統可以服務于一個單獨的城市的特點,將“美國模式”的征信系統的建設融入我國的城市信用體系推廣工作。鑒于人總行的“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的功能已經比較完善,政府首先應該考慮將這個系統納入到我國的個人征信系統建設規劃之中,可以充分利用這個系統建立一個純粹的“歐洲模式”的個人征信服務,迅速填補我國沒有覆蓋全國的個人征信局的征信市場空白。在此同時,在若干個城市建立和培育“美國模式”個人和企業征信機構的試點,特別著重在一個城市建立兩家以上的征信局競爭的試點。我國的“歐洲模式”的征信服務系統應該是一個過渡時期,逐步完成“歐洲模式”征信服務系統的歷史使命。在此期間,立法機關和中央政府應根據從“歐洲模式”和“美國模式”個人和企業征信機構運營得到的經驗,建立健全信用管理領域的成套法律和政府監管機制。在過渡期結束之前,采用“歐洲模式”運營的個人征信機構可以完成股份制改造,允許私有資本加入。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應同時借鑒“美國模式”和“歐洲模式”,但是以“歐洲模式”為主要借鑒模式,再結合我國的國情,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征信體系發展之路,經歷這個階段之后,再重點借鑒“美國模式”完全走市場化之路。簡言之,我國征信體系的總體發展思路是:以政府為主導,以法律為保障,以市場化運作為目標建立健全我國的征信體系。
參考文獻:
[1]賀妍:從世界經驗看我國征信業的發展模式.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J].2005.5
[2]林均躍:論我國個人征信業發展模式.經濟社會體制比較(雙月)[J].2003.6
[3]王玉琴等:發達國家征信體系對我國的啟示.黑龍江社會科學[J].2005.4
[4]姚廣海:我國信用體系的運行框架和模式.中外企業文化[J].2005.11
[5]Zvi Bodie,Robert C.Merton, Finance[M].Pearson education, 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