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對我國當前體育產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闡述,分析經濟、科技的發展和余暇時間的增加將為加速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提供可行性,并提出抓住發展我國體育產業策略。
[關鍵詞] 體育產業法律法規體制產業結構體育產業市場
體育產業是指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而使體育產品進入生產、流通、消費和服務的產業門類。體育產業可分為主體產業和附屬產業兩部分,主體就是競技表演,這部分經營和收入包括門票、廣告、轉播權、特許經營(指定贊助產品、旅游接待、紀念品等)。附屬產業包括制造業和服務業兩部分,制造業指的是職業俱樂部、體育場館設施、體育用品、食品醫藥、體育彩票、書刊音像等;服務業即代理中介、技術培訓、醫療保健、體育保險和科研咨詢等。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世界體育產業年產值達4000多億美元,并以每年20%左右的高速度遞增。體育產業以其吸引注意力和跨越國界整合資源、拉動經濟的能力,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我國從1992年中山會議后,把體育確立為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使得我國體育產業高速發展,特別是體育用品業,在短短13年發生發翻天覆地的變化。據海關部署的統計,1997年我國體育用品出總額38.8億美元,到1999年增加到45億美元,2002年中國大陸向美國出口的體育用品占該國進口額52.3%,居第一位。但加入WTO、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和2010年廣州亞運會使得在我國經濟體制背景中、市場競爭態勢和對外開放環境都了根本性變化,為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與挑戰。
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提高我國體育產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提高我國體育產業的競爭力,是新世紀我國體育必須正確應對的一個重要戰略性問題。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努力分析制約體育產業所面臨問題的原因,尋找發展體育產業的措施,以促進其快速發展。
一、我國體育產業的問題
1.體育產業缺乏有關法律法規
我國體育產業起步較晚,法律制度還未建立起來。遇到法律問題,只能靠行業自律。由于企業素質的參差不齊,一些投機的企業給我國體育行業的誠信帶來負面的影響,嚴重削弱我國體育產業在國內、國際上的競爭力。
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從1995年頒布《體育產業發展綱要》之后才得到關注。目前,我國已頒布的體育產業方面的法規為56件,相對于600多件體育法規而言,所占比例不足10%。在體育產業立法的效力方面,尚未出臺高層次的中央級體育產業行政法規,只是在《體育法》第六章四十四條對體育經營做出了一般性和概括性的論述;以國務院令發布的有關體育產業的行政法規僅有《國務院關于加強彩票市場管理的通知》1件;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規章也僅有5件。而美國控制和管理美國體育產業和體育市場運作的主要法規就有15部。
2.體制不合理,管理不健全
我國政府職能部門既管理體育行業又辦體育產業,如體育俱樂部、彩票公司等。這種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體制,嚴重扼殺我體育產業企業的積極性,削弱其發展與創造空間,使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于被動應對的狀態,阻礙了企業競爭力的提高。政府直接插手管理,使得管理較為混亂。
3.產業結構不合理
我體育產業主要集中在體育服裝、運動器材制造等體育用品,缺乏高附加值的產品,很難有新的突破。據美國沃頓計量經濟預測協會的統計,美國2003年的1031億美元體育產業總產值中,體育用品僅占28%。而體育用品業占廣東省2003年體育產業的81.58%。可見,我國的體育產業還停留第一產業,而體育產業發達的國家體育產業已步入有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
4.缺乏高素質的人才
目前,綜合性大學除了上海復旦大學在同中國奧委會合作培養的體育MBA外,其他綜合性大學尚未開設體育市場類型人才培養專業,這對迅速的體育產業來說是很不足夠的。我國體育產業存在的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說到底就是優秀人才數量不足問題。首先是缺少有遠見卓識的體育產業戰略家,其次是缺少高素質企業家、營銷人才、專業化的研發人才。
5.體拓展能力和國際開發能力不足,缺乏研發能力
由于我國體育產品研發能力相對較差,對新產品的開發,基本上都是下游產品,缺乏新意的產品。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產品開發的科研機構、體育類大學院校還沒有開設關于體育產品開發的專業,體育產品的開發只能停留在自我摸索,單打獨斗志局面。
二、加速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可行性
1.經濟的發展為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日益富裕,對體育產品需求的相應增加,為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2003中國零售業基本情況(白皮書)》指出, 2002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7.7%,2002年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6.2%。2003年我國GDP總量相當于1.4萬多億美元,人均1090美元,標志著我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會消費結構將向著發展型、享受型升級,人們開始關注健康,追求更高的體育文化生活。
