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與合作社有關的社會關系既有平權性質的合作經濟關系,又有隸屬性質的合作經濟管理關系,合作社法的調整對象應當從與合作社有關的社會關系中選取。合作社法對調整對象的選擇,不僅要關照立法者的價值訴求,更要以基于合作社而發生的特定的社會關系的本質屬性為根本參照,積極借鑒市場經濟條件下成熟的合作社立法的先例,努力為社會的治理與善治創造條件。
[關鍵詞] 法律部門合作社法法的調整對象合作社社會關系
“法律調整對象,是指已被法律調整的或客觀上要求法律調整的具體的意志社會關系”。[1](P239)法律對調整對象的選擇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社會關系客觀上有被法律調整的可能性;二是統治階級主觀上有調整這類關系的需要。”[2](P33)對合作社法調整對象的研究,不僅要為進一步明確合作社法法律部門屬性做準備,而且要為合作社法對調整方法的合理選擇打下基礎。合作社法對調整對象的確定,不僅要關照立法者的價值訴求,更要以基于合作社而發生的特定的社會關系的本質屬性為根本參照,立足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的全局,努力為社會的治理與善治創造條件。
一、合作社與合作社社會關系
“合作社是一種使用者擁有和控制,并根據使用進行分配的企業形式。”[3](P186)合作社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其產生的經濟基礎是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中處于競爭劣勢的弱者的自愿聯合。合作社法對調整對象的選擇一定是圍繞著與合作社有關的社會關系來進行。
與合作社有關的社會關系從性質上可以區分為兩大類:
一是與合作社有關的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平權關系,包括:
1.平等主體的社員之間為設立、變更、終止(解散)合作社而發生的社會關系。
2.為實現對合作社的民主控制而在社員之間及社員與合作社之間發生的社會關系。這類關系的內容很多,凡是涉及民主控制的關系都應包括在內,比如機構設置、投票機制、入社退社等。
3.合作社為實現合作社目的而與平等主體的其他市場主體之間發生的交易關系。合作社是市場經濟組織,其對外的交易關系具有顯著的營利性。
二是與合作社有關的不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隸屬關系。隸屬關系不僅包括行政管理關系,還包括對與合作社有關的犯罪行為的刑罰。
1.因合作社的設立、變更而在合作社與有關行政主管機關之間發生的行政許可關系、登記關系。
2.因合作社經營管理行為違反行政法規而在合作社與有關行政執法機關之間發生的行政處罰關系。
3.合作社及其社員因投資經營合作社而實施犯罪行為的刑罰關系。
有的學者認為,應當將政府在調控合作社經濟運行、管理合作社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在政府與合作社之間所發生的合作經濟管理關系也納入合作社法的調整范圍。
二、合作社法對調整對象選擇的影響因素
1.合作社法的調整對象是由立法者的意志所決定的。對合作社法調整對象的確定,是由立法者的意志所決定的。
在目前的形勢下,立法者的意圖對合作社法調整對象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對合作社法法律部門屬性的認識上。如果立法者是以民商法的原則做為立法的指導思想的話,將合作社法納入民商法法律部門進行立法,那么合作社法只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平權關系。如果立法者以經濟法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要將合作社法納入經濟法法律部門進行立法的話,那么合作社法的調整對象應當為政府在調控合作社經濟運行、管理合作社經濟活動中所發生的合作經濟管理關系。日本1900年的《產業組合法》完全抹煞了農協作為合作社組織的自治、民主的本質屬性,在日本政府的嚴密監控之下,使得農協淪為政府農村經濟政策的執行機構。
2.合作社法對調整對象的確定必須考慮合作社社會關系的本質規定性。基于合作社所發生的社會關系錯綜復雜,合作社法作為基本的法律規范,其必須以合作社社會關系的最主要、最本質的部分作為調整對象。
“合作經濟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較高的農產品商品率和市場化程度是農民合作組織產生的重要條件。”[4](179)合作社是“以自助、自律、民主、平等、公平和團結為價值基礎”的民間自治組織。合作社的自助、自治決定了合作社的市民社會屬性,合作社是市民社會勃興的表征,合作社法應當是市民社會的法。
