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5年12月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它的實質是將增加農民消費作為調整投資消費關系、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因此,增加農民消費將成為下一階段宏觀經濟調控重點解決的問題,無疑也關系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成敗。本文從中國農村消費現狀入手分析,詳細探討了制約農村消費的多種因素,提出了政府在調控、提升農村消費力過程中的行為選擇。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消費需求提升行為選擇
2006年2月24日來自商務部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占全國人口三分之二的農村,只消費了全國三分之一的商品。商務部市場建設司司長廖建成認為,隨著農民購買力的較快增加,農村消費將隨之不斷擴大,我國農村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亟待開發。2005年12月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它的實質是將增加農民消費作為調整投資消費關系、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而這項計劃的實施,不僅將造福我國9億農民,縮小城鄉差距,也必將為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調整投資消費關系,重要的是把增加居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相對于城市消費需求增長,農村消費由于受收入和基礎設施等諸多影響,增長速度還很慢。因此,增加農民消費將成為下一階段宏觀經濟調控重點解決的問題,這無疑也關系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成敗。
一、現階段農村消費狀況分析
1.與城市相比,人均消費性支出很低。從表1可看出,在2001年~2004年期間,雖然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與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均在75%左右,相差無幾,但由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多,致使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只占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的30%左右。2004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額比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額低了4997元,是其支出數的228.70%。
表1 城鎮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費性支出對照表
資料來源:根據2002、2003、2004、2005 年《統計年鑒》計算所得
2.從耐用消費品的擁有量來分析,農村居民家庭除摩托車擁有量比城鎮居民家庭擁有量大之外,其余種類的家用電器擁有量均嚴重不足,與城鎮居民差距很大。從表2可以看出,除摩托車(城市主要由于禁摩運動)以外,其余九類耐用消費品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量農村均低于城市,尤其是照相機、空調機、家用電腦三類,農村消費僅為城市消費的7.82%、6.73%、5.74%。
表2 2004年底全國城鎮與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對照表
資料來源:根據2005 年《統計年鑒》計算所得
3.從工作時間來看,除農忙時期外,農村居民擁更多的休閑娛樂時間,但表3中的數據卻顯示,從2001年~2004年,農村居民人均國內旅游花費只占城鎮居民人均國內旅游花費的30%左右,2004年農村居民人均國內旅游花費比城鎮居民人均國內旅游花費低了521.6元,是其花費數的248.14%。
表3 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國內旅游花費對照表
資料來源:根據2002、2003、2004、2005 年《統計年鑒》計算所得
通過以上分析可看出,無論是從消費性支出總量還是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及享樂型的國內旅游消費開支來看,廣大農民的消費水平較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而言,明顯偏低。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較大,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而其消費水平與城鎮居民相比卻相差甚遠。農村消費需求不足成為影響我國消費增長的長期問題。只要使廣大農民的消費水平達到城鎮居民現有的消費水平,就可在增加消費需求的同時,擴大現有企業的產品銷路,刺激其投資,從而大大緩解需求不暢的現狀,并起到穩定社會治安,緩和社會矛盾的功效。
二、農村消費水平低下的因素分析
1.收入低,無力消費
盡管近年國家采取了一些惠農措施,但是農村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從相對數來看,我國廣大農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1996年逐漸下降,但都高于45%,2004年有所上升47.2%。表明農民總體上剛剛脫離溫飽,還不夠富裕,只相當于城鎮居民在1996年~1997年的生活水平,其收入主要用于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可見其收入總體偏低。從絕對數額上看,農民與城鎮居民收入也相差甚遠,2005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兩者的收入比為1:3.22,城鄉差距繼續擴大。也正是因為農民收入水平較低,而耐用消費品的價值較一般消費品大的多,且購買后需要水、電等方面的持續開支,加之亂收費、亂攤派,大部分農村電價高出城市一倍甚至數倍,致使其對耐用消費品的消費明顯偏低;又是因為收入低下,其用于娛樂、旅游方面的消費量較少。農民收入水平較低,有效購買力不足,直接抑制了消費需求增加。
2.收入不穩定,支出預期惡化,不敢消費
2004年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2936.4元,其中農業收入1056.5元,占總收入的35.98%,工資性收入998.46元,占總收入的34%。農業屬于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并存的典型的風險行業,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比較弱,農業災害損失十分嚴重,農業收入極不穩定,農民因災致貧、因災反貧的現象十分普遍。工資性收入主要來自農民外出打工收入,由于出外打工多是農民個人行為,打什么工、去哪里打工、工期多長、工資多高均不確定,加之有些工頭惡意克扣、拖欠工資,使這部分收入無法保障。這些制約因素是不穩定、不能準確預期的,因此農民的預期收入不穩定。
同時,在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的今天,我國城市居民大多可以享受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以及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占中國人口70%以上的農民基本上被排斥在現代社會保障體系之外。加之計劃生育政策的長年實施及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見凸現,使原有農村依賴家庭養老的傳統模式面臨挑戰。目前,除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正在小范圍改革試點外,失業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根本與農民無緣,農民不得不自行解決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問題。面對日后可能發生的大額開支,農民不得不縮衣節食,壓縮即期消費,在收入不多的情況下,不斷增加其儲蓄。
