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商場是一個重要人類活動場所,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標志。人們經常光顧商場,或者購物或者閑逛,充分地享受現代生活的舒適。但不容回避的是在商場里時不時發生些不愉快的事,如顧客的人身受到損害,有時是由于商場的地面太滑,顧客不慎摔到了;有時是商場的懸掛物脫落使顧客受損;有時是因為第三者地侵害,顧客受到傷害等等。那么在這么多種事故中,人們不禁要問,誰對此應承但責任?在現代社會,人們高喊著“那里有損害,哪里就有救濟”的名言不斷審視著我們的法律制度安排。我們根據相關的法律規定也在救濟著那些受害者,但這并不說明此問題就不值得再進一步探討,何況對發生在購物時的人身損害事件經營者應承擔什么法律責任這個問題,學者們一直存在爭議。筆者也將在這里對此予以探討。
在現代社會,讓一個人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因是此人對法定義務的違反或對約定義務的不履行。一般認為,對法定義務的違反應承但侵權責任;對約定義務的違背應承但違約責任;特殊情況下,對法定義務的違反也可能承擔締約過失責任。那么對于發生在顧客購物時的人身損害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是什么? 有人認為是侵權責任;有人認為是締約過失責任。我們認為侵權責任是指不法侵害他人的人身或財產而應承但法律責任,一般情況下,這種責任設計的目的是使受害人的損害恢復到沒遭受侵害之前的狀況;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締約過程中,一方有過錯致使合同不成立,那么對對方所造成的損失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它的設計目的是賠償對方的信賴利益損失。當然,對于二者之間的厘清還會有很多方面可以對比,如承擔責任的構成要件的不同等,我們不一一而論了。
對于侵權責任承擔的法理依據是對法定義務的違反,那么,法定義務是什么? 一般認為,法定義務就是人為了自由的不自由,而這種不自由必須有法律明文規定,昭示天下。
同時,對于侵權責任而言,填補受害人的損失是它的歷史重任,懲罰性的色彩比較淡,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侵權責任不斷擴張,有一個趨勢就是不斷加重致害人的法律責任。不過就填補損失來看,這個損失一般而言就是受害人的直接損害,如人身傷害所需的醫療費,以及因此而耽擱的收入損失等,當然有人會說到精神損害賠償問題,這個問題本身也還是在談論著,而卻司法解釋的前后不一足以證明立法界、司法界對侵權責任所賠償范圍的慎重及對于逾越填補損失這個界限的顧慮。反過來,對于締約過失責任而言,對其承擔的法理依據解釋有如下幾種:1.侵權行為說;2.法律行為說;3.法律規定說;4.誠實信用原則說,多數學者認為《德國民法典》第242條規定的誠實信用原則是其法理基礎。筆者認為,基于把合同作為一個連續的過程,一個由先合同義務群到合同義務群再到后合同義務群的動態演變過程來看,合乎正當性的解釋也就是誠實信用原則。以這個原則為基礎解釋締約過失責任時,認為其是對先合同義務的違反所應負的法律責任,這個先合同義務包括通知、協助、保密、提供安全等義務鏈,而且這些也都是法定的。那么基于這個法理基礎,締約過失責任所賠償的則是信賴利益的損失,這個范圍不但包括直接的損失還包括間接的損失。
現在,我們看看發生在商場里的那些不幸,當顧客去商場購物時如果發生人身損害,那么不難發現:這個損害要么來自外物要么來自第三者或者自己,這里我們不討論自己對自己的自殘行為,因為這個損害責任是自負的,所以我們只探討外物或者第三者致人損害這兩種情況。
首先,在購物時,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經營者對消費者有安全保障義務,如果顧客由于地面濕滑或者其他外物而受傷,則適用侵權行為法中的特殊侵權行為(在古羅馬稱為準私犯)的規定來追究經營者的法律責任,適用過錯推定原則歸責,不過經營者可以證明自己沒有過錯來抗辯受害者的主張。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顧客進商場有可能購物,在這期間,發生上述的傷害,經營者違反了先合同義務,致使其不能締結合同,看來也能適用締約過失責任來追究經營者法律責任,但必須看到,締約過失責任的承擔需要過失者有過錯,而且一般情況下需要受害者來證明,不過在這里由于經營者的安全注意義務(也是先合同義務)是法定,所以可以推定經營者主觀有過錯。另外,根據上一段的闡述,我們也清楚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比侵權責任要寬,但針對上述情況,則沒什么大的出入。所以針對消費者的利益而言,二者的責任承擔沒有明顯的區別, 消費者可以主張經營者的侵權責任也可以主張經營者的締約過失責任。
其次, 我們來分析消費者在購物時遭受第三者致害的情況。當消費者是無辜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規定,雖然經營者不是直接侵權人,但他有過錯(一般認為是對安全保障義務的疏忽)時,應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另外,當找不到侵權人時或侵權人不能承擔侵權責任時,由經營者承擔替代責任(此情況下經營者可能有過錯、也可能沒過錯),以后可以向第三者追討。這里值得耐人回味的是經營者沒過錯時也要承擔不利后果,那么讓經營者承擔責任的法理解說有公平責任說、風險和收益原則等。那么,在這種情況中,當經營者沒過錯時,適用締約過失責任制度來解決消費者的損失顯然不合適;適用侵權法來規制此時的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法律關系也有點牽強。
通過上面大致的分析不難發現,經營者對顧客在商場購物時遭受人身損害所承擔的法 律責任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比侵權法和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的構成要件和賠償范圍等方面,可以看出有時可以用侵權法或者締約過失責任制度來解釋,有時就只能根據法律的規定來處理,無法適用侵權法或者締約過失責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