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雖然我國農民的人均消費水平還不高,但由于農村人口眾多,農村市場潛力巨大。湖北作為中部的內陸省份,原有的商業零售體系已經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假冒偽劣商品充斥農村市場,極大地損害了廣大農村消費者的利益。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新的零售業態——連鎖超市在農村悄悄興起。本文就湖北農村超市發展的動因、制約因素和發展對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農村連鎖超市制約因素
盡管我國農民還不是很富裕,但農村市場容量大,前景廣闊,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曾預言“21世紀的金礦在農村”。但一直以來如何為農民提供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卻沒有找到有效形式,很多地方甚至成了假冒偽劣商品的肆虐之地,安徽阜陽的“奶粉事件”和各地的假農資事件更是為建立健康有序的農村市場敲響了警鐘。新農村建設要以農民增收為重點,但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市場環境也應該是城鄉統籌、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湖北作為中部的內陸省份,農村市場體系建設較為落后,農村市場極為混亂。如何凈化農村市場,為農民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提高農民生產和生活質量,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湖北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形成以武漢為中心的大商圈,已經成為“十一五”期間我省政府工作的重點。
一、湖北農村連鎖超市發展的動因
近年來,連鎖超市作為一種新的零售業態,不僅在大城市受到追捧,而且在縣以及縣以下的鄉鎮等農村市場也呈現出燎原之勢。農村超市的發展使農村商業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實現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進超市的雙向流通,必將極大地促進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和農業商品現代化的發展。農村超市不僅給鄉村居民帶來全新的購物體驗,而且凈化激活了農村市場。農村超市的發展是市場內外兩股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1.外部動因
(1)政策層面。2005年2月起,商務部開始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力爭3年在全國建成25萬家農村超市,覆蓋全國50%行政村和70%鄉鎮,我省有20個縣市列為試點。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十一五”規劃綱要第二篇第四章提出: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武漢城市圈的建立將要求我省形成統一的區域市場,促進了連鎖業態零售企業進入農村市場。今年,我省將在34個試點縣(市、區)新建或改建比較規范的鄉村農家店500家、村級農家店2500家。3年內,將在全省建成5000家“農家店”,覆蓋試點縣(市、區)75%的鄉鎮和行政村。
(2)企業層面。農村超市的發展是各超市企業激烈競爭的結果。我們可以把中國零售市場分為三個圈層,直轄市和各省會城市為“第一圈”,縣市所在地為“第二圈”,廣大的鄉鎮農村市場為“第三圈”。武漢本地的內資企業有中百倉儲、中百便民、武商量販、中商平價、魯巷廣場和麗紅超市等6家。外地的內資企業有北京華聯、新一佳、華普和萬店通等4家國內大型連鎖企業。外資連鎖零售超市有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好又多、易初蓮花、大福源等6家。國內外連鎖巨頭紛紛搶占第一圈層,使得武漢市場連鎖企業間的競爭加劇。本土大型連鎖超市除了進入周邊的大城市之外,主要在中心城市之外的縣級市場圈地,縣級連鎖企業被迫進入鄉鎮開拓業務。另外,國外零售巨頭雖然實力強勁,但由于農村市場的購買力相對比較低,而且地理位置分散,加之不十分了解國內農村市場行情、配貨較為困難等原因,在短期內還不可能一鼓作氣殺入農村市場。這樣,就創造了一個空隙市場,它為大部分中國本土營銷業主創造了有利時機。
