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對海口火山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的研究,提出了以火山旅游開發為主導,以其他火山資源開發企業為輔助,構建火山產業。對火山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政府主導、技術進步、文化發掘與創新,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戰略。
[關鍵詞] 火山資源火山產業發展海口
一、前言
我國是一個多火山的國家,也是一個火山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這些火山資源主要包括:由地殼深部巖漿和噴出地表的熔巖冷凝所形成的火山石材和冷凝結晶而形成的金屬和寶石礦產,由火山噴發活動形成的火山地質地貌旅游資源,由火山噴發出的火山灰等碎屑物和熔巖的風化土組成的火山土壤,以及與火山活動有關的火山礦泉、火山溫泉和火山區高溫巖體地熱資源等。由于火山資源同屬火山活動的產物,因此同一地區的火山資源之間存在相互的聯系,而開發利用這些火山資源的企業之間則存在相互的影響和制約。為使同一地區開發利用火山資源的企業實現協調發展,本文提出了組建火山產業的構想,并深入分析了發展火山產業的戰略和具體措施,以為我國各火山地區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火山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二、海口火山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
海口是我國第四紀以來火山活動最強烈、最頻繁的地區之一。計有6期12回次的火山噴發活動,熔巖面積達1000余平方千米。火山活動給海口火山區帶來了豐富的火山資源。這些火山資源主要有火山地質地貌、火山石材、火山土壤、火山礦泉、火山熱礦水和火山區高溫巖體地熱等,目前除高溫巖體地熱資源未被開發外,其它火山資源皆得到不同程度的開發。
1.火山地質地貌
海口的火山地質地貌景觀資源十分豐富,主要包括火山、熔巖隧洞、典型地質剖面和熔巖堰塞湖等。特別是火山類型的多樣、熔巖隧洞的密集,以及珍稀的熱帶季雨林和深邃的火山民俗文化為國內外所少見,堪稱海口乃至海南島北部最具特色和優勢的旅游資源,具有很高的旅游開發價值。然而,主要由于人們對海口火山旅游資源認識的不足,整個海口火山區現今僅有位于海口市境內的風爐嶺火山口得到開發,開發面積也不足2平方千米。2004年1月1日,國土資源部批準海口市將面積約108平方千米的石山火山群規劃建設成“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隨后又批準“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與“湛江湖光巖國家地質公園”,以及“北海潿洲島國家地質公園”聯合申報“中國雷瓊世界地質公園”。
隨著“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設和“中國雷瓊世界地質公園”的申報成功,海口的火山地質地貌旅游資源必將得到更有效的開發。然而,火山地質地貌旅游資源主要是用于開發觀光旅游,已遠不能滿足當今旅游發展的需要。
2.火山石材
海口火山區主要為第四紀火山噴發的熔巖,由于其噴出地表后冷凝較快,未能結晶形成一些金屬礦產資源,而是直接成為玄武巖、火山渣和浮巖等石材。
海口火山區玄武巖石材的開采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火山區至今還保存有許多完全用玄武巖石材建造的古村落、石塔、石牌坊,以及大量玄武巖打造的生產生活用具,如石磨、石舂、石碾、石缸、石盆、石槽、榨糖器具等。現今海口火山區的火成巖石材得到了更廣泛的利用。玄武巖因質地堅硬、耐磨和色彩較暗(深灰色)而被用作室外高檔地面磚或直接用作墻體材料;渣狀熔巖因質堅、體輕、保溫、隔音,以及色彩鮮艷(紅色)而被用作裝飾墻面。近年來,海口市區內許多建筑已開始采用火山石鋪設路面和裝修墻面,從而使海口逐漸顯露出火山城市的文化氣息。
然而,火山石材的大量開采,會對火山區地質地貌景觀和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并影響火山旅游的發展。
3.火山土壤
世界上知名的咖啡和葡萄酒大多產自火山區,火山區的水果也享有盛名,越來越多的人也由此知道了“火山灰土壤十分肥沃”。
海口火山土壤主要有玄武巖風化形成的磚紅土、火山灰土和凝灰巖風化土。火山土壤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有機質,土質十分肥沃,適合種植熱帶水果和經濟作物。海口永興的荔枝和菠蘿蜜,石山的甘蔗,以及福山的咖啡等熱帶水果和經濟作物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一定程度得益于肥沃的火山土壤,只是一直未有重視這方面的宣傳。