2.科技的發展導致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將有利于體育產業發展
科技的發展,使電視、網絡等媒體成為普及,人們沉迷于電視節目和家庭辦公的興起,使生活圈子的縮小,體育成為交往的一種最重要方式。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2004年雅典奧運會期間有300多個電視頻道進行3.5萬個小時的電視直播或轉播,有39億的電視觀眾收看奧運報道,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電視觀眾為36億,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電視觀眾為33億。
自動設備的發展,使人們的活動減少,身體素質下降,疾病成為人類的最大威脅,使人們意識到體育的重要性,自覺參與體育活動將直接帶動體育產業的發展。
3.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使人們的余暇時間增多,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可能條件
隨著經濟環境的改善,5天工作日制的實施,職工的累計年休息日由原來的59天增加到114天。社會服務系統的發展,家庭勞動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家庭結構的變化,余暇時間正逐年遞增,預計下世紀初,人均占有的余暇時間可達到30小時/周左右。人們參加體育時間的增加成為可能,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三、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對策
1.抓住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契機,樹立和提高體育產業意識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我們必須轉變觀念,站在新世紀我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來正確認識我國體育產業的開發問題。明確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戰略中的重要位置,明確政府在體育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與職責,加強對體育產業的行業管理、宏觀指導及調控力度。把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通過體育產業產生的經濟效益,使人們逐漸認識和接受體育產業觀念,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社會基礎。
2.進行體制改革,改變過去政府既管理體育又辦體育產業的模式,形成真正意義“小政府大社會”
體育產業屬于市場的范疇,就必須按照市場供求規律辦事。既然國家已將體育向產業化發展,就應該放手讓體育按市場規律去運行。體育管理部門應從體育產業中解放出來,進行有效的監管和宏觀調控,促進市場良性運行,做到“政府搭臺,企業唱戲”。
進行政府體制改革,一方面體育行政部門將屬于產業范疇的事業單位徹底分離出來,加強市場化力度,使其成為具有獨立主權,自主經營、自負營虧的企業實體。如體育俱樂部,體育彩票業等應從現在事業單位向企業轉化,通過市場規律來調節,促進其健康發展。另一方面,改變過去的政府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角色,政企分離,徹底消除部門所有與地方所有的觀念,當好裁判員,制定規范市場管理法規,促進市場有效競爭,引導行業發展。
3.高瞻遠矚,制定體育產業發展規劃
體育產業未來的好與差,除了要有相應法律法規和完善的市場體制之外,必須用前瞻性眼光去制定長遠規劃,停留和滿足行業當前形勢對行業來說可能是災難性的。體育產業的發展規劃,一方面包括國內、國際體育市場的培養,體育文化培養,體育產業人才培養;另一方面,對我體育產業市場的正確定位,制定面對入世后我國體育產業可能面臨問題的相應對策和發展戰略。
體育產業的發展規劃關系到國家體育產業的未來,因而體育必須做到高瞻遠矚,走在時代的前面,并以整個國家作為一盤棋來考慮,為我國體育產業構思出未來的藍圖。
4.加強法制建設,依法保護體育產業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要通過立法,制定和完善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法規,使政府和企業行為規范化,促進體育產業有序發展。打破行業壟斷,引入競爭機制,給各類投資主體以平等的投資、收益機會。要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實行國家、集體、個人和外資相結合,最大限度地吸引社會資金對體育產業的投資。同時,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依法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體育產業的良性發展。
5.培養體育產業市場,促進人們對體育產業的需求,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我國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大幅下降,部分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等地已下降到35%左右,達到了一般發達國家的水平,為體育產生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但這些城市的體育產業發展還遠不如那些國家,關鍵就是我國體育市場還未成長起來,體育產業市場還有待開發。
我國體育產業重點領域是體育健身娛樂產業,應以大眾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歡度余暇為目的提供服務的體育健身、休閑、娛樂產品的市場供應為重點,堅持常規體育健身娛樂消費項目,如足球、籃球、游泳、羽毛球、網球、乒乓球等與新興體育健身娛樂消費項目并舉的開發方針。同時,隨著國家公休假日的延長,人們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參與各種體育健身活動,這些因素刺激了人們對體育健身的需求,為我國體育健身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根據這種趨勢,我們在發展體育產業時,必須把體育健身娛樂業作為體育產業發展的重點。
