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當今市場經濟的環境中,由于誠信缺失的現象層出不窮,形成了“失信是失信者的通行證,守信是守信者的座右銘”的誠信缺失環境。商業、金融、產品、科學技術、官員、乃至政府誠信危機等,直接危害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危及到企業的生存、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整個市場經濟秩序的崩潰。誠信的缺失,以及隨之而來的信任的缺失,已形成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這就向世人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擁有誠信?誠信僅僅為單方的義務嗎?
[關鍵詞] 誠實守信誠信缺失權利和義務
一、我們是否缺少誠實守信的規約
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把“明禮誠信”確定為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之一。我國現行的《合同法》第六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信原則是合同法中的一項基本原則,它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誠實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義務,不得濫用權利及規避法律或合同規定的義務。可見從古至今,無論文人、還是政權的領導者,都未曾放棄過對誠實守信原則的遵守。但是我們的現實又是什么情形呢?
二、令人心痛的現實
2003年11月2日,新疆烏魯木齊市某商場,“銀夢嬌”專柜的營業員小王一上班就遇到一個要求退貨的消費者,400多元錢的衣服剛剛買了兩天,商標雖然還依舊在原位但衣服的胳膊肘關節部位已經有幾道細微的褶皺,這明顯得“告知”衣服已經被穿過。據小王介紹,上述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上個月4起類似退貨中至少有1起是屬于上述情況的。而且服裝、鞋帽、電器、日用品,包括化妝品在內的柜臺每月都會有類似現象發生。“東方100”商場的優質服務科科長說,至今為止,商場退還過金額最大的是一件女士貂皮大衣,價值8600元。買主是于年前買的,過完正月十五就以“不滿意”退貨了,然而該貂皮大衣的“體表”還殘留著口紅印和香粉的氣味。(以上案例來源于2003年11月3日的《消費晨報》第A5版)
哈爾濱市也發生了類似的事件:“填份表格就可免費領取一件價值380元的羊毛衫,免費試穿兩天后,再決定是否購買”,這是恒源祥公司在哈爾濱開展的 “把誠信放在消費者手心里”活動,該活動一開始很熱鬧,可是在一周后活動結束時,恒源祥公司卻遭遇了前所未遇的尷尬——發放出去的500件羊毛衫中,有450多件“一去不回頭”。(本案例來源于中青在線-中偵網訊)
三、誠信原則的重要性
誠信原則最早起源于羅馬法,在羅馬法中被稱為“善意”原則。羅馬法中權利行使自由的原則,包括行使權利不得含有加害意思及應善意衡平進行訴訟程序的內容,這其中就包括了誠信的思想。所謂誠信,即誠實、誠懇、信用、信任。具體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要以信用取信于人;二是對他人要給予信任。自羅馬法中引入具有濃厚道德色彩的誠信原則,已歷經兩千余年的時間,該原則早已為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國家所共同接受,許多國家的立法或判例中也都明確承認了這一原則,甚至被尊為“帝王原則”。
誠信原則要求參與交易的各方應當誠實善意地履行給付義務,這是交易安全的核心。但如果大家都視契約或法律、法規為兒戲,不誠實、不守信,會造成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就無法正常進行;如果假冒偽劣、坑蒙拐騙、投機取巧、虛報浮夸盛行,就會嚴重破壞社會經濟秩序,動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根基。如果沒有善意真誠、守信不欺為交易的基本要求,交易必然在一種互不信任、互相猜疑的氣氛下進行,這種交易將是不穩定、不安全的。交易中講誠實信用,已不僅僅是道德需求,更多地具有了經濟價值。我國《合同法》中的誠信原則對合同行為全過程的規制,已使其在維持交易秩序,保護交易安全,降低交易費用,鼓勵交易成功,解決交易糾紛等方面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四、對現實中問題的分析
