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國際貿易中強調知識產權保護的同時,不能忽視對知識產權濫用問題的限制。由于我國現階段相關立法不完善,國外企業利用技術優勢濫用知識產權的現象十分嚴重。本文試結合對WTO框架下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濫用的危害,以及相關限制協定的分析,對我國有效限制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濫用問題提出立法建議。
[關鍵詞] WTO國際貿易知識產權TRIPS限制濫用
一、知識產權濫用問題的提出
知識產權是人們依法對其在科技、文化、工商業中的智力成果及其他相關成就所享有的權利。知識產權的客體主要是智力創造成果,諸如專利、著作等。由于知識產權的對象都是“無形財產”,權利人事實上的占有和控制并不完全具有排他的效力,因而為了保證權利人實現該特定財產權,法律賦予了知識產權特殊的性質——壟斷性。例如,在專利制度下,只有專利權人可以自由使用其擁有專利權的技術生產產品,其他廠商要想使用該技術必須征得專利權人同意并向其交納一定費用。
然而,知識產權制度在保障了權利人權益、鼓勵了創新的同時,也滋生了知識產權濫用的問題。所謂知識產權的濫用,是指知識產權的權利人在行使其權利時超出了法律所允許的范圍或者正當界限,導致對該權利的不正當利用,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二、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濫用的危害和WTO項下的相關限制措施
許多企業在成為知識產權權利人后,在國際貿易中利用其對知識產品生產和銷售的支配地位非法限制競爭,他們濫用知識產權的結果就是讓原本自由競爭的國際市場逐漸被自己所壟斷,造成其他同行業企業的破產和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提高,嚴重地損害了部分產業工人和廣大消費者的利益。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微軟壟斷案,微軟利用Windows95的許可協議,要求個人計算機制造廠商必須附加安裝微軟的IE瀏覽器,作為微軟繼續供應Windows95的條件,這種著作權許可存在著搭售的問題,限制了競爭,為己方的壟斷創造了可能。濫用知識產權對權利人企業自身的危害同樣也是嚴重的,它極有可能因為違反相關國家的《反壟斷法》而遭到其政府的制裁。
在當今的國際貿易中,雖然WTO項下尚沒有完整成熟的反壟斷、限制知識產權濫用的法律制度,但在一些已生效的多邊條約中所包含的反壟斷規定,對在特定領域限制知識產權濫用行為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特別是烏拉圭回合談判形成的世界知識產權協定(TRIPS協議),是WTO的基本法律文書之一,也是當今國際貿易中的反壟斷、限制知識產權濫用規范。
總的來講,TRIPS協議主要涉及到五個大問題:1.貿易制度和其他國際知識產權協定的基本原則應當如何適用;2.如何對知識產權給予充分的保護;3.成員如何在其轄區內對知識產權進行充分保護;4.如何解決WTO成員間的知識產權爭端;5.新制度引進期間的特殊過渡安排。具體而言,TRIPS協議第8條第2款明確規定:“為了防止權利所有人濫用知識產權,或者采用不合理地限制貿易或對國際技術轉讓有不利影響的做法,可以采取適當的措施,但以這些措施符合本協定的規定為限。”這足以表明限制濫用知識產權行為、促進競爭是TRIPS協定的主要目的。此外,TRIPS協議第40條第2款更是以舉例的方式列出了三種主要的應予禁止的濫用知識產權行為:1.獨占性回授條件 (exclusive grant-back conditions), 即許可方要求被許可方將其針對被許可技術做出的任何創造發明所產生的知識產權,以獨占的形式,在許可方不做彌補考慮或者不附加對等義務的情況下,返授給許可方;2.禁止有效性質疑,即要求被許可方承諾不對所涉及知識產權的有效性提出質疑;3.強制性“一攬子許可”,即許可方向被許可方提供技術時搭售其他有體貨物或技術,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
三、我國限制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濫用的立法建議
我國雖然已于2001年成為了WTO成員,但迄今為止尚未制定出專門的限制知識產權濫用的法律,現有的對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濫用進行限制和懲罰的法律主要是知識產權專門法律(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中的一些具體制度和民法的相關基本原則。其他有關法律法規中涉及國際貿易的主要有:國務院2001年12月10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第29條明確列舉了技術進口合同中不得含有的7項限制性條款[3]。2004年7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2004修訂)》第31條規定,知識產權權利人有阻止被許可人對許可合同中的知識產權的有效性提出質疑、進行強制性一攬子許可、在許可合同中規定排他性返授條件等行為之一,并危害對外貿易公平競爭秩序的,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危害。
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來,在貿易規模迅猛增長的同時,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糾紛也日益頻繁,這其中固然有很大一部分是知識產權侵權糾紛,但不能因此忽視知識產權濫用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應該說我國在限制和制裁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濫用、促進自由競爭在這一領域的法律法規還是太零散、太薄弱,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專門限制知識產權濫用的法律。對該法律的定立主要有如下幾點建議:
1.要與WTO項下的TRIPS協議良好銜接。TRIPS協議作為國際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典性協定,其權威性和可操作性都毋庸置疑。在立法時做好與TRIPS協議的銜接,既是我國履行WTO成員義務的需要,又能有效地提升我國限制知識產權濫用的法律的權威和效力。例如TRIPS協議中頗具特色的那一整套保證執法的規則,包括對訴訟主體和訴訟權利義務方面的要求、對證據提供的要求、對停止侵權的要求與限制等,正是這套規則與WTO爭端解決機制相配合,才使得TRIPS協議具有了極強的執行力,因而是非常值得借鑒的。
2.要以著力限制國外企業的濫用知識產權為出發點。如今許多國外廠商利用其在技術上占有的絕對優勢,在合同中加入大量的搭售、回授等條款,給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和國家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因此在制定的這部法律中,一定要詳細引入對這些國外企業的制裁條款,以此來盡可能確保科學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的我國企業能與發達國家企業進行公平競爭。同時,還要著力打擊國外企業對我國的價格歧視行為。仍以微軟為例,Windows98在中國內地市場零售價為1980元人民幣,而在美國的售價只相當于800多元人民幣,在日本相當于600元~1200元人民幣。據保守估計,中國消費者因為微軟公司的差別價格一年就要多支出10億元人民幣[4]。
3.要多借鑒國外法律法規,與國際接軌。由于我國之前沒有類似專門法律,立法起點較低,所以在立法時可以多取“他山之石”,充分借鑒諸如美國1995年制定的《知識產權許可的反托拉斯指南》、日本1968年頒布的《國際許可協議的反壟斷指導方針》等協議和法律中的相關規定[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