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戰略聯盟與知識轉移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從知識轉移的視角,提出企業戰略聯盟結構模式選擇的路徑,并對聯盟結構模式的選擇路徑進行具體分析,從而得出啟示并給出相應對策,最后指出進一步研究的思路。
[關鍵詞] 戰略聯盟知識轉移結構模式知識產權
伴隨著科技、信息技術的發展,戰略聯盟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企業合作模式,已成為眾多企業的優先戰略選擇。但是,在聯盟實際運行中,存在很高的聯盟失敗率,大量的實證分析表明,多數聯盟的失敗都與不恰當的聯盟結構模式有直接關系。基于此,本文借簽、綜合國內外相關文獻與研究成果,從知識轉移的視角對戰略聯盟結構選擇進行探討與研究。
一、戰略聯盟及其結構模式
戰略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為達到共同擁有市場、共同使用資源等戰略目標,通過各種協議、契約而結成的優勢互補、風險共擔的松散型網絡組織。戰略聯盟結構模式被國內外學者普遍分為非股權式聯盟,即借助于契約建立的、不涉及股權參與的合伙形式,往往分為特許經營、分銷協議等單邊合同及短期、中長期等雙邊協議性聯盟形式;少量股權投資聯盟,即聯盟企業長期相互持有對方少量的股份,不涉及設備和人員等要素的合并;合資聯盟形式,由兩家或兩家以上企業共同出資立一個全新的、獨立的企業,合作各方共同擁有這家企業的股權。
二、知識轉移視角下戰略聯盟結構模式選擇路徑
戰略聯盟中知識轉移由知識本身的特性、知識供給企業的傳授意向、知識需求企業的吸收能力三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知識供給企業的傳授意向,指聯盟中知識供給企業是否愿意將自己的知識、能力、技術等傳授給聯盟伙伴的一種意愿,它實際上反映了知識供給企業對其知識泄露的擔心程度,這種擔心程度越高,其傳授意向越低,反之則傳授意向越高。知識需求企業的吸收能力,指聯盟企業發現、吸收并在聯盟中運用該企業外部有價值的新知識的能力。
本文綜合知識轉移的這三方面影響因素,結合戰略聯盟結構模式特點,構建知識轉移視角下企業戰略聯盟結構模式選擇路徑:基于顯性知識供給→低傳授意向-高(低)吸收能力的聯盟結構模式選擇路徑;基于隱性知識供給→高傳授意向-高(低)吸收能力的聯盟結構模式選擇路徑。
為研究方便,本文假定參與聯盟的企業有兩個,且企業間的單向知識轉移只涉及顯性知識或隱性知識;同時,以聯盟知識供給企業的立場為主,不考慮需求方知識供給。其中,知識供給企業的傳授意向主要由知識的特性決定,即隨著要轉移知識由顯性趨于隱性,知識供給企業傳授意向的表現也由低到高。
三、知識轉移視角下戰略聯盟結構模式選擇的分析過程
1.顯性知識供給→低傳授意向-高(低)吸收能力路徑下聯盟結構模式選擇
在該路徑下,知識供給企業基于顯性知識供給而具有低的傳授意向,合資聯盟或少量股權投資聯盟應是知識供給企業優先考慮的結構模式。
如果知識需求企業具有高的吸收能力,則知識供給企業選擇少量股權投資聯盟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在該結構模式下,聯盟成員共同的抵押,以及較長的合作期限能減少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而且其合作密切程度低于合資聯盟,面對具有高吸收能力的知識需求企業,知識泄露相對較困難。如果知識需求企業具有低的吸收能力,知識供給企業最終可考慮選擇合資聯盟。一方面,憑借合資企業員工間的充分接觸,可以增加知識轉移效果,符合聯盟合作的宗旨。另一方面,憑借合資聯盟近于等級式的組織形式及較高的撤出成本,在抑制機會主義行為方面是有效的。
2.隱性知識供給→高傳授意向-高(低)吸收能力路徑下聯盟結構模式選擇
在此路徑下,知識供給企業基于隱性知識供給而具有高的傳授意向,無論知識需求企業吸收能力高低與否,均可選擇非股權聯盟結構模式。
如果知識需求企業有高的吸收能力,知識供給企業將以簽訂短期-周期性合同或特許經營形式的非股權聯盟作為一種較優的選擇;如果知識需求企業有低的吸收能力,能進一步減輕或排除知識供給企業對于知識泄露的擔心,知識供給企業可考慮選擇中長期合同或特許經營等非股權聯盟形式。
由于聯盟結構模式的選擇是聯盟雙方的一個決策結果,在這一過程中,聯盟雙方對聯盟結構模式選擇的決策存在不一致的可能性,這時,聯盟雙方可通過協調與談判,促使意見一致、聯盟形成。
四、知識轉移視角下戰略聯盟結構模式選擇的啟示與對策
從以上戰略聯盟結構模式的選擇分析,本文有如下幾點啟示與對策:
1.聯盟企業加強構建知識產權管理的硬機制
本文研究中,聯盟選擇股權聯盟,可能會付出較大的成本代價并失去了結成非股權聯盟所具有的種種優勢。我們認為,聯盟結構模式選擇存在這種矛盾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機制的不完善。聯盟企業可從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等多方面入手進行知識產權管理。在組織建設方面,可在企業內部設立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制定知識產權規劃與制度、處理知識產權相關業務等;在制度建設方面,針對聯盟企業內部特定員工或與合伙伴經常接觸的員工制定商業保密制度,對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開發而產生的技術成果建立專利申請制度和技術保密保護制度等。
2.聯盟企業建立加強相互信任的軟機制
聯盟企業在選擇非股權聯盟的同時,也要面對非股權聯盟的控制、穩定性等問題。對此,戰略聯盟的信任機制在聯盟建設中體現重要作用。聯盟企業一方面可以通過定期會晤機制,判斷對方是否有存在機會主義意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構建、依托知識、信息共享的網絡平臺來加速溝通,間接地規范合作雙方的行為,降低非股權聯盟中投機風險的產生,進而取代以往以股權交換方式來防范投機風險的措施。
3.聯盟企業加強培育知識吸收能力
企業要組建戰略聯盟同時,也要加強對與自己核心能力相關的知識的保護,否則一旦優勢資源被竊取則失去了聯盟的意義。基于此,聯盟中的每一個參與者,都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吸收能力。首先,應增強組織主動學習、吸收的意愿。聯盟企業的管理者可通過培養學習型組織的企業文化,或建立完善的學習激勵機制,以增強員工學知識的努力程度和相互接觸水平。其次,企業需要在內化過程中建立內部學習機制,實現吸收來的知識在企業內部的共享、消化和整合。
五、總結與進一步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立足于知識供給企業的立場,對聯盟結構模式選擇進行理論性探討,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對企業戰略聯盟結構模式的選擇有所幫助。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研究僅限于文中的三種聯盟結構模式,實際上,聯盟結構模式選擇有可能是包含多種結構模式的組合,這可能是一個更為復雜的分析過程,對于這些方面的問題,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探討。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