近期,有關部門對鄭州市107家涉及不同行業、不同經濟類型、不同規模企業進行了信用狀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對“資金拖欠”的認同率達86.9%,對披露虛假信息、數據,對假冒偽劣產品制售猖獗的認同率為55.1%,對“制售假冒偽劣產品”深惡痛絕的認同率達51.4%,對當前較為普遍的違約合同欺詐、虛假廣告、質量欺詐、拖欠稅和貸款、價格欺詐等現象的認同率分別為50.50%、45.80%、40.20%、29%、21.50%。
但是任何一個交易的發生、變更和終止,都需要該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當事人的共同參與。我國《合同法》要求合同當事人(并非僅指生產經營者,而是所有參與人)在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除的各個階段,甚至在合同關系終止以后,當事人都應當嚴格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從而產生了附隨義務、全面正確履行約定的義務、后合同義務等,從而使交易能夠正常進行。這說明權利和義務是當事人在交易過程中共同形成的,雙方作為交易的主體,既享有權利又須履行義務。這么看來誠實信用原則也并非生產經營者單方所必須遵循的義務,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也必須依法遵循。法律是對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的規范,即是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而不是單方的權利和單方的義務的規范。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卻是我國諸多法律中惟一一部只規定消費者的權利而未規定其義務、只規定了生產經營者的義務而未規定其權利的法律。說明在交易法律關系中產生的誠信缺失等諸多問題面前,受害者往往是消費者,法律為了維護交易公平而專門著重的“關照”了雙方的地位,正是這種關照,使得一些消費者鉆了經營者誠信服務的法律空子。這也就是造成以往總是以誠信問題受害者身份出現的消費者,今天卻處于備受質疑的位置的原因吧。
在誠信鏈條上,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反省。誠信原則的遵循不應局限于交易的過程,交易的前期也需要,甚至在交易結束之后;同樣,誠信義務的履行不僅僅單方指向生產經營者,交易的消費者也應依法履行,雙方當事人不應是一對矛盾體,而是和諧互動的,誠信原則不只表示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誠信服務,消費者也應理性、誠實地進行消費,這樣才可能為雙方均創造最終的受益,畢竟交易的實質是交易雙方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可見,誠實守信正在成為經營者和消費者溝通時一個必須跨越的橋梁。
五、總結
誠信是寶貴的無形資產和財富,實踐證明,誠信可以使企業獲得政府的信任,擁有較多的政策扶持;誠信可以使企業贏得資本市場的支持,獲得銀行貸款;可以擁有較好的社會口碑,可以獲得較大的市場占有率;講質量,重合同,守信用,優服務,等等。誠信的表現同樣會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利益,誠信維護了交易的公平、安全,使消費者在交易中獲取實惠;為消費者除去企業賴賬、欺詐等不良行為的后顧之憂。
生活中的案例雖然已經發生過了,但是給我們的啟示卻是需要在今后的規范制度中進一步改進的:當我們強調商家誠信的同時,作為誠信鏈條上的政府、銀行、生產商、經銷商乃至誠信的終端消費者,也需要對誠信做出承諾,若僅僅寄望于道德約束解決中國的誠信問題是不現實的。恒源祥公司的行為之所以使自己陷入尷尬,其根本原因是我們的個人信用體制沒有建成。有關部門應該為誠信提供法律保障,加強懲罰機制的建設、建立市場準入制度,讓有不良記錄者承擔起經濟上、法律上、道德上的責任和風險。與此同時,政府要強化信用道德教育,通過各種形式,倡導“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道德風尚,推崇誠信經營的理念,使誠信成為企業和個人的自覺行為,提高全社會的信用意識,為企業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相信在交易雙方的努力下,誠信會將我們每一個主體內心與現實的天枰擺得更平、更正!
參考文獻:
[1]張文顯主編:《法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2]王利明等著:《合同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3]利子平黎斌主編:《法律基礎》(修訂版).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
[4]何志著:《合同法原理與審判實務》.法律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