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防洪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提出防洪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概念,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并解釋了指標內涵,以期對遼河流域防洪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進行科學評價。
[關鍵詞] 防洪體系社會經濟系統指標體系協調發展
一、引言
洪水災害,自古以來一直是人類最大威脅之一。遼河是我國水災較重的河流之一,洪災歷來頻繁而嚴重。1949年后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隨著干流上最大的控制性水利工程石佛寺水庫的建成,遼河流域的防洪系統已基本完善。但是防洪體系還不夠完善,防洪標準還偏低,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流域國民經濟迅速發展,要求有一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防洪安全保障體系。因此,已建成的防洪體系能否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它能否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引起了人們的思考,這就需要定量計算防洪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從數量上來回答,而定量評價的前提就是建立一套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二、防洪與社會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的內涵
協調的本意是“和諧一致,配合得當”,它描述了系統內各要素的良性相互關系。協調發展是在發展過程中系統間或系統內要素的和諧一致,配合得當,在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從簡單到復雜,從無序到有序的變化過程。按照協調原理的要求,防洪與社會經濟系統協調發展是衡量社會經濟不同發展階段,防洪能力與社會經濟發展程度之間的關系,具體體現在以時空為參照系,防洪能力與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
三、指標體系構建及指標內涵說明
防洪與社會經濟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系統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只有這些相互作用產生協調效應,才能推動防洪與社會經濟系統向協調有序的方向發展,因此,本文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三個系統:防洪、社會、經濟系統。從理論上講,評價指標越多越好,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難以實現,因此本文主要遵循針對性、區域性、動態與靜態相結合、數據可得性等原則來選取指標。
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根據遼河流域的具體情況和指標選取原則,選取了49項指標,具體如下:
社會系統指標體系分為四個層次(人口發展、人民生活、科教文衛、社會結構)16項指標。人口發展指標包括:年末總人口數、城市非農業人口數、人口自然增長率;人民生活指標包括:農民人均純收入、職工工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均住房面積、城鎮居民人均用電量;科教文衛指標包括:城鎮社會保障覆蓋率、每萬人口醫生數、每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研究與發展經費占GDP比重、教育經費占GDP比重;社會結構指標包括: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城鎮化水平。
經濟系統指標體系由三個層次(經濟總量、第一產業、第二、第三產業)13項指標構成。經濟總量指標包括:人均GDP、人均固定資產投資、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第一產業指標包括:第一產業產值占GDP比重、人均耕地面積、人均糧食產量;第二、第三產業指標包括:工業增加值、工業產值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增加值、非農增加值占GDP比重、非農產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比重、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防洪系統指標體系由三個層次(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工程效益)20項指標構成。工程措施指標包括:城市防洪標準達標率、防洪保護區防洪標準達標率、江河Ⅰ、Ⅱ級重點堤防達標率、防洪投入占GDP比重、已建水庫防洪總庫容、水庫除險加固達標座數、防汛歲修投資占GDP比重;非工程措施指標包括:水利信息化指數、防洪知識普及率、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比重、防洪政策法規配套情況、河道管理能力、洪災保險補償比例;工程效益指標包括:水土流失面積治理率、有效灌溉面積率、堤防保護人口比例、堤防保護耕地面積比例、堤防保護財產比例、防洪工程占地面積比重、洪水災害損失率。
2.評價指標內涵說明
(1)社會系統指標體系。本文主要從人口發展、人民生活、科教文衛、社會結構四個方面來考察社會系統,具體又細分為16項指標反映了流域社會發展的整體情況。人口發展指標反映了流域內人口發展情況,而人口與防洪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比如國家《防洪標準》(GB50201-94)制定的城市防洪標準主要依據城市非農業人口的數量來分確定城市防洪標準的高低。