基礎設施層面。由于實施“村村通”工程,我省農村的交通設施得到很大的改善。郵電通訊業的發展,使我省農村的固定電話臺數和手機用戶激增。同時,農村電網的改造,使我省農村用電實現同網同價。基礎設施的發展為農村超市的進入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2.內部動因
(1)農民收入和消費同步增長。今年上半年,我省農村消費品市場保持了繁榮、活躍的旺銷態勢。以今年4月份為例,據湖北省統計局發布的資料顯示:全月縣及縣以下農村消費品市場共實現消費品零售額76.9億元,同比增長13.9%,增幅比去年同期快3.3個百分點,比今年春節所在的1月份快2.2個百分點,增幅創近幾年來新高。縣城商業零售總額的增長幅度超過了大中城市0.3個百分點,這是多年來少有的現象。農村市場在上升通道中已連續25個月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2)傳統“業態”的衰落。我省原有的供銷社基層零售體系幾乎陷于癱瘓,市場主體缺位。80年代中期,隨著經濟的轉型和農村市場放開,松散的供銷合作系統在生產和生活資料的供應市場中,逐漸處于劣勢。長期以來,供銷社的基層社普遍困難重重,我省1400多個基層社只有少部分有正常業務,大多數靠簡單出租資產勉強維持生存,服務功能較弱,還有一部分名存實亡。農村市場主體實際被個體商戶、集貿市場所取代。然而由于對集貿市場和個體商販缺乏有效的監督,使他們之中的大部分成了假冒偽劣的溫床,給農民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3)連鎖超市適應了農村市場的現實需要。當眾多的假劣商品在城市被逐以后,不法商人將這些假冒偽劣商品轉移到農村。由于農村的消費水平低,假貨又便宜,一個便宜三個愛;農民文化水平偏低,識別能力差;農村市場大,工商部門監管難,使得假貨在農村泛濫。因為有太多的受假冒偽劣傷害的記憶,農民消費者需要一種誠信的消費環境。而超市文化的內核是誠信平等,在超市里,每件商品都明碼標價,童叟無欺,每個消費者都是平等的,沒有城鄉差別,沒有貧富歧視。
(4)城市文明的滲透,使農民的消費意識悄悄發生了變化。從總體上來講,湖北仍然屬于勞動力的輸出大省,“外出打工”仍是農村勞動力增加收入的首選。據省勞動就業部門統計,截止2005年我省外出打工的剩余勞動力約為587.2萬人,其中省外務工人數440.9萬人,省內務工人數146.3萬人。目前到省外打工人數仍保持大幅增長,東部經濟發達省份仍是我省不少外出勞動力的首選。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加快和更多的農民進城務工,帶回城市的消費觀念并影響其他人,使得很多人接受了超市消費觀念。
(5)連鎖超市的成功經營為湖北農村超市的發展樹立了現實的榜樣。在江漢平原,民營商貿企業富迪公司首次吃“螃蟹”,在仙桃、監利、洪湖、漢川等縣市新建連鎖農村超市經營網點160多個,營業面積達12萬多平方米,并以平均每6天開一家店的速度擴張。截止2005年公司銷售額超過8億元。十堰鑫城連鎖超市和十堰市供銷社簽定協議于2004年4月在武當山特區正式掛牌,經營面積3000多平方米,年銷售額可達2000萬元。這些企業所做的有力嘗試,為本土連鎖企業進入農村市場樹立了信心。
二、農村連鎖超市發展的制約因素
湖北農村連鎖超市的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行政審批復雜,亂收費現象嚴重
政府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對連鎖企業的審批和亂收費已經成為制約農村超市快速擴張的一個瓶頸。以湖北仙桃富迪為例:富迪在仙桃開一家店只需辦9個證,花費150元到300元,在當地工商部門備案就可以開業。但在某些地方,一些政府部門對連鎖企業跨區域發展缺乏認識,把連鎖企業下屬網點視同獨立核算門店對待,每開一個店都必須進行行政審批,一個證照要花2000元,還不一定及時辦。各種名目的收費項目更是讓人聞所未聞。
2.現代城市文明觀念淡薄[1],地方保護主義色彩濃厚,造成進入壁壘
一方面,農民進城打工,加快了城市文明向農村的滲透,但從總體來講,農村的現代城市文明觀念仍很淡薄。農村中的進城打工者多數是農村中受教育程度較高、思想比較活躍、有進取心的年輕人,他們比較容易接受現代城市文明。但大部分農民文化層次低、外出機會少,其對現代城市文明知道得不多,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低。因此,他們對現代城市文明常常持懷疑甚至是否定態度。一旦進入本地的新鮮事物影響到少數人的利益時,他們本能的反應就是抵制,甚至可能是激烈的、聯合起來的對抗。