3.消費環境差,不能消費
消費環境的好壞,也會影響到人們的消費行為。而我國目前農村市場的消費環境卻存在嚴重的問題,一方面,農村已成為相當部分產品的假冒偽劣產品的集散地。過去農民關心的是買東西方便不方便,現在關心的是能不能買到貨真價實的東西;另一方面,我國大多數農村基礎設施落后,也影響了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在農村,一些地方尚未實現通水、通電、通路,家用電器根本無法使用。另一些地方雖已三通,但電網設施落后,脆弱的農村電網無法支持空調機、熱水器、電冰箱的正常使用;由于排水、排污設施欠缺,洗衣機、熱水器不方便使用;而通訊狀況又影響電視機、電腦、移動電話的廣泛使用。在此種情況下,農村的富裕階層也只有沿用原有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無法將潛在的購買力轉化為現實購買力,無法享受普通城鎮居民已享有的“現代生活”。
三、政府在提升農村消費力過程中的行為選擇
消費是收入的函數,農民消費支出與人均純收入增長呈現高度正相關,提高農民消費能力的關鍵在于增收減支,政府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減免農業稅和農業直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提升農民消費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改善預期更需長期努力,因此,本文認為提升農民消費力重點仍在于政府。
1.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扶持力度,穩定農民農業收入
農業是基礎產業又是弱質產業,各種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打擊很大。發達國家普遍采用農業保險對農民和農業進行補貼。但長期以來,除免交營業稅外,我國政府對農業保險沒有其他扶持政策,致使農業保險基本處于停頓狀態。幫助農民這一弱勢群體是政府的責任,而農業風險是農民收入不穩定的主要原因,政府有責任支持和幫助農業保險以增強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政府扶持農業保險可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采取以政府組建農業保險公司為主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由中央政府統一組建專業性保險公司,也可以通過減少稅收、補貼保險金、承擔部分或全部管理費用等扶持商業保險公司的形式來扶持農業保險。
2.擴大財政對社保、金融機構的支出,給予農民穩定的社會保障
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解決廣大農民長期被排除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的嚴重社會問題。要通過以個人投入為主、國家補助、集體投入等多種方式解決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問題,并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建立起包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險等項目的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民對未來有所寄托,產生心理安全感,進而提高當前的消費傾向。此外,采取各種優惠的財稅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和外資積極興辦直接為“三農”服務的多種所有制的金融組織,為農民有特殊需求的貸款提供擔保,減少籌集資金的燃眉之急。
3.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化轉移
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逐漸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為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城鎮化轉移,政府應改革現行的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讓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順暢地被工業化和城市化吸收;繼續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建立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體系,提高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整合城鄉勞動力市場,建立城鄉溝通的勞動力市場服務中介體系,多方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城鎮就業信息,避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盲目性;加大對城鎮建設的投資力度,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努力擴大城鎮吸納農村勞動力的容量;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將進城農民納入社會保障范圍。
4.加強財政對農村的固定投資,建立新型的農村基礎建設投入機制,改善消費環境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受益面廣且難以準確界定的特點,屬于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范疇,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負有重要職責。因此,要按照公共財政的基本要求,建立城鄉協調、公平合理的基礎設施財政供給新體制。從總體上看,政府投資應占主導地位,但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完全依賴政府投資很不現實。同時,進一步放寬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領域,強化政府支農資金的引導職能,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采取稅收優惠、貼息等措施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并繼續深化農業投融資體制改革,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農村基礎設施融資渠道,吸引更多的銀行資金、企業資金和其他社會資金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5.進一步整頓和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增強消費安全
“日常消費,關系著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沒有消費安全,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絕不能忽視農村的消費安全。為此,要加大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的力度,進一步整頓和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加快農村市場體系建設,讓城市消費品流通企業向農村延伸;衛生、質監、工商等部門要切實負起監管責任,不留監管死角;提高廣大農民群眾辨別真假的能力,增強他們的維權意識;加強農村市場監督,建立包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群眾代表在內的農村市場監督網絡……當然,農村的消費安全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徹底解決,但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一個讓廣大農民放心的、安全的新農村消費環境肯定會為期不遠。
種種跡象顯示,目前新農村建設已經從前期的“務虛”階段進入了“務實”階段。從經濟角度看,投資和消費仍是新農村建設的兩大主線,消費概念也是新農村題材的重頭戲,而目前這個戲才開始。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