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演變的主要動力為主線,把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的演變分為三個階段,分別闡述了各個階段的具體表現形態和主要特征,并預測了21世紀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演變的新趨勢—Citistate(城市主導區域)。
[關鍵詞] 珠三角空間結構城市主導區域
不同的歷史時期,城市群空間結構演變的主要動力也不相同,據此可以把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的演變劃分為三大階段:改革開放前由單中心向雙中心轉化階段;改革開放后至20世紀90年代后期由雙中心向網絡化轉化階段和21世紀發展的新趨勢—城市主導區域形成階段。
一、改革開放前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
在這一歷史階段,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演變屬于港口驅動階段,港口的興衰極大地影響著區域內城市地位的變化和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從而影響著城市群空間結構的演變 。隨著港口地位和功能的變化,珠三角城市群呈現出不同的空間形態。
元代以前的單個城市中心階段。這一時期的珠三角具有很高的城市首位度,以廣州為單中心的一極化特征明顯,而港口交通的便利條件是珠三角單中心格局形成的主要推動力。
明初至新中國成立的區域雙中心階段。明清閉關鎖國時期,廣州成為我國惟一的對外通商口岸,有力地發揮了珠三角與海外往來便利的優勢,推動了經濟發展。16世紀后,澳門被葡萄牙人占領后作為一個國際貿易港而崛起,改變了過去廣州在珠三角單中心發展模式,而代之以廣州、澳門雙中心發展模式。鴉片戰爭后,由于香港的崛起和澳門的衰落使原來的雙中心格局發生了變化,由以穗澳為中心轉化為以穗港為中心。這一時期,廣州的城市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逐漸向現代工商業、貿易金融中心和交通樞紐的方向轉變,成為多功能綜合性的經濟中心。
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前的雙中心割裂階段。建國后,由于國防備戰的原因導致我國城鎮化進展緩慢,以及香港、澳門和珠三角關系的割裂,廣州成為惟一的中心城市。
總之,改革開放前珠三角的空間演變基本屬于港口推動型的,港口的興衰直接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空間結構形態。
二、改革開放后至20世紀90年代后期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
改革開放后,珠三角地區由于優越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國際環境、優惠的政策誘導、資金、技術、人才的集中以及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等原因迅速崛起,而在這一系列形成條件中,外資尤其是港澳資本對珠三角經濟發展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薛鳳旋、楊 春 把珠三角在1978年~1993年間的城市化稱為“外向型城市化”,提出城市化的動力不是來自區內大城市中心的經濟發展,而主要是由外資推動的。這種“外向型城市化”不僅突出了城市化動力的外部因素作用,同時也正是通過外部因素,尤其是作為外資主要來源的港澳地區投資的牽引作用而使珠三角內的農村城市化地區和各級城鎮一樣直接(不經省會廣州)與世界經濟結構重組、進行國際勞動分工以及與世界城市體系聯系起來。由此可見,外資在珠三角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并由于其獨特的特點而對珠三角城鎮空間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首先,珠三角的外資投入在空間分布上出現了港澳導向效應。外資尤其是來自港澳地區的投資主要分布在環珠江口沿岸的市縣,也就是最靠近香港和澳門的沿陸路或水路的市縣,形成一個狹窄的倒“U”字形地帶。
其次,外資在珠三角的空間分布呈現出逐漸由大城市向小城市和縣擴散的過程(見表)。這與其城市首位度的下降是一致的,珠三角的城市首位度由1980年的10.98降為1993年的4.25。在具有東南亞最高城市首位度的泰國,首都曼谷幾乎集中了全國所有的日本投資;而在首位度相對較低的馬來西亞和臺灣地區,大城市地區吸收日本投資的集中程度也相對較低。
再次,珠三角的城鎮空間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原來的區域雙中心城鎮格局逐漸演化為多中心網絡化形態,初步形成了以香港和深圳為中心的東岸城市群,以廣州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和以澳門、珠海為中心的西部城市群,這三大城市群體在空間布局上呈現出“人”字型結構。
三、21世紀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演化新趨勢—城市主導區域
1.城市主導區域的提出
19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家之間的競爭主要表現為城市間的競爭。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新聞記者佩爾斯(Peirce, N. R.)在1993年出版的《城市主導區域:城市化的美國如何在競爭性世界中繁榮》一書中通過解剖美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如鳳凰城、西雅圖、巴爾的摩等),創造性地提出了Citistate(城市主導區域)這一新詞匯。Citistate是經濟全球化下的產物,揭示了區域主義超越主權國家主義的新現象,它由城市中心地帶、城郊區、鄉村腹地組成,著重強調城市的經濟職能,其腹地可以隨著經濟聯系而向全球延伸。空間結構呈現出非連續性和跳躍性特征。
2.城市主導區域的形成機制和基本特征
佩爾斯認為,促進城市主導區域形成的主要驅動力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國際經濟聯系的通暢以及城市民間投資資本的擴張。其主要具備以下特征:(1)城市主導區域已經和正在成為國際性城市而具有全球性影響;(2)城市主導區域呈現出蓬勃生機,正成為世界人口的主要增長區;(3)城市主導區域具有明顯的自組織性。
3.21世紀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
進入新世紀,促進珠三角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動力機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的外資導向型的工業化模式和城市化模式也因此出現了新的趨向,新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國際國內聯系的加強以及民間資本的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經過20多年的發展,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基礎設施投資保持較快增長,目前珠三角在2km半徑內集中了5個大型國際機場和5個大型國際港口,并形成了以廣州為中心的內部交通網絡和以香港為中心的外部交通網絡,為珠三角迅速融入全球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基礎設施的完善則吸引了大量外資和大型跨國公司的進駐,使珠三角成為全球重要的制造業中心;同時,在CEPA簽署、東盟自由貿易區成立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啟動的情況下,珠三角進一步加強了與國際國內的聯系,逐漸成為全球較有影響力的區域之一。
因此,在新一輪政府主導的大型基礎設施投資的推動下,珠三角將逐步成為城市主導區域并在全球經濟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
綜觀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的演變,按照各個階段的不同動力機制,其大致經歷了單中心—雙中心—多中心網絡化三個階段。目前,正在向城市主導區域階段—這一新的城市群結構形態演化,城市主導區域是超越了多中心網絡化階段的更高級階段,它強調各個城市的協調有序發展,以及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