3.物流發展落后
農村的物流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落后。近十幾年來,雖然我省大中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廣大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主要表現在鄉村公路、運輸工具、通訊網絡、商品儲存及保管技術等方面。落后的物流基礎設施已經成為制約我省農村物流發展的“瓶頸”性因素。二是農村互聯網和電子商務使用規模小、信息化程度低,嚴重影響了產品的運輸、儲存和供應,成為制約物流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三是農村物流人才短缺。目前,我國的現代物流人才,從初級到高級都非常緊缺,了解和熟悉農村物流的專業人才更是鳳毛麟角。
4.商貿流通龍頭企業少,企業規模小
目前,我省各地大部分農村連鎖超市存在規模小、檔次低、設施不足等難點問題。超市小使得連鎖超市很難得到合理的進貨折扣,難以實現在物流、配送、管理等方面的規模經濟,經營成本過高。各地的商貿流通龍頭企業因稅制、稅負、銷售額低等到鄉鎮開設連鎖超市較少。
三、農村連鎖超市發展的對策
1.政府應加大支持力度
在推進的過程中,注重把政府為農民辦實事與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相結合,注重在形成初級網絡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搭載服務功能,注重引導企業在組織發展和網絡建設過程中實現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注重為企業創造優良的發展環境。具體來講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政府應將支持農村連鎖超市的發展列為為群眾辦的實事工程。二是應安排專項扶持基金對農村信息系統建設、流通網絡建設。三是制定扶持傾斜政策,對商貿龍頭企業到農村開辦連鎖超市的,可在稅收上給予優惠,并對各投資主體優先安排信用支持,以促進農村市場的良性循環發展。四是簡化行政審批程序,禁止各種名目的亂收費。
2.大力發展農村物流業
湖北正在形成以武漢為圓心,100公里為半徑,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潛江、天門構成“8+1”城市圈,城市圈的形成為湖北現代物流的建立鋪墊了堅實的基礎。2006年初出臺的省“十一五”規劃強調,重點建設武漢(城市圈)、宜(昌)荊(州)荊(門)和襄(樊)十(堰)隨(州)三大物流圈,積極發展專業物流,形成以武漢為中心的現代物流網絡系統。省政府應將財政支出向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傾斜,比如農村公路、信息高速路等方面的建設。廣泛普及物流知識,培養物流人才。
3.嚴格準入制度,龍頭企業優先進入
據悉,我省將建的3000家村鎮超市均為“正規軍”,其建設資格只有包括武漢中百集團在內的幾家大型流通企業才擁有。各企業應選擇適合的連鎖模式,采取自愿連鎖、加盟許可等方式,在縣級市場主要以自營店為主,在鄉鎮以加盟店為主。這樣做一方面有有利于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壁壘,另一方面,其成功率高,復制快,對經營者原有的商圈可有效利用。此外,應根據連鎖零售業的要求,推行統一管理、統一配送、統一采購和統一標識的經營模式。這樣做可有效地實現規模經濟,降低成本,為農民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
4.產品符合農民消費習慣
以農村消費者為主體的鄉鎮超市,應與大城市的超市在商品結構上也應該有所區別。生鮮區要大大減少,增大日用品和耐用品的比例。遵循“三多三少”原則:便宜商品多點,高檔商品少點;散裝商品多點,精裝商品少點;小規格商品多點,大包裝商品少點。注意消費的季節性。農村消費市場和城市的一個顯著差別就是有明顯的季節性。在農忙季節,農業生產資料如種子、化肥、農藥等是銷售的主體。農閑季節則是日用品、食品等消費用品的購買旺季。注意農村傳統節日的銷售。城市消費者一年中有很多的節日,為城市零售業創造了很多營銷的時機。相比之下,農村人口不太重視諸如情人節、圣誕節等洋節,也沒有“五一”和“十一”長假的概念。相反,他們比較重視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農歷傳統節日。企業應根據他們的節日需要進貨和促銷。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