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產權是技術創新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產權明晰能夠激勵技術創新。產權也好,技術創新也罷,其主體都是企業,那么企業不同的產權形式,對技術創新的激勵效應也是不同的。產權的明晰過程實際上是產權的界定收益與界定成本均衡的過程。
[關鍵詞] 產權產權明晰技術創新
一、產權明晰激勵技術創新
1.產權明晰是技術創新的決定因素之一
關于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索羅(Solow)在1950年就指出“技術的創新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來源”。那么技術創新能力的決定因素又有哪些,如何決定呢?經濟學家邁克爾·波德因(Michele Boldrin)和大衛·K·萊維恩(David K.Levine)在其著名的報告《完全競爭的創新》(Perfectly Competitive Innovation)中指出“完全競爭的市場是完全有能力對創新進行回報,并使版權、專利權顯得冗余而浪費”。請注意,這里所說的創新能取得充分的報酬是在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下,而這里的完全競爭市場僅僅是以上兩位經濟學家在做此項研究時所做的一個假設;在報告的第17頁,他們特別說明了:“在我們的完全競爭的假設下,企業家對他們的創新是擁有‘明確的(well-defined)’產權”。那么,接下來就提出一個問題,現實社會不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實際生活中,企業家對其創新成果的產權是不那么“明確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創新的報酬應從何而得呢?這時,產權包括企業產權,特別是創新成果的產權是否“明確”就顯得尤其重要了;這也正是本文所要討論的產權明晰對創新的影響。
2.產權明晰激勵技術創新
產權是否明晰涉及到相應的權利責任問題,因為產權是《牛津法律大辭典》(沃克,1998年,第729頁)對產權的解釋是“產權亦即財產所有權,是指存在于任何客體之中或之上的完全權利,它包括了占有權、使用權、出借權、轉讓權、用盡權、消費權和其他與財產有關的權利”。而“產權會影響激勵和行為,這是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國彥兵,2006年,第106頁)。市場交換是資源分配的最有效的途徑,但要能使市場的功能正常發揮,市場正常運轉,那么市場的主體也就是交易都對手中所要交換的物品有明晰的、惟一的并且是可以自由轉讓的所有權,也就是產權。因此,產權的明晰是交易的前提,科斯的第一定理及第二定理的分析完全是建立在產權初始明晰的假設之上的;在《聯邦通訊委員會》一文中,科斯闡述第一定理時,強調了這一觀點,他說:權利的明晰是市場交易的基本前提,最終結果(促進產值最大化)與法律判決無關。產權的明晰影響激勵和行為,因此,影響創新。作為一種創造知識的活動,技術創新的進行是和一定的激勵制度密切相聯的,產權激勵就是技術創新的基本激勵制度之一。而要實現技術創新的產權激勵,首先應對影響技術創新的產權因素進行深入的剖析,進而有依據的構建技術創新的產權制度。因此,對影響技術創新的產權因素進行分析,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權激勵的前提。
3.技術創新的源泉
約瑟夫·熊彼特曾提出過不間斷的工業創新是資本主義體制最重要的特點和效果。他在強調技術進步和創新的核心作用時,還找到了一些早期的杰出經濟學家的理論來支持。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關于創新的——在他那個著名的釘子生產的例子中具體討論到,由于新機器的發明造成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勞動力的分化,也有大部分是關于造成國家之間創造財富能力不同的原因。后來的索洛(Solow)以及其他人在“國民生產總值”這個概念出來后,運用定量分析測算技術進步對經濟的影響,形成了今天的“增長核算”方法;并且他們的研究指出,技術進步對勞動效率的提高和國民收入的增長所起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其增長的一半。技術變化的重要性在現在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中再一次得到體現。
二、企業的產權形式與技術創新
1.產權明晰與技術創新的主體均是企業
我國現在的技術創新主體大多是國家的科研院所,屬于“科研院所主導型”技術創新體系,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創新的主體應是企業,這在客觀上形成了技術創新主體的錯位;在觀念上,企業認為技術創新是科研機構的事情,而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在行為上,許多企業不愿增加或根本就不愿對技術創新投資;在創新成果的轉讓上.增加了創新技術的轉讓成本和費用,不利于企業利用新技術進行技術改造。所以,首先一點要明確的就是創新的主體,實質也就是產權的明晰問題。因為如前定義的產權包括了與財產有關的“完全權利”;就創新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創新的成果歸誰所有,創新的行為由誰來進行,創新的投入由誰負責等等。當然,現在的很多文獻也明確說明了創新的主體應該是企業,創新也可形成一條鏈,而在創新鏈上最重要的主體就是企業。至于企業的創新成果是自創還是外購,都是企業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而定的。
2.企業的產權形式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既然明確了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技術創新是一種企業行為,企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企業的產權特征必然會對技術創新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同的企業產權形式對企業的績效有影響,“民營性質比國有性質上市公司績效要高, 由民營企業參與重組比由國有企業參與重組的企業績效要高。所以我們認為產權所有者越明確, 公司績效就越高。也就是說產權所有制性質是影響企業績效主要因素”(吳風來,2003年,第17頁)。在科斯的《社會成本問題》一文中,科斯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思想,也就是科斯的第三定理,即: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況下,產權的清晰明晰有助于降低人們在交易過程中的成本,改進經濟效率。換言之,如果存在交易成本,沒有產權的明晰與保護等規則,即沒有產權制度,則產權的交易與經濟效率的改進就難以展開。私營企業由于其產權性質的明晰性,技術創新的潛力是最大的;而合資企業則由于其產權性質的復雜性,技術創新能力是最低的。技術創新主體的產權性質,是影響技術創新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三 技術創新的產權明晰
