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運用經濟博弈論的基本模型,對假冒偽劣商品出現的根源進行探究,對其進行建模研究,提出了治理假冒偽劣商品的對策。
[關鍵詞] 假冒偽劣博弈模型偽裝成本
一、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設
基本假設如下:
1.同雙價二手車模型一樣,假設市場上產品有真品和假品兩種類型,真品對消費者的價值為v,假品對消費者的價值為w,v>w并且v和w對買賣雙方來講信息對稱。
2.假設真品可以賣高價,也可以賣低價,高價為Ph,低價為Pl,生產成本為ch,真品賣高價和賣低價的收益分別為Ph-cz,Pl—cz;假品的價格也有兩種可能,即高價Ph和低價Pl,假品的生產成本為cj。當假品的價格為高價Ph時,即為假冒偽劣產品,當假品賣高價,以次充好,需要增加偽裝成本c,賣方的收益為Ph—cj—c。如果假品賣低價,收益為Pl—cj。
3.當買方以價格Ph和Pl購買真品時,獲得的消費者剩余分別為v-ph和v-pl且二者均大于0;當買方以價格Ph和Pl購買假品時,獲得的消費者剩余為w-ph和w-pl并且有v-pl>v-ph>w-ph,v-pl>w-pl>w-ph
4.當買方不購買產品,其收益為0;賣方產品賣不出,則收益分別為-cz和-cj
根據上述基本假定,交易博弈模型類似于二手車模型的圖形的擴展形,如圖所示:
圖1 交易博弈模型圖
這是一個三階段不完全信息的動態博弈模型。其中賣方作為博弈方1,買方作為博弈方2。第一階段表示賣方出售的產品有真品和假品兩種。第二階段表示賣方出售的真品和假品既可賣高價,也可以賣低價。根據前面假設,假品賣高價需要增加偽裝成本c。第三階段買方在兩個信息集處做出決策,即買或不買。擴展形8個終點的列向量中第1個數字為賣方的收益,第2個數字為買方的收益。從圖還可以看出,由于賣方出售真品和假品者有高價和低價兩種可能,因此買方并不能根據價格的高低簡單地肯定產品的質量。也就是說,買方在各個信息集決策前必須根據賣方的策略、經驗以及利用貝葉斯法則做出判斷,判斷是決策的基礎,一個判斷就是博弈達到該信息集中每個節點的可能性的概率分布。
二、模型分析
在雙價產品交易的博弈模型中,偽裝成本c是一個很重要的參數,對于c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來理解。從狹義角度看,如果對假冒偽劣產品不采取任何的措施,偽裝成本c僅僅是簡單的偽裝費用,例如整修、包裝費;從廣義角度看,如果對假冒偽劣產品采取治理的措施,偽裝成本c不僅包含偽裝費用,還包括交易后一旦被發覺會被追究責任或受到索賠甚至被課以重罰的風險成本c偽裝成本c的大小將影響到市場的均衡類型,下面對于偽裝成本的兩種情況簡單加以分析。
1.偽裝成本c很小,c接近于0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對假冒偽劣產品不采取任何的措施,賣方以次充好的代價幾乎等于0,在個體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所有的賣方均采取假品高價的策略,高價已不能說明產品質量的好壞。設高價條件下產品為真品的概率為P〔g/ph“),產品為假品的概率為P[b/pl),從長期來看,市場中真品的概率降低,假品的概率增加,使得買方的期望收益小于0,則買方必然只選擇不買,賣方也就賣不出任何的東西,賣方只好全部撤出市場,市場陷于癱瘓。這是市場完全失敗的市場均衡,也是美國經濟學家喬治·艾克羅夫提出的所謂的“檸檬原理”——假品將把所有的產品趕出市場。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活動中的社會分工和經濟合作完全停止,經濟的發展成了空話。市場完全失敗。