作為我國體育產業另一個重點發展領域的我國體育競賽表演業,應把已經進入競賽表演市場的職業體育俱樂部聯賽作為競賽表演產業的優先發展領域,在此基礎上加大對商業性體育競賽表演市場及社會體育競賽市場的開發力度,并把我國體育競賽表演市場開發的區域逐步向中小城市、邊遠城市延伸與擴散。與此同時注重競賽表演市場經營主體和中介機構經營機制的健全和完善,形成職業體育競賽表演項目市場、一般競技項目競賽表演市場、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競賽表演市場及聯賽競賽市場、商業性競賽表演市場、社會體育競賽表演市場并駕齊驅的市場格局,以不斷提高我國競賽表演產業的市場容量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6.重視體育人才的培養,建設高素質體育產業人才隊伍
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國內體育產業的發展,形成競爭優勢,就必須加快建立起適應體育產業發展的研發隊伍、管理人才隊伍和企業家隊伍通過專業培養、崗位培訓、引進等多條渠道來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我國體育產業人才。人才的培養是進一步培養和拓展我國體育市場、不斷滿足體育消費者的體育消費需求的重要前提。當前我國體育市場急需一大批既懂體育又熟悉現代經營管理理論與方法的體育經營管理的專門人才來從事體育市場的拓展和體育經營項目的開發工作。從我國體育市場的實際出發,體育經營管理專門人才的培養,可以通過組織并鼓勵體育經營單位的有關人員崗位培訓、在職進修,通過招聘引進一些非體育部門的經營管理人才到體育經營單位從事體育的經營管理工作,以及通過在有關的體育院校設立體育經營管理專業,或與財經類大學合作,開設體育MBA系列課程等途徑,集中培養適應我國體育產業化發展需要的主要從事體育市場經營管理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為了吸引高素質人才的進入體育產業和穩住優秀人才,國外體育產業界通常采取的期權制和技術開發獎勵制度。我國在這方面應借鑒國外的模式同時也應積極探索,建立無形資產評估制度,形成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符合行業發展特點的、以保護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經營制度,保護高素質人才的權益,將優秀人才引入體育產業,促進體育產業迅速發展。
7.因地制宜,滿足不同市場的需要
體育產業要發展,必須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合理配置體育資源,培育體育市場的消費主體。近幾年,有些地方不考慮城鄉消費需求的變化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一哄而起,盲目建設了很多高檔的體育娛樂設施,造成不同程度的資源閑置和浪費,原因就在于離開了市場需求,脫離了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消費水平。要看到,我國雖然人口眾多,但能享受高消費者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尚不具備大量消費高檔體育產品的條件。另外,由于我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消費者對體育產品的需求必然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的特點,體育用品的消費檔次也會進一步拉開。為此,體育產品的生產應以市場為導向,充分考慮到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在東南沿海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可以把建設高水平的體育場館、高檔次的娛樂設施和舉行觀賞性的體育比賽作為重點,來滿足高水平的消費需求,而在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則應以開發中、低檔體育產品和大眾化的體育健身娛樂活動為主來滿足中、低檔水平的體育消費需求。
8.國家要給體育產業以政策扶持,促進體育產業平衡發展
各級政府要把體育產業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一規劃,在稅收、金融等方面給予政策上的傾斜。一方面,不斷加大對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和各級學校體育事業的投入,促進和扶持基礎性的體育設施和體育事業的發展,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保證;另一方面在不同地區,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體育消費水平, 選擇適合本地區體育消費市場要求的體育產業和不同種類、不同檔次的體育產品作為扶持對象,因地制宜地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為改變體育產業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對不同地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對經濟落后、體育產業發展滯后的地區,實行“體育扶貧”政策,尤其應提倡和鼓勵經濟發達地區向經濟落后地區進行體育投資,加大對貧困地區體育產業的投入,縮小這些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體育產業發展的差距,使我國體育產業走向平衡發展的軌道。
由于我國體育產業集中于下游產品,各級政府必須引導企業向生產高附加值、高科技、服務業的體育產品,因而政府應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及引導,促使這些企業發展壯大,增強其國際競爭力,如作為體育服務業的體育中介在國際上已經非常發達,體育競賽、表演都由中介企業來經營,但是,由于我國中介企業欠發達,許多賽事都由政府來操辦,使國外的運動員很難進入中國的表演市場,我國的運動員也很難進入國際市場,體育中介成為體育事業發展的瓶頸,因而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必須以發展體育中介為工作重心,在政策上給予扶持,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