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品牌危機處理是品牌管理的重要內容,本文論述了品牌危機的性質、特點、處理原則以及處理的策略。
[關鍵詞] 品牌危機處理策略
品牌危機的爆發有其客觀性,如何正確地認識和處理品牌危機是品牌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
一、品牌危機的性質
在市場經濟中,有很多企業經常被突如其來的品牌危機搞的不知所措,甚至陷入破產的邊緣。為了正確認識品牌危機,應該正確區分事件與危機兩個概念。
事件是指品牌的物質形態或形象意義發生了變故,引起了人們的爭議。事件引起危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但再小的事件也可能引起危機,如服務不好,與消費者爭吵,甚至打架,引起新聞報道,爆發危機。
危機是指由于事件的發生導致了媒體大面積的公開報道,給企業的正常運作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企業應盡力避免事件成為媒體的焦點。不論事實如何,任何負面的報道都會使辛辛苦苦樹立起來的品牌形象受到損害。
如2006年1月15日甘肅省酒泉市一名小女孩右腳踝以下折斷,海南航空公司在嘉峪關機場的機長拒絕這名小女孩上飛機,不得不改座火車,結果耽誤了去蘭州治療的寶貴時間,以致于不得不截肢,經過新聞媒體的報道,許多經常乘座飛機的旅客氣憤地講,海南航空太不講道德了,以后再也不座海航的飛機了。海南航空公司的品牌形象受到了很大損失。
盡可能把不利的事件處理好,避免上升為危機,這是上策。如果海航允許這名小女孩登機,即使結果小女孩的腳仍無法治愈,人們照樣會感謝海航,海航的品牌價值不僅不會減值,反而會增值。
二、品牌危機的特點
1.突發性
事件的產生難以預料,媒體的傳播更是難以預料,即便是在理論上存在發生的可能性,但具體何時爆發、爆發的形式、爆發的規模、爆發的強度等仍難以預料。
2.媒體的關注度高
媒體的性質決定了媒體就是要找新聞,如果某一事件有報道價值,能夠引起消費者的強烈的反響,媒體便會爭先報道以提高媒體自身知名度。如果社會對同類性質的事件有積怨,就難免形成“墻倒眾人推”的局面,成為社會焦點。
3.危害大、來勢猛烈
品牌危機一旦發生,消費者對企業的信心立刻動搖,產品銷售立即受到影響,如果是上市公司,股票價格馬上下跌。嚴重的時候,不僅一件產品賣不出去,而且有的消費者可能還會要求退貨、賠償經濟損失與精神損失。來勢之快之猛,影響面之廣之深,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可想而知。
三、品牌危機處理的原則
1.主動
品牌危機一旦出現,就會成為媒體輿論的焦點,各種傳言也隨之興起,而且在迅速地擴散,如果不主動出擊,就可能使局面難以控制。無論事件的起因如何、即使是作為受害方的消費者自己造成的,企業也應主動負責。
2.迅速
品牌危機成為媒體焦點后,危害在迅速擴大、蔓延,如果不及時地采取措施加以處理,壞的印象一旦在消費者心目中扎根,再費幾倍的力氣也難以挽回。一般來說應在24小時之內采取應對措施。
3.真誠真實
顧客是上帝,顧客的利益高于一切。真誠面對危機,如實告訴實情是危機處理的重要原則。面對突然的品牌危機首先應向公眾表示出企業的誠意,向受害者表示自己的悔意,必要時還應在媒體上刊登公告,公開向社會表達企業自身的歉意,并承擔相應的責任。
4.統一
品牌危機如何發生、如何發展,誰也無法百分之百的準確預見。危機一旦產生,就應統一協調、統一指揮、統一宣傳、統一行動,為更快地擺脫危機創造條件。在整個危機處理過程中,企業上下應統一行動,由危機處理小組負責領導企業各個部門的工作,減少不必要的沖突與矛盾。在對外宣傳方面,口徑要統一,以免引起媒體報道上的混亂,讓社會公眾產生不必要的猜測,進一步加劇危機。
5.全員
品牌是企業全體員工的事業,企業所有的員工都是處理危機的參與者。突如其來的危機,涉及面廣,全體員工應上下一致,共同應對。讓員工了解危機處理的方法、過程,員工反過來又會對危機的處理獻計獻策。當消費者與媒體從企業員工中打聽危機的發展情況時,企業員工就成了企業的代言人,比企業的正式發言人更具說服力。
四、品牌危機處理的策略
1.迅速成立危機處理應變總部
危機爆發后,切記不能慌亂,應該冷靜地分析、識別危機的性質,有計劃、有組織地應對危機。危機處理應變總部中要有所分工,成立不同的小組,如調查組、聯絡組、處理組、宣傳報道組等。
調查小組對事件進行詳細調查,并盡快做出初步報告。調查內容包括:突發事件的基本情況、現狀、事件發生的原因,涉及的公眾對象,與事件有關的組織和個人,與事件處理有關的部門機構、新聞媒體等,企業與有關人員應負的責任等等。聯絡小組負責及時向事故傷亡人員的家屬通報事故最新進展,向有關部門尋求幫助等。處理小組負責退貨,環境污染治理,保護現場,搶險,搶救,死亡人員的善后等。宣傳報道小組一般由公關部門的人員擔任并負責開展工作。
2.搞好內部公關,取得內部公眾的理解
危機發生的時候,員工們心理沒數,特別希望有領導站出來,告訴他們發生了什么,此時應該怎么做,他們需要明確的指示和準確的命令。危機的爆發,或多或少地對企業內部的員工、股東及員工家屬造成影響,處理不好就有可能使他們感到岌岌可危,大難臨頭,造成人心渙散、各奔前程的混亂局面,從而使企業雪上加霜。因此,必須搞好內部公關,把大家團結在一起,穩定大家的情緒,指出危機過后的希望,取得員工的理解和支持,同舟共濟,群策群力,共同渡過難關。
