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是發展循環經濟最基本的單位。只有實現現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才會有整個現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從技術創新,政府規制,創新管理體系企業文化,現有的會計體系等角度分析了我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制約因素。
[關鍵詞] 循環經濟企業管理制約因素
循環經濟是當今時代以市場驅動為主導的產品工業向以生態規律為準則的綠色工業轉變的產業革命。企業是現代國民經濟的細胞,是現代社會的基礎單位。只有實現現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才會有整個現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目前,我國企業對發展循環經濟缺乏應有的熱情,導致我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制約我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科學技術缺乏創新是最根本的制約
科學技術是保障我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因素,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應該遵循“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行為原則,而要貫徹這些原則離不開物料回收技術,廢料處理技術等的支持,這一類適用于循環經濟的技術,目前難以在企業推廣運用,因為企業在選用這類技術時會按照“期望投資與期望收益最大化”的準則,對采用這類技術的可行性加以評價。企業會在該項技術可能會給企業帶來的預期收益與預期成本之間進行理性的權衡,只有確信采用該項技術能夠給企業增加贏利,企業才會設法獲取并實施該項技術。而大多數這類技術與一些效益型或消耗資源型的技術相比,其期望收益較低而期望成本較高,因此企業寧愿交排污費甚至罰款也不愿意采用此類循環技術。成本居高不下歸根到底還是技術創新不足的問題。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企業應該是循環經濟技術開發與創新的主體,但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全國大、中型企業中,至今有71%的企業沒有技術開發機構,三分之二的企業沒有技術開發活動。由于產權制度改革尚未完成,現代企業制度并沒有真正建立,我國大多數企業普遍缺乏進行自主創新的內在機制,缺少自覺從事創新的內在動力和激勵機制。另外,我國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進行自主研發經濟上不具備可行性。而且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科技資源特別是高級科技人員多數集中在科研機構、高校及軍工系統,高校憑借其技術優勢應該成為發展“清潔生產技術”的重要力量。但是條塊分割型自上而下的垂直結構行政管理體制,使得高校、科研單位、企業之間缺乏橫向聯系,而高校內部管理體制和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嚴重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因此,我國高校的科技創新僅僅局限于知識創新中的基礎研究階段,而少數應用型成果由于缺乏與企業合作,難以在實際中運用,就會出現“循環技術不經濟”的現象。
二、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缺乏適宜的政府規制和激勵機制
市場機制是促成資源優化配置的最佳機制。政府規制是糾正因市場失靈而引起的資源配置效率損失的一種有效手段。我國市場機制的建立尚未完善,而且市場機制難以克服我國目前普遍存在的信息的不完全性、有效競爭的不完全性和大量經濟外部性的存在。因此政府規制對企業經濟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過度的政府規制將導致“規制論”,市場經濟的內在活力被抑制,資源配置扭曲,影響了企業的效率和競爭能力。另外規制費用的增加,規制機構的官員對權力的濫用都不利于企業發展循環經濟。
激勵機制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利益驅動,主要包括降低成本和創造價值,這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因。企業現有的環境責任范圍較小,僅限于遵守相關標準以及排污繳費方面。政府對企業缺乏適當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企業采用循環經濟所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也就沒用相應的價格優勢。
政府規制中的間接規制主要是指政府通過法律手段對不公平競爭的管制。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帶來的是社會綜合效益,與循環經濟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實施均應體現生態環境和基本資源再生產中的作用。生態環境要素應進行適當定價有償使用已改變生產的社會成本與私人獲利的不對稱性。我國目前的環保法律法規體系主要是針對末端控制并以指令性控制為主。環境標準工作是環境管理的中心環節,是排污企業進行污染治理的衡量尺度。但是我國的環境標準與經濟技術條件的結合不夠緊密,在實踐中難以保障其實施效果。而且我國現行的環境標準大多為全國統一性標準和綜合性標準,沒有考慮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區別,因此分類指導性不強。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發展循環經濟在短期內會對收益有所影響,因此需要政府在稅收和貸款方面給予企業一定的優惠政策以降低成本。我國目前開征的資源稅,其征稅范圍僅限于開采礦產品和鹽。消費稅中涉及燃料范圍較小,對企業所生產的污染產品并沒有征稅。我國的金融機構在給企業貸款時,對企業的考察目標主要集中在:經營者素質,經濟實力(包括凈資產、固定資產凈值、在建工程、長期投資),企業資金結構,企業經營效益(包括銷售應收賬款比率、存貨周轉率、凈利潤率、產權利潤率),企業前景這幾個方面。企業生產過程中的環境行為并不是金融機構考察的重點,在目前的財稅政策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很難得到金融機構貸款的支持。
