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貿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各國市場貿易空間開放程度的加大,綠色競爭力只有成為跨越綠色壁壘的重要手段,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占得先機。環境——競爭力矩陣主要從環境規制的角度探討其對競爭力的影響,本文具體分析了四種不同的表現類型,同時對該矩陣中的成本和差異化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詳細地探討,最終給出了提高基于環境規制的綠色競爭力的策略。
[關鍵詞] 綠色壁壘環境——競爭力矩陣綠色競爭力環境規制
一、問題的提出
世界經濟的發展,貿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各國市場貿易空間開放程度的加大,世界各國為了避免本國市場在對外貿易過程中遭受沖擊,通過WTO協議中的綠色條款在環境和生態問題上作為限制的手段, 實施保護貿易,綠色壁壘應運而生。
綠色壁壘對我國的經貿有正負兩方面效應。一方面,近年來,我國農、畜、水產品,紡織、皮革類服裝產品以及玩具等產品的出口,不斷受其綠色壁壘的影響,而且有加重的趨勢。我國的動物源性食品和水產品、傳統的出口產品茶葉,受歐盟綠色壁壘的影響,對歐出口呈逐年下降趨勢。另一方面,綠色壁壘同時卻為我國創造著新的市場機遇。通過制定嚴格的環境標準和清潔技術的使用,有助于提高產品及其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為符合環境要求的產品開拓國際市場,例如帶有環保標志的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技術、有機綠色食品在國際市場上有很強的競爭力,進而帶動了相關其他產業的發展。
在國際貿易中綠色壁壘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要正視綠色壁壘,從制度、法律、技術等方面進行改進,在新形勢下打破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種種限制,借助綠色壁壘提高國際競爭力,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環境——競爭力矩陣的框架下探討綠色競爭力機制及其路徑選擇。
二、環境——競爭力(ECM)矩陣和綠色競爭力
1.環境——競爭力(ECM)矩陣內涵
(1)環境——競爭力(ECM)矩陣
環境——競爭力矩陣主要從環境規制的角度探討其對競爭力的影響。該矩陣主要是識別與分析可能對環境規制產生的競爭力效應有所影響的關鍵變量,并根據這些變量的作用方向與程度,分別分析環境規制可能產生的競爭力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將研究對象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制定相應的環境政策。
成本和差異化是影響競爭力的兩個重要因素,成本指的是外部化的環境成本內部化時的支出(包括效率的提高和節約成本的創新減少的支出),差異化指的是由于規制對象遵循規制內容產生的與競爭對手區別開來的效果。環境規制對這兩個因素分別會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這樣就會出現四種不同的類型。把以上所有因素綜合起來就形成完整的環境——競爭力(ECM)矩陣框架。如下圖:
圖中橫軸表示環境規制對競爭力的差異化方面的正面影響,縱軸表示環境規制對競爭力的成本方面的負面影響。第一象限中間的四塊區域代表環境規制對規制對象帶來的四種不同的結果。在“威脅”區,如果規制對象執行規制者的要求會產生很高的成本,但與競爭對手比產生差異的機會較小,這對當事者來說是很不利的,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在“原狀”區,規制對當事者的成本和差異化的影響都很小,對規制對象來說規制可有可無;在“機遇”區,規制對象面臨著很高的差異化的機遇,同時對成本來說不會有很大的影響,這正是其所希望的,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成本就會提升競爭力;在“挑戰”區,對當事人來說高競爭力的代價是高成本,最終的結果取決于二者之間的關系和規制政策。
而且這四個區域并不是靜止的,是動態的,可以相互轉化。在某一個階段環境規制給當事人帶來的是威脅,在另一個階段就有可能是機遇,要求規制對象具有戰略的、動態的眼光和長遠的打算。
(2)ECM矩陣的基本影響因素
對成本來說,受到與環境政策相關的成本凈增量與成本對競爭力的影響程度兩方面因素影響;對差異化來說,受到基于產品差異化的競爭的可行性與差異化中環境特征的重要性兩方面因素影響。
①環境政策相關的成本增量不同的行為對環境的影響是不同的,內部化的外部環境成本也會不同,進而環境規制后對競爭力的影響也會不同。一個產業或企業的污染密集度和資源的使用程度越大,減少污染的要求技術越復雜,環境規制后帶來的成本就越大。
②成本對競爭力的影響程度不同的規制對象對規制對象帶來的成本具有不同的吸收能力。環境成本如果占總成本的比例很小,盈利能力很強,當事人可以吸收增加的成本,就不會對競爭力產生較大的影響,反之則反。此外,如果產品的需求彈性較小,企業的實力強,規制對象就能夠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減少壓力,產品的需求彈性大,把環境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就會喪失市場份額。
③基于產品差異化的競爭的可行性產品的性質不同,競爭的方式不同。同質的產品,競爭主要體現在價格方面,即使是同一種產品不同的市場定位產生的競爭也會不同。在競爭方面,價格、包裝、質量都能成為競爭的手段。