3.迅速處理危機事件,啟動“召回制度”
由產品質量問題所引發的危機最常見,此時,企業要迅速啟動產品召回制度,不惜一切代價收回所有在市場上的不合格產品。
1982年9月30日早晨,有消息報道說芝加哥地區有7人因使用強生公司生產的泰諾止痛膠囊而死于氰化物中毒。這一消息一經報道,一下子成了全國性新聞,強生公司的形象一落千丈,人們對這種藥品紛紛躲避。事后查明,這種泰諾止痛膠囊是在銷售環節,有人加進了氰化物,而與公司的生產過程無關。但是為了消除人們的恐懼,公司還是決定以高達1億美元的代價,撤回了市場上所有的泰諾止痛膠囊藥品。強生公司重新推出新的防污染防破壞的新包裝。新包裝三重密封,并注明:“如果安全密封被破壞,請勿使用”。經過公司8個月的努力,就重新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轉危為安。
啟動召回制度,收回不合格產品表現了企業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表明企業始終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惜犧牲企業利益。這首先就從心理上打動了公眾,如果放任這些產品在市場上繼續流通,就有可能使危機涉及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進而引起公眾和媒體的群起而攻之,最終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4.與媒體保持良好的溝通,任命專門的新聞發言人
與消費者、媒體保持良好的溝通關系,讓消費者與媒體對企業的品牌產生信任。一旦危機出現,大多數人就會認為這不可能是真的,即便是真的也會認為這不過是一次偶然事件,是一些媒體為了自身的利益在炒作,強大的品牌本身就具有抵御危機的能力。比如1999年6月初,比利時和法國的一些中小學生飲用可口可樂,發生了中毒事件,迅速演變成品牌危機,但全世界大多數消費者照樣飲用便是明證。
品牌危機發生后,廣大消費者都想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媒體也熱衷于報道這類消息。企業應主動向媒體提供有關的信息。如果事件復雜,一時無法弄清楚,可以先提供一些背景資料及企業正在采取的措施,及時占領媒體的版面,防止雪崩效應的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對外發布信息應由一個專門的發言人來擔當,不要多個人講話,以免在公眾中引起理解上的混亂。
1996年發生的“八瓶三株喝死一老漢”的事件,由于三株沒有充分有效地舉行新聞發布活動,各種不全面、不公正、不客觀、不具體甚至不真實、詆毀性的報道充斥媒體,導致了三株的滅頂之災。
5.查清事實,用證據說話,公布造成危機的原因
以事實為根據,是解決危機的基本原則,事實勝于雄辯。
自己為自己辯護總不如第三方為自己辯護來得有力。可以聘用公信力高的單位進行檢測、評估。檢測機構一般客觀、公正,如果檢測結果符合質量標準,再加上媒體的宣傳報道,效果一般都很好。
如果是自己的責任,應當勇于向社會承認,以獲得社會公眾和輿論的廣泛理解、同情,盡可能把損失降低到最低。正如美國專司企業危機咨詢業務的考林·夏恩指出:“如果工作中出現過失,你只是面臨一個問題,但如果你在試圖掩蓋它,那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兩個了,而且,一旦事實真相被披露,謊言可能會比原先的錯誤更令你困擾。”如果讓法院宣判自己企業有責任,企業的品牌形象就會遭受巨大的損失。如果是別人故意陷害或者是報道失實,則應該通過各種方式使真相大白,杜絕各種小道消息及流言蜚語。
6.危機中對待謠言要慎重處理
謠言的出現或傳播更增添了企業解決危機的困難,有時甚至會成為解決危機的最主要障礙。因此,要認真對待。
謠言的出現,往往事出有因,要分析謠言產生的原因、來源、傳播的范圍、影響的程度及發展的趨勢等。另外,為了有效地制止或遏制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應主動與受謠言影響的人或受損害的人溝通,向他們談實事講道理。在發布正面真實資料時,不要提到謠言本身,以免謠言被再次傳播。
7.在處理危機的同時,不忘為品牌增值
危機就是危險加上機遇。當品牌遭遇危機時,應盡可能轉化為機遇。比如2000年禽流感在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肆虐。消費者對雞肉不敢食用,為消除禽流感給消費者造成的心理壓力,肯德基承諾其原料全部來自非疫區,之后又于2004年2月5日首次公開了該品牌食品的基本制作工藝,并邀請農業大學營養專家、畜牧業專家品嘗產品,以此向社會證明對其產品的食用是安全的。因此,解除了消費者的疑慮,恢復了消費者對肯德基的信心,銷量很快回升。利用危機時社會公眾對品牌關注度高的特點,適時適當地加以調整策略,就可以化被動為主動,這是一項高超的經營藝術。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