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對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現狀的研究,分析制約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因素,并對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出路進行探索,提出體育產業化的經營模式。
[關鍵詞] 體育經濟體育品牌經濟發展
當今,體育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無論與政治還是經濟緊密相連并以特殊方式為其服務。體育發展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還明顯表現在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實踐證明,為滿足體育人口不斷擴大的需要,各種運動器材、體育場地設施、體育用品的批量生產、建設和供應,乃至體育健身、體育娛樂和體育旅游業都在迅速發展,已有可能在國民經濟中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體育產業體系,競技體育和商品經濟的聯系更為密切。
一、制約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因素分析
從市場的角度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是限制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關鍵。我國體育賽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國家體委包辦,形成一種法定的計劃運轉。在改革過程中,才嘗試性地使體育從政府行為向企業行為轉變。這一舉動雖然帶有相當濃重的市場經濟成分,但在某種程度上仍帶有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企業在與體育部門聯合辦體育的過程中,往往不能獲得足夠的自主權。另外,在盈利后,企業得到的往往占少數,許多賽事的投入越來越多,而效益好的卻寥寥無幾。長此以往,打消了欲投資體育的企業的積極性。在計劃經濟時期,人們的思想受到嚴重束縛,視野不開闊,認識不到體育與經濟的關系,造成二者嚴重脫節。多年來只強調國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業開發。國家隊出國參加大型比賽拉贊助,從來都回避創收的動機,并沒有把體育定位在一種商業活動的格局上;對體育的消費也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層次消費上,而沒有將其引向貨幣化、市場化的高層次消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進一步解放思想,人們雖逐步認識到體育與經濟的互動關系,但在摸索發展體育產業的同時,常常不能完全脫離十幾年的慣性思維,以開闊的眼界邁開步子大膽干。另一方面,亦或是經驗不足、缺乏理論的指導,在中國的產業結構需要大調整的時候,大部分企業家還有點跟不上形勢。
從國家政策的方面分析,政策缺乏對體育經濟的宏觀調控和科學管理造成市場競爭力弱。同教育、文化等事業相比、體育產業在政策優惠方面受到“冷遇”。我國全球知名企業少,眾多企業與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企業相比,資本明顯處于弱勢。因此,在很多國際性的重大賽事,造成了重復建設、規劃不科學、盲目攀比建設規模的不良現象;同時,由于現有的體育經營管理人員大都是退役的運動員、教練員和待業下崗人員,他們一般只熟悉體育工作,而缺乏對市場運作及其規律的了解,體育產業經營管理水平了亟待提高。由此可見,我國在體育方面的扶植力度遠遠不夠,
二、如何尋找體育經濟發展出路
首先,要狠抓市場體系建設,加強我國體育經濟的市場競爭力,畢竟市場體系是體育經濟賴以發育的導向和載體,體育經濟的發展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為起點、為目標,研究市場、順應市場、開拓市場。要狠抓市場體系建設,以引導和刺激體育消費為核心,大力發展體育用品市場、勞務市場、人才市場、觀眾市場、信息市場、技術市場、文化市場、證券市場、廣告市場等,要逐步形成一個結構完整、功能互補的體育市場網絡,為體育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其次,還要加大對體育經濟發展的政策扶植力度。一是要盡快制定體育投資法規,規范財務運作,確保體育投資者的利益,如允許企業對體育的贊助費記入成本;二是要賦予著名運動員、教練員廣告權;三是要規范現有體育產業中的稅制、稅率及征收年限;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勵和支持分散的體育場所,實行土地置換、盤活存量,集中建設,以利于體育經濟的綜合開發。在美、英等體育經濟發達國家、政府為扶植本國體育經濟的發展,都相應地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對體育部門舉辦的體育比賽、體育組織接受的捐贈和體育場館的經營收入,不同程度地減免稅收;企業出資贊助體育比賽,可以記入企業生產成本或作廣告支出;修建體育場館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優惠政策和低息貸款。