防洪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讓防洪體系有力地保障廣大人民的勞動成果;人民生活指標反映了城市居民和農民的收入以及居住情況。科教文衛指標反映了人民接受教育的情況和醫療衛生情況。社會結構指標是社會生活諸方面的綜合反映,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文明進步的程度。
(2)經濟系統指標體系。經濟對防洪的影響至關重要,經濟發展必然要對防洪保障提出相應的要求,同時也為防洪設施建設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等條件。一個地區只有經濟發展了,人民富裕了,才可能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防洪中,防洪能力才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經濟總量指標,主要反映了經濟發展程度和規模,以及當地政府富裕程度等。通過經濟總量指標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經濟總體發展情況,對防洪所要保護的經濟總量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指標體系分別反映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以及經濟結構構成情況。
3.防洪系統指標體系
防洪的建設主要是從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兩方面來進行,而從系統評價的角度看,需要同時考慮防洪所產生的效益,因此,本文從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防洪工程效益三方面來反映防洪系統發展情況。
(1)防洪工程措施指標。城市防洪標準達標率=達到規定防洪標準的城市個數或有防洪任務的城市總個數×100%。遼河流域有重點防洪任務的城市是:赤峰、通遼、遼源、四平、鐵嶺、盤錦、沈陽、撫順、遼陽、本溪、鞍山、營口。目前,這些城市防洪標準達標率僅為30%左右,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90%以上的城市防洪標準達標率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防洪保護區標準達標率=達到規劃防洪標準的防洪保護區面積/防洪保護區總面積×100%。遼河流域現階段防洪保護區標準達標率僅為50%左右,而荷蘭的防洪保護區標準達標率大于90%,差距還很大。江河Ⅰ、Ⅱ級重點堤防達標率=符合I、II級江河重點堤防標準的堤防長度/I、II級江河重點堤防總長度×100%。防洪投入占GDP比重和防汛歲修投資占GDP比重分別反映當年防洪投入占經濟總量的情況和防洪工程維護情況,該指標值的高低還可以反映出當地政府對防洪建設的重視程度。已建水庫防洪總庫容和水庫除險加固達標座數反映了水庫防洪能力的大小和水庫防洪能力的可靠程度。
(2)防洪非工程措施指標。非工程措施是通過法令、政策、經濟手段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技術手段,以減少洪災損失的工作。本文選取水利信息化指數、防洪知識普及率等指標反映防洪非工程措施情況。其中,水利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水利信息資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傳輸、存儲、處理和服務,全面提升水利事業活動的效率和效能。
(3)防洪工程效益指標。防洪屬于除害事業,不能直接創造物質財富,所以防洪效益主要體現為保障社會經濟安全,即主要考慮保護人口、土地和財產等安全,故本文選取了堤防保護人口比例、堤防保護耕地面積比例和堤防保護財產比例等指標來反映。
水土流失治理率主要反映了水土流失治理情況。遼河流域水土流失情況一直很嚴重,根據水利部2002年全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統計,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121000km2 ,占流域面積的55%。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水庫、河閘及河道淤積,使防洪標準下降,所以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洪澇災害損失率說明了洪澇災害損失情況,從而反映了防洪體系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有效灌溉面積則反映防洪在農業灌溉方面所產生效益。防洪所產生的效益既有正面效益,也有反面效益,防洪工程占地面積比重就是個逆指標,反映防洪的負面效益。
四、結束語
遼河流域人口集中,城市密集,基礎設施眾多,是遼寧、內蒙古、吉林三省(自治區)的工業基地和農牧業生產基地,保障該地區的防洪安全對三省(自治區)的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果發生洪災,不僅嚴重影響流域自身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將波及國家能源化工等基礎工業生產,對國民經濟發展造成長期不利的影響。進一步完善遼河流域防洪體系對流域內社會經濟發展乃致全國社會經濟發展有巨大作用。因此,本文對遼河流域防洪體系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進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隋映輝:協調發展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0:20~21
[2]張于:我國水利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J]. 人民黃河,2003,25(11):4~6.
[3]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 遼河流域防洪規劃簡要報告[M]. 2005,3: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