2.偽裝成本c很大c>ph-pl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對假冒偽劣產品采取治理的措施,賣方以次充好的代價很大,并且有c>Ph—Pl。這時候該博弈會實現最理想的均衡——市場完全成功的完美貝葉斯均衡。在該均衡中,價格完全反映了產品的質量。真品賣高價,假品賣低價,買方買下全部貨真價實的產品。買方的判斷為P(g/Ph)=1,P(b/ph)=0,P(b/Pl)=1,P〔g/Pl)=0。其中P(g/Pl),P(b/Pl)為低價時出現假品和真品的條件概率。對此進行分析首先看買方的選擇,給定上述判斷,如果賣方要的是高價,則選買的期望收益為P(g/Ph)〔v-Ph)+P(b/Ph)(w—Ph)=v-ph>0,如果賣方要的是低價,則選買的期望收益為P(g/Pl)〔v-Pl)+P(b/Pl)(w—Pl)=w-pl>0,而兩種情況下選不買的收益都是0,所以買方買比不買好。接著看賣方的選擇,給定買方的判斷和策略,當產品為真品時,因為Ph—cz>Pl—cz,賣方當然要高價,當產品為假品時,由于c>Ph—pl,有Ph—cj—c 三、治理假冒偽劣產品泛濫的有關對策 1.出售真品的賣方有意向顧客(買方)提供產品的質量信息。根據前面分析可知,假冒偽劣產品得以泛濫的一個原因在于買賣雙方信息的不對稱,經營假冒偽劣產品的賣方在產品質量上擁有更多的信息。假冒偽劣產品的泛濫同時也侵害了那些誠實經營、出售真品的賣方的利益,因為顧客在分辨不清真品和偽假品的情況下,難以產生對產品的支付意愿。因此,對于出售真品的賣方,在出售產品時應有意識地向顧客宣傳有關產品的質量信息,從而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識別能力。而出售偽劣產品的賣方由于買方對產品識別能力的提高不得不再增加偽裝費用。 2.出售真品的賣方向顧客(買方)提供產品的質量保證。例如“三包”保證。從而提高偽裝成本。當c>Ph—Pl時,將迫使造假者放棄假品高價的策略,而采用假品低價的策略。如果他們不敢像出售真品的賣方一樣實行“三包”,買方很容易由此識別其產品的質量,從而避免上當受騙。 3.利用立法得力量淘汰市場中的假冒偽劣產品。這也是治理假冒偽劣產品的最有力的措施。假冒偽劣產品的泛濫往往與地方保護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前面所述的兩種措施往往不能奏效,其作用很有限,這時必須依靠政府通過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對假冒偽劣產品加以干預,對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進行堅決的打擊,以此凈化市場。 4.消費者和受到假冒偽劣行為損害的企業的自我保護有一定效果,但很不夠。依賴地方政府打假也很難奏效。中央政府必須在治理假冒偽劣現象中起主導作用,調動地方、廠商和消費者的積極性共同打假, 如果中央政府能調整地方的利益結構, 減少地方政府直接來自本地企業的利益, 有利于打假工作的開展。 5.在治理假冒偽劣時如果只重視對假冒偽劣者的嚴懲而忽視對執法者,包括地方政府的失職行為的處罰,效果往往很有限。只有既嚴懲假冒偽劣者又嚴肅處罰執法不力者 假冒偽劣現象才會真正得到遏止。 6.為了減少假冒偽劣現象,應盡可能減少產品的生產壟斷,提高廠商選擇產品類型的自由。 7.當工商部門頻繁進行稽查,或者消費者積極進行舉報時,同樣造假行為也會銷聲若跡.事實上,只要造假有非法收益,造假行為在一定范圍內就會存在;稽查需要成本,稽查就不可能足夠頻繁.但只要工商部門努力降低稽查成本,勤于稽查,加大打擊力度,消費者勇于撿舉揭發,造假行為是可以扼制到最小程度的。 四、其他影響因素 1.消費者麻木與假冒偽劣。消費者往往在消費時仍然不能辨別商品的好壞: 如假酒、 假煙或質量相近的假名牌,這種情況稱為為消費者麻木。存在消費者麻木時,廠商搞假冒偽劣的機會增多, 因此假冒偽劣現象更加嚴重。消費者麻木在我國有現實根據,這可以部分解釋為什么假冒偽劣現象在我國如此嚴重。 2.執法者和地方利益的問題。嚴懲重罰使搞假冒偽劣的成本增大能抑制假冒偽劣現象,但是還存在執法是否認真的問題,如果執法者不負責任,從而假冒偽劣者不容易被抓。那么即使抓住要受嚴厲處罰,也很難保證廠商不敢搞假冒偽劣。 3.打假部門在打假中的收益問題。打假部門可以打假中獲得收益,但同時會失去采取不打策略時從造假者那里獲得的收益,兩者共同影響著打假部門的期望效用函數。如果打假部門打假的期望收益大于打假的機會成本,則打假部門傾向于選擇打假;如果打假部門打假的期望收益小于打假的機會成本,則打假部門更愿意對造假采取不打的策略。因此,對打假部門的獎勵和提高打假罰款留成比例的政策并非總是有效的。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