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營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其融資困難,其中影響最大的又是信貸約束。本文通過運用現代消費理論著重分析信貸約束的表現以及產生的原因,然后針對我國的國情提出通過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并加強金融工具創新的辦法來解決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困難。
[關鍵詞] 中小民營企業信貸約束
一、信貸約束影響表現
現代消費理論分析了信貸約束對于消費者的行為產生的影響。其核心觀點為:消費者不能隨心所欲的進行信貸,一旦銀行拒貸或者只貸一部分,那么消費者只能根據現期收入而不是未來預期收入進行消費。這個道理在說明企業進行信貸投資的問題也是一樣的,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進行信貸時顯得尤為明顯。
1.中小民營企業難以通過正常的渠道獲得有效的融資,金融支持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國際金融公司(IFC)近年的一項調查表明:80%的中小民營企業因為缺少融資途徑其發展受到了嚴重的束縛,創辦企業、擴大經營主要依賴自有資金中小民營企業90%以上的原始資本來自業主、合伙人或家族,創辦企業以后,大部分企業仍然過度依賴內部資金,其所融資金中至少有62%來自業主和企業留存利潤。金融抑制已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
2.信貸約束導致利率作為宏觀調控工具的作用難以發揮到預期的效果
信貸的利率是企業的生產成本,利率越高,信貸投資的成本也越高,利率越低,信貸投資的成本也越低。前者抑制投資,后者刺激投資。因此,利率的調控可以達到調節信貸規模,刺激或抑制投資的目的。正因為利率對信貸有如此大的影響,很多發達國家用降息來刺激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但在我國,由于信貸約束問題比較突出,即使央行連續宣布降息,但效果仍然不明顯,除非能改變信貸條件,否則利率調控無法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另外,利率下調,利差縮小,導致商業銀行的贏利空間被壓縮,信貸風險相對增加,銀行出現“惜貸”現象。
3.擔保抵押能力呈現明顯的不足
我國擔保業剛剛起步,現有各類擔保公司2100多家,可用擔保資金總額僅為750億元,平均每家才3000多萬元,擔保責任僅為擔保資金總額的2.5倍,遠遠低于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平均10倍左右的水平。而在調查中顯示,中小民營企業因無法落實擔保而拒貸的比例高達23.8%,因無法落實抵押而發生的拒貸比例高達32.3%,兩者合計總拒貸率高達56.1%。由此可見,擔保抵押對于中小民營企業貸款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二、信貸約束產生的原因
1.銀行信貸體系機制不完善,管理成本較高
主要表現在兩點:第一,信貸投放的市場機制致使銀行資金向大型企業集中。當商業銀行開始作為專門經營貨幣業務的企業進行自己的經營的時候,效益最大化必然成為其選擇的目標。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入和銀行貸款風險管理責任制的實施,降低銀行經營成本與風險,不斷提高經營收益就成了銀行的經營目標。在其他外在條件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將信貸資金集中投向大中型企業,集中發放大宗貸款。當這種行為持續發生后,就慢慢地形成了一種機制,那些需要信貸支持的中小企業,特別是非公有的中小企業,由于其經營規模小,信用不穩定,抵押能力又低,必然難于從銀行獲得貸款。第二,我國銀行信貸發展的歷史不長,在中小民營企業信貸管理方面基本上是空白,銀行對需要貸款的中小民營企業無法進行準確的信用評估。中小民營企業貸款“戶數多,金額少,風險高,信用低,成本高,效益低”,又要求金融服務靈活、方便、快捷,貸款能夠馬上到位以免錯過商機。根據風險平衡原則以及商業銀行經營原則的要求,風險性與收益性應該一致,但現行市場機制比較僵化,無法補償銀行對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所承擔的高風險和高成本。根據現行的信貸政策規定,私營企業、三資企業的呆壞帳不能象國有企業一樣核銷,這使商業銀行在對中小民營企業進行貸款時有后顧之憂,對貸款給中小民營企業的積極性不高,不愿意涉足該種業務。
2.中小民營企業自身經營規模小,信息不對稱