1.產權明晰的特點
什么是產權明晰?德姆塞茨(1994年,第97頁)關于產權的明晰是這樣論述的:“產權的所有者擁有他的同事同意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的權利。一個所有者期望共同體能阻止其他人對他行動的干擾,假定在他的權利的界定中這些行動是不受禁止的。……產權包括一個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損的權利。”這里的產權明晰包括所有者是明確的,產權中的各種權利形成的“權利束”的邊界是確定的。如果產權的所有者不是惟一,以及產權內的不同權利的歸屬不明確,就形成了產權的不明晰或產權模糊。產權模糊包括幾種情況:一是產權的所有者不確定的;二是產權的所有者是確定的,但不是惟一的,從而產生的不同所有者的產權的分配不清問題;三是產權的內部各種權利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間的歸屬不清。
2.技術創新的產權明晰的特點
那么產權的明晰應該如何著手,或者就是現在所說的產權明晰如何進行。限于文章篇幅及討論的主要內容,本文主要就討論創新的產權明晰;這里的創新產權明晰主要還是指創新成果的產權明晰。技術創新的產權激勵,是對技術創新進行激勵的基本途徑,而要實現產權激勵就必須首先明確技術創新者和創新成果之間的產權關系。在技術創新中,不僅涉及到組織的安排,組織的投入,還涉及到創新者自己的投入及創新者之間的合作,因此,技術創新是一個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復雜過程。這實際上是要在不同的產權所有者之間,分配產權。包括同一產權權利的比例,如不同所有者對所有權的擁有比例;以及不同產權權利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間的分割問題。要達到各方利益的均衡,又要保證足夠的技術創新動力,技術創新成果的產權明晰是十分重要的。
技術創新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知識生產,而知識生產是有很強的外在性的,如果不能將外在性有效的內化,必然會損傷技術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弱化技術創新的動力。而將外在性內化的最好辦法就是對技術創新的產權予以清晰的明晰,明確創新主體各方的利益分割。對技術創新成果進行清晰的產權明晰,一方面有利于減少交易費用,有利于加強技術創新的產權流動,有利于創新收益的實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產生技術創新動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對技術創新的產權成果進行清晰的明晰,并不是對技術創新成果進行完全的分割、明晰。按照巴澤爾的觀點:由于產權的交易成本不為零,對產權的明晰是不完全的。同樣,技術創新的產權明晰也是不完全的,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必然要置一部分產權于公共領域。理論上講公共領域和產權明晰之間的臨界點應該是:產權明晰的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而置于公共領域的那部分產權,仍具有外在性。
四 技術創新的產權明晰過程分析
1.產權明晰的相對性
產權的明晰是相對的,沒有絕對明晰的產權。因為產權的明晰會發生相應的成本,從頭就會權衡為了界定產權所發生的成本與對產權進行交換后所能取得的收益,也就是要進行成本—收益分析。一般的情況是,當擁有產權的收益超過界定產權的成本時,就會對產權進行界定,讓產權明晰;相反,當擁有產權的收益不足以彌補成本時,人們就不會對產權進行界定,產權就會處于模糊狀態。這里的收益和成本應該是個邊際的概念。
2.技術創新的產權明晰過程
對技術創新的產權明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技術的進步,一般而言,產權交易的成本是遞減的,即對技術創新產權的明晰成本是趨于向小的方向變化的。變化的趨勢是產權越來越充分的明晰,而置于公共領域的產權部分將越來越少。但相反的情況也同樣發生,由于交易成本的增加,或者由于創新的邊際收益遞減,對產權明晰的完整程度也會減弱,使置于公共領域的部分增加。所以,技術創新產權的明晰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產權交易成本的變動,產權的明晰也應該隨之變動,直到產權明晰的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為止,即MR=MC。
3.技術創新在不同主體之間的產權明晰過程
技術創新是一個有組織多方合作的過程,盡管從理論上已給出了技術創新產權明晰的邊際,但究竟該如何對技術創新產權進行明晰呢?要明晰必然會涉及到在不同的產權主體之間如何分配產權的問題,最有效率的產權明晰的結果是要使各方利益達到均衡,而又不損害技術創新的動力,惟一的原則是產權明晰的成果要使創新者從創新中獲得的收益率接近于社會收益率,也就是在使創新主體的收益接近于社會收益的條件下,實現創新的組織、個人和團體之間的均衡。一般而言,技術創新的任何主體,都會對技術創新的收入流產生一定的影響。決定所有權配置的直觀而實用的總原則是:一方面,對資產平均收入影響更大的一方,得到的剩余份額也應該越大;另一方面,在結構化的產權關系中,產權可分解為多種權能。技術創新的產權實際上是一個產權束,包括不同的權能分支,而不同的權能分支又決定著不同的創新收入流。如何在不同的主體間對這些權能分支進行合理的分配,首要的是要對創新產權的不同屬性所能產生的收益和所需要的成本進行有效的度量,而后應用成本收益法則進行分析。從以上分析還可以預期:不同的屬性所有權,將分屬于那些最有傾向和能力影響那些屬性所能產生的收入流的創新主體。
參考文獻:
[1]Michel Boldrin,David K.Levine,2003:《Perfectly Competitive Innovation》[R],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 3274
[2]科斯:《社會成本問題》,《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
[3]巴澤爾:《產權的經濟學分析(第一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版
[4]楊武:《技術創新產權(第一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5]國彥兵:《新制度經濟學》[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
[6]德魯克(Drucker,P.F.),張煒譯:《創新與創業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沃克:《牛津法律大辭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8]吳風來:《產權所有制性質與企業績效實證研究》.《經濟科學》[J].第3期,第12~19頁,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