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另外,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體育改革力度,也是一味相當重要的催化劑。我國體育在計劃經濟時代是完全依賴國家預算,吃“皇糧”。這種現象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將逐步消失,體育也處于改革的大潮中。體育部門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與企業聯手辦體育,同時刪減分流行政人員: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逐步實現政體(即體育企業)分開,真正按市場規律發展體育經濟。如上海市為舉辦八運會興建的具有國際標準的場館耗資56億元,沒要國家一分錢,完全用市場方法運作,堪稱氣勢恢弘的大手筆。我們企業家的思維也應從工業經濟的圈子延伸到體育經濟領域,考察國外極富商業價值的體育產業,結合我國國情,開拓中國市場。
三、使體育產業化經營
首先注重體育的商業策劃與管理便是其產業化的第一步,體育在國內、國外均擁有許許多多的愛好者,體育的商業策劃很大程度上關系著企業能否擴大知名度、打開市場等重要問題。1997年令世人矚目的柯受良飛越黃河令柯受良本人及其廣告策劃人身價百倍,但遺憾的是贊助柯受良飛越黃河的內蒙古彩虹電視機生產廠卻鮮為人知,有人遺憾地將其喻為“買了鞭炮給人家放”。這是企業不注重體育商業策劃的一個慘痛教訓:耗費大量資金,卻沒有將自己推向市場。與之相比,1998年夏季在法國舉辦的世界杯足球賽的成功可謂登峰造極。它不僅是一項體育賽事,更是一次頗具規模的商業活動。精明的法國人借此良機,充分開發“足球經濟”。具體做法包括:獨立拉贊助、實行經營性票務,出售電視轉播權和賽場廣告權,全力開發紀念品,推進國際經貿合作等。眾人感嘆:“世界杯開動了印鈔機”。
其次,我們可以實行體育設施多種經營,大力發展體育品牌。很多體育館由于經營不善,偌大的場地閑置,體育館也入不敷出。體育館可以以體育健身經營為主,按市場經濟規律全力開發體育市場,走出一條全新的體育產業化道路。譬如,開放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廳等場館,服務全民健身;以良好的硬件建設和優質服務爭取體育競技活動、展覽會、學術交流會在場館舉辦;開辦體育俱樂部,并配合體育活動開辦餐飲、住宿、小攤亭等其他經營活動。趁著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熱潮,實行多種經營,讓閑置設施活起來,變單調用途為多用途,以館養館,反哺體育將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的服飾、飲料等實行品牌經營。
體育用品、體育賽事品牌化。中國體育用品有李寧、青島雙星等名品,但擋不住耐克、彪馬等國外品牌的強大攻勢。國內市場難以守住,在進攻國際市場時實力又遠遠不及。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舉國上下正在興起的“全民健身運動”,為體育界提供了無限商機,但又不乏挑戰。面對硝煙彌漫的體育用品市場,各商家應認清市場形勢,主動進行企業的產品、產業結構調整,通過主動調整,去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在體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不斷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著力發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國內市場的同時,闖出去占領國際市場。體育賽事品牌經營。在中國體育日漸步入社會化、產業化發展軌道的大背景下,把一個體育賽事經營成名牌賽和把一個體育產品經營成品牌產品一樣,同樣可以獲得品牌效應。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已經發展成為國內最有影響的國際田徑賽事,并被列入世界十大A級馬拉松賽的行列。
推進協會實體化,依托體育進行借光經營。協會實體化是體育改革的發展方向,中國足球協會較快、較成功地走完了脫胎換骨的歷程。國家每年300萬元的經費只是足協家底兒的二十分之一,足協目前每年已能從社會上賺回6000萬元。中國籃球協會一年有3000萬元入賬。國家體育總局20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有11個中心一年可盈利1000萬元。國家體育總局一年從社會上拿到4億元,已不亞于國家的財政撥款。借光經營就是借一些體壇名人、名物、名事的影響力來擴大產品、企業的知名度,進而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具體運作方式有如下幾種:與體壇名人聯合辦學,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后繼人才。“出口”優秀的選手和教練。我國在乒乓球、跳水、羽毛球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將我國優秀選手和教練“輸出”到有需求的國家,既可開展兩國體育交流,又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借體育賽事在本國舉行之機,推進國內旅游、博覽等業的發展,推動經貿合作。
四、結語
誠然,我以上所說只屬一家之言,但這也侵注了我從事體育工作多年的感受與經驗,總之,我希望,我國的體育經濟可以借奧運東風,快速平穩的發展起來,哪怕我輩只是其發展途中一方普通的墊路之石,也足以為自己的奉獻而欣慰了。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