海口火山區熔巖遍布,石多土少,至今仍有相當部分土地未被開墾而成為珍稀的熱帶季雨林。近年來,由于大量開墾土地和開采玄武巖石材,熱帶季雨林的面積呈加速減少的趨勢。海口火山區的熱帶季雨林有凈化和調節空氣的作用,被稱為海口城市的“綠肺”,因此,熱帶季雨林面積的減少,會對海口火山區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也不利于發展火山生態旅游。
4.火山礦泉
海口市所處的海南島北部火山區素有瓊北承壓水盆地之稱,屬雷瓊構造盆地的一部分,陸地部分總面積4018平方千米。地下水資源總量348萬立方米/日,可開采資源量229萬立方米/日。含水層具有多層結構,上部兩含水層(組)由固結或半固結的貝殼碎屑砂礫巖組成,其余含水層(組)由松散沉積物組成。承壓水除在盆地南緣接受大氣降水、地表水和淺層潛水補給外,還通過盆地內大量分布的火山口、火山通道接受上部火山巖裂隙孔洞水的補給。
根據含水層的形成時代、巖性、埋藏條件和水力特征,可將海口地區地下礦泉水分為三類: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半承壓水;火山巖潛水;松散—固結類孔隙承壓水(簡稱“孔隙承壓水”)。三類地下水中,以火山巖潛水水質最優,是無污染的地表水或淺層潛水經過含有豐富礦物質的火山巖下滲、過濾、凈化、礦化而成,富含有益于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如偏硅酸、鍶、鋰、鋅、碘、溴、鈣、鈉、鐵等,其水質純凈,口味干甜,不需人工凈化和配置,是大自然賦予火山區人民的一筆寶貴而巨大的物質財富。
海南建省以來,通過開發火山礦泉資源所建立起來的海口飲料工業已具有相當的規模。據不完全統計,海口市通過開發火山礦泉發展飲料工業達到的年產值已超過20億元人民幣,并已成為海口市的支柱產業之一。
然而,由于大規模的開采地下水,已使得海口地區地下水呈漏斗形大幅下降,從而嚴重制約了海口地區飲料和酒類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另外,未能充分發掘產品的火山文化內涵,則是制約海口地區飲料和酒類產品升級換代的重要原因。
另外,大量開采地下礦泉水,會造成地下水枯竭,嚴重還會造成地面沉降,以及海水倒灌,污染地下水。
5.火山熱礦水
海南島的溫泉資源十分豐富。據統計,海南全島有溫泉出露35處,平均每千平方千米就有一處溫泉。然而,在整個海口地區,則無一溫泉出露。這與“溫泉常常伴隨火山區出現”的普遍規律似有不符。事實上,整個海南島北部素有瓊北地熱田之稱。瓊北地熱田位于瓊北承壓水盆地中的第五、六、七含水層,海口地區地下深部則處于其中心位置。
海口火山區沒有溫泉出露,是由于切割自地表至深部熱礦水源的裂隙不發育,或裂隙被冷卻的熔巖和上部沉積物堵塞所至。在上個世紀90年代前,在海口地區只要打一口深度超過700米的深井,便有熱礦水自流,甚至噴出地表達數米之高,與自然出露的溫泉實際上沒有本質的區別。然而,自海南建省以后,由于大規模開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深部熱礦水含水層上部承壓大幅下降和熱礦水儲量減少,海口地區的深井熱礦水相繼斷流。現今,海口地區的鉆井深度已超過800米,并且需要通過機械抽取深部熱礦水,因此,開發成本已大大增加,但仍有許多賓館和高檔住宅區開采深部熱礦水用于溫泉療養。
6.火山區地熱
人工地震和大地電磁測深顯示,位于海口市東部地下6千米~11千米深存在一厚約5千米的低速層或低阻層,推測為熔融或正在冷卻的高溫巖漿體熱源。另據鉆井探測,在海口市以西的澄邁福山坳陷,井深1732米,井底溫度為83℃;井深3200米,井底溫度達147℃。初步地溫研究資料表明,地溫梯度在55~80℃/km,平均67.5℃/km,屬中高品位高溫巖體地熱資源⑥。海口火山區是整個海南島北部距今最近一期火山噴發活動的地區,因此,在海口火山區完全可以找到更高地溫梯度的區域,地溫梯度預計應在80℃/km以上。海口火山區高溫巖體地熱開發具有比西藏羊八井和云南騰沖熱還田更為優越的經濟地理條件。
海口火山區高溫巖體地熱資源的開發,不僅可以用于發電,還可通過人工冷熱水循環,提供源源不斷的熱礦水用于火山溫泉開發,以實現巨大的綜合開發價值。
三、火山產業及其發展戰略
海口的火山資源包括了火山地質地貌、火山石材、火山土壤、火山礦泉、火山熱礦水和火山區地熱等多種資源。這些資源都是火山活動的產物,彼此間聯系緊密。這反映在開發利用這些火山資源的企業之間則既可能產生相互的帶動,也可能形成彼此的制約。如果這些企業能協調發展,不但能使火山資源得到科學配置和合理的利用,更能形成杠桿效應,產生巨大的整體經濟效益。然而,開發利用火山資源的企業涉及旅游、建材、農業、飲料、康體休閑乃至能源等不同的行業,如何使這些企業協調發展無疑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我們通過對海口火山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的研究,提出了組建“火山產業”的構想。所謂火山產業,就是同一火山地區開發利用火山資源的企業集合。為促進火山產業的發展,我們提出了政府主導型戰略、技術進步戰略、文化發掘和創新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1.政府主導戰略