④差異化中環境特征的重要性消費者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決定了企業是否要把基于環境特征的差異化作為競爭的主要要素。消費者很注重對自身息息相關的產品,例如對日用化學品和食品的成分、加工工藝等環境性能非常重視,因此環境友好的這類產品具有競爭優勢。
2.綠色競爭力及其與ECM矩陣之間的關系
開放經濟條件下,競爭力的概念已經拓展至國際競爭力,在此基礎上拓展的綠色競爭力更加突出生態環境、資源對競爭力的影響。綠色競爭力指的是建立在環境保護基礎上的企業、產業和國家的國際競爭力。綠色競爭力涉及的方面很廣,有多個層次。
對于企業來說,那些符合環境要求的、具有安全無污染特點的綠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不僅末端產品符合環保要求會提升其環境競爭力, 而且生產過程符合環境要求,即清潔生產,建立一套健全、科學的環境管理體系,產品從取得原料、經過生產、使用直至廢棄的整個生命周期都符合環境保護要求;對于產業競爭力來說,隨著環境保護已經成為一項全球的運動,產業向合理利用資源、綠色環保、減少污染的方向發展,“綠色產業”、“環保產業”被稱之為“朝陽產業”和“輸出產業”。對于產業來說資源優勢并不是最重要的,光有資源是不夠的,發揮資源生產力才能產業形成競爭力;對于一個國家整體來說,綠色競爭力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包括能產生一個國家競爭力(經濟、文化、政治、基礎設施)的各個方面。增強國家競爭力意味著進行創新,形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運用先進的科技,做到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生產盡可能多的物質財富,就能解決業已造成的環境問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
三、提高基于環境規制的綠色競爭力的策略
1.按照ISO14000標準對企業進行環境規制
ISO14000是一個系列的環境管理標準,它包括了環境管理體系、環境審核、環境標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國際環境管理領域內的許多焦點問題,旨在指導各類組織(企業、公司)取得和表現正確的環境行為,環境規制的各種措施、標準應該以ISO14000為準繩,激勵企業進行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成本、提高競爭力。作為企業,回應環保法規的創新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污染一旦發生,擁有能將成本降至最低的新技術與新做法,主要包括處理造成污染的資源,并將他們轉換成有價值的東西;二是著眼于造成污染的根源,并著重改善資源的生產力,包括有效率地使用特定材料、更高的產品合格率等。
2.在環境管制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作為“朝陽產業”,環保產業是隨著環境保護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新型產業,在國民經濟結構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環保產業自身的特點決定了他具有很強的政策依賴性,需要政策的指導和扶持。環境規制及其相關部門制定的政策對環保產業產生重要的影響。環境技術政策對環保產業具有導向作用,規定環保產業的重點領域和發展方向;環境經濟政策對環保產業具有孵化作用,促成環保產業市場的轉化;環境投資政策對環保產業具有拉動作用,形成環保資金渠道。在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才能提高環保產業的競爭力。
3.加強對綠色壁壘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的建設
綠色壁壘預警機制是一套完整的涉及到各方面的系統,涉及的主體包括環境保護部門、相關的國家機關部委、行業協會和企業等。這套機制要求時刻樹立綠色壁壘危機意識,及時把握國際貿易中的經濟運行動態,研究貿易政策動向及可能出臺的一些新措施,準確了解國際上相關產業的發展動態,充分利用WTO咨詢點的窗口作用收集相關信息。
快速反應機制政府要求建立通暢迅捷的信息渠道,疏通部門與部門之間,以及部門與企業之間的溝通渠道,加強處理問題的協調聯動性,避免由于相互推諉耽誤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加快人才培養步伐,特別增加國際貿易、環境保護及法律等方面的人才儲備,及時應對突發性事件的發生。
4.加強與環境管理相關的政府職能部門的協調
我國的環境管理涉及到多個行政職能部門,包括立法機關、司法機關、環保局及其它部門。這種多部門、多層次的管理體制如果相互之間不能有效地協調,很容易出現責、權、利的混亂,企業無所適從,加大企業的負擔。另一方面,進行環境管理時,由于相互的銜接不好很容易造成企業鉆管理中的漏洞逃避環保責任,甚至出現尋租現象。因此只有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才能避免管理職能的沖突,防止出現管理職能的缺位,進而改善企業的環境管理,降低企業環境管理的成本,間接提高競爭力。
四、結論
在全球環保浪潮和綠色經濟的沖擊下,人類在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物質同時,越來越追求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國際貿易中的綠色競爭力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忽視的事實。基于此本文探討了環境與競爭力二者之間的關系,并給出了在環境規制下提高競爭力的政策建議。環境規制的相應政策法規制定及實施、如何對環境規制的效果進行評價則是本人今后需要繼續研究的內容。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