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對“科龍門”事件的介紹,對我國審計法律風險因素及變化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 審計法律責任審計法律風險
一、問題的提出
2005年度上市公司十大財務舞弊公司排行榜榜首,偷梁換柱之科龍電器,會計師事務所為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別虛增利潤1.2億、1.14億、1.49億元。在科龍電器2001年末的資產價值不確定的情況下,德勤華永給出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此后,德勤繼續對科龍2003年的年報出具了“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2006年3月29日下午,德勤被科龍的一位股東告上了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法院,要求其公開道歉和賠償。新《證券法》的實施給予了股東在遭受民事侵權時更多的選擇權。法律明確規定的是會計師事務所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那么原告就有權只起訴德勤,而且能夠就近起訴以節約自己的訴訟成本。
二、審計法律風險的因素分析
1.訴訟人。訴訟人是注冊會計師法律風險的一個重要維度,其涉及可對注冊會計師行為提起訴訟的主體資格。在一個股權高度分散的資本市場上,可起訴注冊會計師的主體大大增加,無形中加強了審計市場的監管力度。1993年美國《證券法》將注冊會計師的責任對象擴大到任何推定的財務報表使用者。無形中增加了監管力度,提高了其行為不當被發現的概率。
2.訴訟成本。訴訟成本主要是指訴訟的技術難度,難度越高,訴訟成本就越高,注冊會計師被提起訴訟的可能性就越低。美國將舉證責任轉移給注冊會計師,相當于由其承擔全部的訴訟成本,這無疑加大了對注冊會計師的監管。上市公司的股東成千上萬,讓每一個股東都去法院起訴,中國的司法機構也將無法承受。
3.懲罰力度。對訴訟方來說,懲罰力度代表了訴訟收益,懲罰力度越大,訴訟收益越高,提起訴訟的可能性增加,也就增加了審計市場的監管力度。美國《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及其他規定,客戶對注冊會計師的要求越來越多,事務所在監管機構、法律訴訟及客戶之間,常常處于被動局面。德勤在日本為其審計舞弊訴訟付出了有史以來最昂貴的代價——賠償了2億多美元。而為“銀廣夏”提供審計報告的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雖然被行政主管部門吊銷執業資格,相關注冊會計師被判處刑罰,卻沒有向股東們支付任何賠償。
4.訴訟效率。注冊會計師的法律風險除了以上三個因素直接決定外,訴訟效率也起著間接作用。由于訴訟中信息真實性的了解和掌握需要多部門的溝通和協調,又加上對外部服務機構的責任認定正是由于違規調查和處罰的復雜性,在實踐中往往無法迅速結案。曠日持久的訴訟對責任者市場形象可能構成的破壞性威懾。要公平的保護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合法權利,就必須盡快依據法律遵循程序正義的基本原則,保證資本市場持續繁榮。
三、審計法律風險趨勢分析
1.上市公司轉嫁法律風險。轟動一時的安然事件經美國證監部門幾年來詳細調查,最高聯邦法院推翻了對安達信的有罪判決,但卻無法讓這個會計師事務所起死回生。按照新的會計準則,上市公司必須更加審慎和準確地披露財務信息;新《證券法》規定,如果一旦法院認定德勤未盡到勤勉責任,出具的審計報告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并導致他人遭受損失,就應當與上市公司一起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勤勉盡責既是客觀標準也是主觀標準,使得判斷外部服務機構的責任變的復雜而又艱難。注冊會計師所面臨的環境非常復雜,會計審計準則也在不斷變化并有一定的彈性。因此,為使注冊會計師盡快擺脫困境的有效途徑是:在法律責任上就責任對象、責任范圍和責任程度三個方面給予明確規定,以保護注冊會計師免受無謂訴訟的干擾。
2.事務所股東面臨法律風險。在以往的審計失敗案例當中,往往都是簽字的注冊會計師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而“科龍門”事件的訴訟就給會計師事務所的股東和合伙人敲響了警鐘。如果事務所是合伙制或者無限責任的,那么股東或者合伙人就有可能需要以個人財產來承擔賠償責任。雖然中國的大部分會計師事務所都是有限責任的,會計師事務所的破產不至于讓股東個人財產受到損失,不過會計師事務所破產的風險至少可以讓股東或者合伙人在造假之前有所顧慮。
3.集體訴訟制度擴大法律風險。“科龍門”事件全國律師維權團創下了數個紀錄,其旨在追究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責任,讓蒙受損失的中小股東們得到合理補償。但我國法律中沒有集體訴訟制度,目前民事訴訟法所適用的共同訴訟制度,不適應現行證券民事賠償實務的需要。我國政府部門對會計師事務所違法行為所進行的裁決和處理,偏重于行政處罰,使得投資者的法律索賠成本十分高昂,也不能加大違法違規者的違法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引進集團訴訟制度,最大限度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4.舉證責任倒置提升法律風險。新《證券法》規定注冊會計師負有舉證責任,審計訴訟壓力將逐漸增大。日益增高的法律風險迫使職業界改變審計思想,由此必然確立風險導向型審計。新審計準則的出臺,制度導向轉向風險導向,法律風險在審計模式轉換中作為一個重要因素考慮。其內在思想是:任何審計業務都必須將審計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風險水平內。但風險導向審計很容易走向極端性應用:只要經過測試認為其風險可接受,即便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存在一些不符合會計準則的現象且這現象也為其所知曉,注冊會計師也可以簽發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5.行業競爭促成法律風險。即使像“四大”這樣在業界具備有口皆碑的專業素質的事務所,仍然受利益挾制,成為造假企業主動或被迫的共謀者。幾大外來事務所在各城市攻城拔寨,本土所苦苦支撐,惡性競爭導致了審計質量下降。中介機構普遍性的失信說明了制度的缺失,監管制度建設緩慢。新《證券法》賦予了監管機構司法調查權以及對違規行為的糾正權等權利,但僅僅有完善的保護投資者權益的實體法律規定,卻沒有明確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監管資源。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以上市公司為主的巨大客戶市場需要更多的審計工作人員。隨著這對矛盾升級,審計法律風險不斷爬高。
參考文獻:
[1]袁園劉 駿:《審計獨立性與會計信息質量》.會計研究,2005.3
[2]冷吏:《從審計模式演進看法律風險對提高審計質量的作用》.集團經濟研究, 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