政府既是火山資源的擁有者,又是火山資源開發企業的總體管理者。這決定了政府在發展火山產業中的主導地位。火山產業的發展本身也需要政府發揮其宏觀調控作用,并給予大力扶持。
(1)主導協調火山產業中各企業的聯動運作。火山產業的健康、穩定、高效發展,必須充分調動產業北部各企業及其相關主管部門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支撐作用,同時又必須兼顧各自企業的火山資源供給和經濟利益。政府必須以綜合效益最大化和均衡效益最優化為立足點,主導火山產業中各企業綜合、合理利用火山資源,做到協調發展。
(2)主導制定火山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法規。產業政策與法規是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素質的重要手段。作為政策與法規的制定者和執行的監督者,政府應從總攬全局的高度提出一些針對當地火山產業發展過程中具體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并確立一套以促進這些解決方案實施的政策保障體系。
(3)主導監控火山產業發展規劃。火山產業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套長遠的發展規劃,包括火山資源的保護規劃、開發利用規劃,以及火山產業布局和發展規劃。這些規劃必須在政府的主導下編制完成,并在政府的監控下進行實施,以最大限度避免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和產業的無序發展。
(4)主導扶持火山產業中的主導企業。火山產業中應確立主導企業和輔助企業,政府應積極主導扶持火山產業中的主導企業,以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目的。海口的飲料企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在現今的火山產業中無疑占有支柱地位。但由于其開發火山資源的單一性(火山礦泉)和已經進入成熟期,因此并不適合作為主導企業。火山旅游則應是火山產業的主導企業。這主要是基于四方面的考量,其一,當今旅游業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產業,并仍呈高速發展之勢;其二,以“認識自然、享受自然、保護自然”為主題的生態文化旅游日益顯示出巨大的魅力,已成為當今世界旅游發展的一大亮點;其三,海南是“中國最令人向往的旅游觀光度假目的地之一”,然而,海南旅游的重心在三亞,大力發展海口乃至整個海南島北部獨具特色和優勢的火山生態文化旅游,將有利于改變海南旅游南重北輕的不平衡發展狀態;其四,火山產業中的各企業(而不僅火山旅游)所生產的產品,都可不同程度用于作為火山旅游的產品或商品。事實上,構建火山產業的目的,就在于重點發展火山旅游,以帶動火山產業中其他企業的發展,而這些企業的發展又可輔助或進一步促進火山旅游的發展,從而使整個火山產業得到大發展。
2.以技術進步促產業發展戰略
技術進步是產業發展的核心。史清琪早在1996年就曾提出廣義的技術進步包括四個方面:提高裝備技術水平;提高勞動者素質;改革工藝、提高產品質量及增加新的品種;提高管理決策水平。
(1)提高裝備技術水平。火山產業是以火山資源為開發對象的企業集合,提高裝備技術水平,可以提高火山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和綜合利用效率。在火山礦泉水的生產方面,通過采用先進的環保設備,還可最大限度降低生產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在火山旅游方面,也需要科技與旅游結合,比如采用聲、光、電高科技模擬火山噴發景觀,火山防災科技館和火山科普館也需要高科技作為支撐。
(2)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勞動者素質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措施。在火山旅游方面,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是提高旅游服務質量的關鍵。
(3)改革產品質量及增加新的品種。產業發展,根本在于產業中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要滿足社會的多樣化需求,因此,必須不斷改革產品的質量和增加新的品種,形成具有豐富火山文化內涵的產品,乃至品牌系列。
(4)提高管理決策水平。制度、政策、發展戰略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它們又往往取決于產業的管理決策水平。因此,提高管理決策水平是推動產業發展的源泉。
3.文化發掘和創新戰略