三、企業缺乏生態化經營管理理念,尚未形成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綠色文化
在傳統企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支配企業的是“天人對立”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決定了企業的文化也是為企業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目標服務的,企業文化通常是指“企業成員廣泛接受的價值觀念以及有這種價值觀念所決定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方式。”企業文化是一組強大的,潛伏的并且是無意識的力量,它決定了企業的戰略、目標和運營模式。企業文化中是否包含了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核心和信念的環境文化決定了企業是否具有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我國大多數企業,不論是經營管理者還是一般的企業員工在環境問題上都表現為環境意識不強,沒有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重要的經營目標,在行為導向,行為激勵以及行為協調方面都表現出與發展循環經濟的行為不相一致的特點。企業處于一種由商業制度與生態倫理之間的矛盾造成的困境中。
四、企業現有的經營管理體系不利于循環經濟的發展
管理體系是企業管理行為的系統表達方式。在企業現有的管理體系當中,與企業環境保護相關的事項是由專門部門負責,因此企業的其他部門和其他人員在產品的設計、原材料的獲得和使用及整個生產過程中不會主動地考慮保護資源與環境。清潔生產技術難以在再生產過程中運用。在這樣的經營管理體系下,管理的目標是努力使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難以顧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如果不對企業的各個部門、各個生產環節都實施環境管理,企業將很難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需要。
五、現行的會計核算制度不能適應企業發展循環經濟
企業管理中的計劃、控制、決策過程都離不開會計信息的支持。而現行的會計制度下產生的會計信息不能充分反映資源,環境對企業的影響,傳統會計從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原則,賬戶設置,成本核算方法到報表的編制都沒有把如何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以及怎樣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等循環經濟思想融入其中。在傳統的會計系統中,沒有定價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沒有包括在資產負債表中,自然資本的折扣沒有予以內部化。除了反映罰款、處罰、排污費和清理成本以外,環境破壞未予以考慮。環境支出費用一般記入期間費用,金額較大時,作為待攤費用處理。雖然操作簡便,但是環境支出費用只有在實際發生時才計入,潛在的環境成本則忽略不計,使得當期收入與費用配比不合理,生產成本小于真實成本,虛增了利潤。采用清潔生產技術發生地支出大多屬于將產生未來生態受益的支出,將其視為費用,將會對短期經濟利益產生影響。清潔生產技術的投資方案在現行的會計評估方法下,由于投資回收期長與其他方案,很難被企業決策層所接受。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也難以實現。現行的成本核算方法由于成本歸集的范圍太窄,不利于清潔技術的推廣。復式記賬法的出現使得企業借債經營成為可能,從而增加了自然資源使用量和廢棄物的排放。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通過對上述各種制約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絕非一件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政府規制,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基礎上各方面多管齊下,協同作戰,形成合力。不同性質的企業應該針對自己的生產特點,選擇不同的循環經濟發展途徑。從而實現現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澤金:“循環經濟”方信未艾[J].人民日報,2004年3月22日
[2]周三多等: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曾思育:環境管理與環境社會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4]吳季松:循環經濟[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劉思華: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