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國的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是對新形勢下“三農”各種指導思想的進一步深化、發展和提升。而建設新型農村,是世界上所有國家或地區實現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如歐盟、日本,已經踏上或經歷了這個歷史階段,發展中國家也必須完成這一歷史任務。通過各種各樣的新農村運動,這些國家的農村改革和建設取得了可觀的成就,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物質文化水平和質量,而且縮小了城鄉之間的差距。
一、國外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經驗
1.韓國模式。(1)背景。韓國的“新村運動”開始于1970年。它是因為一些特定的歷史情況而產生的。1945年韓國光復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依靠人力資源開發來發展經濟作為其發展的惟一途徑。從1963年開始,韓國政府制定并實施了以出口為導向戰略為主體、重點發展工業和推進工業化的第一個和第二個五年計劃。這兩個五年計劃的成功實施,顯著提高了韓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加快了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但是,在科技水平提高的同時,韓國的生活倫理水平嚴重滯后,其國民勤儉節約、互相信任的良好社會風尚被戰亂、通貨膨脹和政治家不能兌現的口號破壞掉了。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也就是第二個五年計劃快要結束的時候,韓國的工農業發展嚴重失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農戶土地經營規模小;農村人口大批無序流動、下降過快,引發諸多城市問題和社會難題;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農業機械化發展落后,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業瀕臨崩潰的邊緣。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工業年均增長了7.8%,農業為5.3%,到了第二個五年計劃,工業增速升至10.5%,而農業僅為2.5%。
為了扭轉工農業發展失調和城鄉差距過大,在政治強人“貧農之子”樸正熙總統的親自倡議和熱情支持下,韓國政府自1970年發起了“新村運動”,大力倡導“勤勉、自助、合作”理念來振奮農民精神,以項目開發為紐帶,以政府支援和農民自主為基本動力,帶動農民開展家鄉建設活動。
(2)主要內容。①建設農村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戶生活基礎設施建設。
②改善農戶生活環境。比如對農民建新房給予貸款,支援農民改善居住條件和環境。1971年,全國約有80%的農戶住茅草屋,而到了1977年,所有的農民都住進了有瓦片或鐵片房頂的房屋。此外,政府還鼓勵和扶持農民植樹、種花、種草,進行生態建設,美化生活環境。
③發展農村非農產業。主要是推行“農戶副業計劃”、“新村工廠”計劃和“農村工業園區”計劃等。這些措施給農民增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④發展農村社會事業。通過興建村民會館,為村民集中討論提供場所。并且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比如推行強制性醫療保險。
⑤培育農民的國民精神。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活動來扭轉工業化和城市化給國民精神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新村運動”中,一開始就大力提倡“勤勉、自助、合作”六個字,成功地激發了農民正氣,改變了農民落后的觀念。
(3)經驗和不足。韓國的“新村運動”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大致有以下幾點:
①當時的社會背景。主要是執政黨的政治需要、饑荒引發的社會危機和抓住了發展的關鍵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受到了社會的普遍擁護和支持,為農村建設取得了成效。
②行之有效的運作機制。其運作機制可以概括為:將”新村運動“上升到以工補農、城市反哺農村的國家工業化戰略高度,進行系統、全面地建設規劃,采取圍繞總體設計分階段、分步驟的方式進行,由自上而下的領導機構和組織機構統一推動和實施。 政府是發揮引導、援助作用的配角,而農民是充分投入的主角。 政府的積極性和農民的積極性有機結合,為運動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③給農民實惠。農民是最講究實惠的,只有讓他們切切實實地感覺到了利益,才能夠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而“新村運動“就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從更換屋頂到修筑公路,從解決照明到美化環境,他們確確實實的感覺到了實惠而不僅僅是空洞的口號,自然就為運動的開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但是,這次運動也有很多不足。比如說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而適時的改變方式和手段,過于模式化而使農村傳統的建筑風格、民俗文化等受到了破壞以及沒有考慮到人口遷移而使一些公共設施沒有充分發揮效能,等等。
2.歐盟模式。歐盟農村建設的發展主要經過了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62年~1991年):以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發展。 1957年歐共體的誕生使經濟一體化成為全歐洲的呼聲。 在這種環境下, 歐共體成員引發了農業一體化的要求。1962年,在法國、意大利、荷蘭的推動下,歐共體建立了共同農業政策。這一政策主要著手于從產業角度促進農業發展,只有個別內容涉及從農業結構調整方面促進農村發展。它的目標是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主要手段是實施落后地區發展補貼。
(2)第二階段(1992年~1999年):從以農業生產為中心向關注農村發展過渡。從20世紀70年代到今天為止80年代,共同農業政策在促進農產品產量翻倍的同時,也由于生產過剩帶來了嚴重后果。為此,歐盟在1992年修改了它的共同農業政策:把過去以價格支持為基礎的機制過渡到以價格和直接補貼為主的機制,控制農產品生產和財政預算開支的過度增長,促進農業發展。
(3)第三階段(2000年以后):農村與農業共同發展。為了應對WTO新一輪農產品貿易談判要求,特別是來自美國等國家的壓力,在1999年,歐盟對共同農業政策進行了第三次更徹底的改革。它提出了歐洲農業模式,將共同農業政策轉變為“共同農業和農村發展政策”,將農村發展作為共同農業政策的第二支柱;注重農業在農村發展中的多功能作用,強調保護生態環境,使農業、農村、環境協調一致發展。
二、幾點啟示
從韓國和歐盟的做法和經驗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1.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協調發展。這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我國的工業化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這時要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必需把解決好農業和農村問題擺到首位,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建立一個促進城鄉統籌和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
2.政府要大力倡導、支持農村建設。我們要像韓國那樣,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并且給予物力和財力上的支持。這是我們取得勝利的必備條件。
3.重視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大力推廣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建設新農村,人才是關鍵。發達國家和地區在農村的改革與建設中十分重視對農民的教育,注重對農民科技文化的培訓和提高。韓國的勝利經驗之一就是高度重視教育。我們也要像他們學習,把農民的職業教育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