通過對火山資源的開發利用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火山資源的開發利用本身并沒有對資源進行明顯的或復雜的改變,從一定程度上說是在賦予各種火山資源一種文化內涵,即火山文化內涵。所謂火山文化,就是指人類利用火山資源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以及行為方式的總和。廣義而言,開發利用火山資源的企業都在創造火山文化。因此發掘火山文化,使火山文化不斷創新,是發展火山產業的核心要素。
(1)火山科普文化。隨著人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地球科普正在全球形成熱潮,而火山被譽為是認識地球的“窗口”,因此,發掘火山地質地貌成因和形成過程的科普文化內涵,應是發展火山地質地貌旅游的基礎。另外,火山會噴發,或者形象地說火山具有生命。這是火山區別于其他山體地質景觀的根本所在,也是其特色文化之所在。
(2)火山溫泉文化。瓊北地熱田一直被界定為地熱增溫型大型低溫熱礦水田,但其在成因上屬于火山區深部高溫巖體或巖漿向上熱傳導加熱上層地下水所形成。因此,海口地區地下深部熱礦水,應明確為火山活動成因的熱礦水,進行溫泉開發則完全可以宣傳為火山溫泉,并借鑒日本開發火山溫泉的成功經驗,大力營造火山溫泉文化。
(3)火山礦泉保健文化。火山礦泉含有許多人體所需要的礦物質,不僅可開發為飲用礦泉,還可開發SPA理療。海口的“椰樹”和“火山巖”礦泉水作為國宴飲料已享譽國內外。國外一些缺少火山溫泉資源的火山區,如美國的夏威夷和印尼的巴厘島利用火山礦泉開發SPA理療也世界聞名。因此,火山礦泉的開發要突出其特殊的保健文化內涵。
(4)火山石文化。建筑是一個地區特色的最直接表現。利用火山石建設、裝修建筑物,打造生產、生活工具,以及一些旅游產品,對于烘托文化內涵具有顯著的作用。
(5)火山農耕文化。海口火山區石多土少,當地居民將地上的石頭清理到四周并磊成圍墻,圍墻內則種上各種農作物。這種“石圍地”代表了海口火山區獨具特色的農耕文化。海口火山區雖然地里土層很薄,但十分肥沃,很適宜栽種各種熱帶果樹和咖啡、黑豆、芝麻等經濟作物,還適宜種植各種南藥(材)。突出火山區獨特的農耕文化,可以發展火山觀光農業,也有利于增加農作物的附加值。
4.可持續發展戰略
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以適應自然演化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為基礎,以保障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依為前提,以資源的永續利用為目標,切實做到對資源的長期明智利用。
(1)對于火山地質地貌資源,應通過建設國家地質公園,乃至世界地質公園,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以最大限度保護火山地質地貌遺跡。
(2)對于儲存性火山礦產資源,特別是火山石材,應以不破環重要地質地貌遺跡和生態植被為原則,實施有計劃的控制性開采,盡可能降低資源的耗損率,優先開發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如利用玄武巖生產“鑄石”、巖棉、墻磚、地板磚等。
(3)對于火山土壤資源,應防止其受到各種形式土地退化的破壞。鑒于火山地區地表水滲透嚴重而缺水的現實,應盡可能采用滴灌等先進技術,以保持植物所需的土壤水分。
(4)對于具有可更新性的地下礦泉和熱礦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應以不超過其更新速度和能力為原則,以免造成地下水大面積、大幅度下降而引起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而污染淡水。
(5)應鼓勵和扶持對火山區深層高溫巖體地熱資源的開發。通過冷熱水循環技術,既可發電,又可將余熱水用于溫泉水源,最大限度做到地下水資源的循環及綜合利用。
四、結語
產業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概念。簡單而言,是指“具有某類共同特性(或屬性)的企業集合”。火山產業中的企業具有兩個共同屬性,一是所開發的資源同屬火山資源,二是所開發(或生產)出的產品具有火山文化內涵的共同屬性。因此,火山產業不同于通常“以提供相近商品和服務、在相同或相關價值鏈上活動的企業”集合而成的產業。火山產業也不同于資源產業,所謂資源產業,是“通過社會投入進行勘測、調查、管理、保護、恢復、再生、更新、增值和積累自然資源的生產事業”。火山產業的前身是相關的資源產業。
火山產業的發展,需要通過實施政府主導、技術進步、文化發掘和創新,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戰略,立足于火山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各企業的協調發展,共同打造具有火山文化內涵的一系列產品乃至品牌,以滿足社會的廣泛需求,從而實現“1+1﹥2”的整體效益,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