當前我國中小民營企業還存在以下幾個不足之處:第一,大部分企業沒有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即便進行了體制改革的企業也沒有達到效果;第二,管理不規范,相當部分企業法人和管理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第三,企業整體經濟效益差,抗風險能力弱。主要是企業虧損面廣,虧損額大,同時,企業的資本金少,固定資產規模小,可供貸款擔保抵押的有效資產不足;第四,資信狀況差,一方面企業信用等級普遍不高,可供銀行選擇的優良客戶不多,另一方面,部分企業信用意識淡薄,重貸輕還,隨意拖欠貸款本息,有的甚至惡意逃債、賴債、廢債,損壞了中小民營企業形象,降低了中小民營企業的信用度。據中國人民銀行對一些中小民營企業集中地區的調查,50%以上的企業財務管理不健全,信用等級60%以上都是3B或3B以下。
3.信用制度缺乏,企業貸款抵押擔保難
這主要是因為:第一,中小民營企業可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高。這是由于我國銀行對抵押物的要求比較苛刻。除土地和房地產外,銀行很少接受其他形式的抵押物;第二,抵押擔保手續煩瑣,收費較高,程序復雜,有效時間短。中小民營企業貸款一般要得急,而抵押擔保手續復雜、有效期短,無法滿足其要求,而且辦理抵押擔保過程中,評估登記收費比較高,而且涉及到的相關部門比較多,這讓一般的中小民營企業難以承受。第三,中小民營企業難以找到合適的擔保人。一些收益好的大企業不愿為中小民營企業做擔保,而中小民營企業之間連環擔保、相互擔保,讓銀行又感到沒有真正的規避風險。第四,政府出資設立的信用擔保機構通常僅在籌建之初得到一次性的貸款支持,缺乏后續的的補償機制。民營擔保機構又不能與銀行形成較好的協同機制,也沒有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予以保護。因此銀行現行的“信貸配給”政策為了避免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將那些不能提供透明的財務報表,無法滿足抵押和擔保要求以及信用等級不高的企業排除在外。
三、解決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幾點探索
1.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不斷創新金融工具
成立扶持中小民營企業發展的國家政策性銀行,我國可以考慮將一批中小金融機構改制為中小民營企業銀行,專門扶持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政策性銀行將主要解決中小民營企業在創業過程中和固定資產方面對中長期銀行貸款的需求,對需要扶持的中小銀行發放免息、貼息和低息貸款。還可以根據中小民營企業自身特點,拓展公司理財和帳戶托管業務,開辦融資租賃,開展專利權、商標權等無形資產質押貸款試點,支持中小民營企業向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等。
2.完善信用擔保制度
建立完善有效的擔保機制可以相應地降低貸款風險,促進金融機構對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因此,解決擔保問題也是解決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一個主要突破口。在現有的信用擔保體系基礎上,可考慮設立資本金來源于中央財政的中小民營企業信用擔保基金或國家中小民營企業擔保公司,以及在主要省市地區的地方性中小民營企業貸款擔保公司,進一步加強擔保機構對于中小民營企業融資的支持作用。隨著中小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擔保公司所能提供的業務也逐漸滿足不了中小民營企業的需要。因此政府應考慮成立更多的擔保公司,可以試點將擔保化為股權的市場化運作形式,將擔保風險化為直接投資風險,把擔保公司和企業捆綁在一起,擔保公司在這里就扮演著類似于風險投資者的角色。
3.完善利率體制和信貸體制
基于中小民營企業貸款自身的特點,對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利率浮動范圍可允許適度提高,以鼓勵金融機構的貸款積極性。近兩年,中央銀行兩次擴大對中小民營企業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由上浮10%擴大到30%。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擴大為50%。最低下浮幅度10%不變。對中小民營企業貸款的上浮和下浮幅度今后還可適當放寬,使利率更有彈性,充分發揮利率的杠桿作用。在信貸政策方面,還可對中小民營企業貸款比重較高的商業銀行實行諸如沖銷壞帳、補貼資本金等措施,增強其抵御風險的能力,并要求商業銀行在保證貸款質量的同時,切實提高對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比例。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