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農民增收困難是我國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最突出問題,而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本文先從微觀角度說明加強農民組織化程度的必要性,再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礎上證明農民組織起來的有效性,隨后筆者對農民組織化的形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農民組織化程度農業利潤潮汐行為 交易成本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國三農問題越來越突出。而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入世以后,我國的分散經營的小農戶將面臨國外組織化程度極高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威脅。黨的十六大報告曾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
一、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強的必要性
1.提高市場地位,爭取更多農業利潤
隨著社會分工發展, 生產專業化, 流通領域的勢力范圍逐步擴大。中間商們靠其充分的市場信息,占有大部分的利潤,以低價批發收購農民的農產品,再以高價賣出。農產品供應鏈內部各環節談判的控制權逐步從生產向加工、銷售領域轉移,這主要因為農民是家庭經營而非企業化運作,于是農民成為了整個生產鏈條中最脆弱的群體。因此他們有必要組織起來,尋求對自身利益的保護。我們從需求市場出發具體分析一下:
農業利潤相當一部分被中間商所掠取。市場中間商在農產品市場上和消費者共同作用形成市場均衡價格,農民對市場信息的不了解和弱勢地位,往往是農產品收購價格的接受者。以圖1分析來看,D曲線為消費者需求曲線,(也為中間商的邊際收益曲線MR中),S曲線為農民組織起來的供給曲線(也為農民的邊際成本曲線MC農)。由S曲線派生出中間商的邊際成本曲線為MC中,由D曲線派生出農民的邊際收益曲線為MR農。根據利潤最大時,MC=MR的原則,農民在MC農和MR農曲線相交點E0形成均衡,對應供給量Q0,價格P0。但E0并不是使中間商利潤最大的最優點。同樣中間商為了使其利潤最大化,會在MC中和MR中曲線相交點E1形成均衡,但E1點卻不是使農民利潤最大的最優點。由于分散的家庭經營,農民在與中間商的談判中處于弱勢地位。中間商會強迫農民接受E1的均衡點,使農民的供給量變為Q1,農產品市場的價格定為P1。為了盡量避免中間商過多占有利潤,農民就要組織起來,通過集體的力量爭取中間商向農民的最優供給點Q0靠攏。當農民把生產銷售統一組織起來,擠出中間商之后,農民的邊際收益曲線移動到D曲線,形成均衡點E4,此時農民供給量為Q2,形成農產品市場價格P2,這樣一來,既實現了農民的利潤最大化,又擴大了消費者剩余。
2.獲取市場信息,共同承擔風險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產品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而農民在思想上還停留在傳統的生產方式上,技術含量低,品牌效應差。農民生產上的競相模范,形成生產經營項目的同構性,在不充分市場信息下,農民只能靠自己的推斷來生產,并且農民即便得到市場信息,也會因為信息本身的滯后性和信息傳遞原則,造成市場農產品結構的不合理。因此,當某種農產品出現過多的供給時,農民便會縮小同構性強農產品的生產規模,供給曲線由S0移動到S2。而過少的供給又會引發非同構性農產品價格的上升(P2),價格上升后農民覺得有利可圖,又開始擴大生產同構性農產品,供給曲線由S2移動到S1,價格降至P1。這樣循環下去,導致了農民的”潮汐行為”的發生.市場風險的存在使農民的利益更具不確定性。因此,把農民組織起來進行生產、加工、銷售,既可以克服生產的盲目性;又能發揮整體效用,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二、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強的有效性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能節約其交易成本。假設有M個農民,N個中間商且各交易主體之間的交易成本都為單位1。若農民分散經營,則其交易成本為MN。若農民組織起來成為一個整體,由整體和中間商交易,再和農民交易,交易成本則為M+N。對MN-(M+N)求一階導后,可得當交易的農民數量M和中間商數量N都超過2時,MN大于M+N。即把農民組織起來,交易成本會減少,而且交易的農民和中間商數量越多,節余的交易成本就越多。
在許多發達國家,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很高。農民不再局限在生產領域,而是結成一體化組織進行生產資料的購買、加工、運輸、銷售。實踐表明,這不僅能節約農民的市場交易費用,還能使農民獲得較高收益。不再是工商業榨取農業利潤,而是農民組織起來,爭取工商業的利潤。以美國為例,1996年,美國農業初級產品的價值僅占農業總產值的24%,而加工、儲運、批發等環節所取得的價值占農業總產值的76%。美國農場主通過合作社的組織形式實現了交易的聯合,從中獲得了不僅是生產領域的,而且還有超過3倍的來自流通領域的收益。
三、農民組織化的形式
近幾年來,我國農民組織化程度有所加強,合作的組織形式和內容趨于多樣化,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根據參與主體,筆者把目前存在的農民組織化形式分為以下四種:
1.“企業+農戶”型
企業用合同形式把農戶生產與公司加工、銷售有機地連接起來。企業對農戶提供全過程的服務,通過優惠價格保證優先收購農戶的農產品,而農戶則按照合同規定向企業銷售農產品。
這種形式的優點是合同的簽定使農戶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降低了市場風險,而企業也因此獲得了穩定的貨源,保證了經營的穩定性。它的缺點在于存在違約發生的可能性。
2.“農村專業協會+農戶”型
在這種模式中,農協圍繞某項專門農業項目,把分散經營的農戶聯合起來。在這過程中,農協既充當了連接政府和農民的橋梁,也是政府支持、補貼農業的載體。農協通過培訓農民,為農民提供技術性和政策性等服務提高了農民的市場競爭力。但實際生活中,農村協會數量很少,而且其職能定位模糊,運作效率低下。
3.“農民經紀人+農戶”型
農民經紀人指農民中為促使農產品生產者與需求者之間相互銜接以獲取購銷差價或傭金的中間人。它同時解決了農民生產的盲目性、銷售難的問題和需求方貨源的問題。由于其靈活性,農民經紀人活躍了農村的商品流通,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缺點在于農民經紀人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目前還缺乏統一的行業管理。
4.“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型
許多國家把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看成是非贏利組織。它通過集團低價格購買生產用物質,收購組織內農民的農產品,加工后再以高價格賣給消費者。組織的大部分利潤按“交易額”返還給組織內成員,真正實現了和農民收益共享、風險共擔。這種形式的優點在于它既堅持了農業家庭經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其合理性、靈活性和有效管理的優勢,同時又克服了家庭經營分散、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小的弱點。許多國家都選擇了合作經濟組織作為與工商業資本抗衡,保護農民利益的主要經營模式。而在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育和成長比較遲緩。因此,今后我國在采取多元化農業組織形式時,應該優先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