合作社社會關系的本質屬性是民間的、私人的、平權的。“自由支配財產和勞動力,以及較高的生活水平,使農村民間組織生長的兩大必要的經濟基礎。”[5](P43)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社會日益多元和世俗,“不斷增長、活躍的民間社會組織,是市民社會興起的另一個表現。”[6](P4)市民社會開始成長并壯大,高度集權的社會控制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合作社法所應當調整的自然是合作社社會關系最本質的部分——平權社會關系。
3.法的調整效果是檢驗法的調整對象確定的是否科學的標準。在法的調整對象及調整方法的確定上,立法者盡管享有充分自由的權力,但這種自由并不一定能夠帶來理想的法的調整效果。法的調整效果可以用來檢驗立法者對于法的調整對象的確定是否科學。
“法律效果是由蘊涵著目的、手段與結果的立法、司法和執法三種互相聯系的分效果所構成的。”立法是影響法律效果的首要因素。“研究法律效果對改善法律調整有重要意義”。對合作社法調整效果的影響,集中反映在把政府在調控合作社經濟運行、管理合作社經濟活動中所發生的合作經濟管理關系納入合作社法調整對象的妥當性上。當然這也是民商法與經濟法理論之爭在合作社法上的必然表現。
4.合作社立法的發展歷史也給我們提供了歷史的檢驗標準。合作社法的發展歷史,也是合作社法不斷走向進步和成熟的歷史。在合作社法調整之下的合作社社會關系越來越貼近合作社的本質。因此,合作社法的發展史所呈現出來的規律性,可作為我們分析和確定合作社法調整對象的重要參照。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立法者的意志在法的調整對象的確定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這種權力的濫用是以犧牲法的調整效果為代價的。因此,“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去努力找到對立法和法律發現中恣意妄為進行限制的‘不可把握性’,但不應在抽象的價值王國里,而必須在法的現實中去尋找”。
三、合作社法對調整對象選擇的基本方法
確定合作社法調整對象的方法主要是排除法,從已經明確圈定的合作社社會關系中剔除。
1.已經其他法律明文調整的社會關系,合作社法不再重復調整。具體包括:
(1)合作社及其社員因投資經營合作社而實施犯罪行為的刑罰關系,已由刑法調整;
(2)因合作社的設立、變更而在合作社與有關行政主管機關之間發生的行政許可關系、行政登記關系,已由《行政許可法》、有關登記法規調整;
(3)因合作社經營管理活動違反行政法規而在合作社與有關行政執法機關之間發生的行政處罰關系,已由《行政處罰法》調整;
(4)合作社為實現合作社目的而與平等主體的其他市場主體之間發生的交易關系,已由有關市場交易的法,如《合同法》來調整。
2.其余的:
(1)平等主體的社員之間為設立、變更、終止(解散)合作社而發生的社會關系;
(2)為實現對合作社的民主控制而在社員之間及社員與合作社之間發生的社會關系;
(3)政府在調控合作社經濟運行、管理合作社經濟活動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合作經濟管理關系這三類關系進入合作社調整對象選擇的目標范圍。
為便于進一步的分析,我們將其余中的(1)、(2)類關系統稱合作經濟關系,把(3)類關系稱為合作經濟管理關系。平權性質的合作經濟關系與隸屬性質的合作經濟管理關系是合作社法調整對象選擇的范圍。
四、平權性質的合作經濟關系應當作為合作社法的調整對象
立法者的立法政策是由其法律理念所決定的。合作社法不是一個新興的綜合法律部門,不能把法的調整對象確定為綜合社會關系,因此,合作社法必須從上述兩類關系中確定一類特定的社會關系作為其特有的調整對象。究竟是要將平權性質的合作經濟關系、還是將隸屬性質的合作經濟關系作為合作社法的調整對象,是由我們選擇的社會發展道路決定的。無論什么樣的道路,都反映了人類對于善治的終極追求。
“合作是人們或組織,為實現同一目標,相互幫助、共同行動的一種方式。”實現合作必須解決兩個前提,一是合作的需求;二是合作者之間的平等。合作的需求必須是真實的,是由合作者自己表達出來的,而不是外界強加給它的。這說的是自愿問題,合作自愿是合作社的生命力所在,是合作社制度的基本原則。新中國成立后也有過轟轟烈烈的合作運動,那不能說是自愿,那是政府發展經濟的一種手段。今天,重提合作,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合作關系必須建立在合作者相互平等的基礎上。要平等,合作者的法律人格必須獨立,法律人格獨立的重要條件就是財產的獨立。“合作經濟是以社員的個人產權主體地位為基礎的。因此,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產生的原因和重要條件之一是農民具有獨立的經營主體地位。”獨立的經營主體地位是合作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相互隸屬的主體間不能說是合作,只能說從屬者負有配合的義務。由此可見,合作社法理應將平權性質的合作經濟關系作為法的調整對象。
平權性質的合作經濟關系是合作社社會關系的本質規定性。合作社法應當基于私法理念來調整平權性質的合作經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合作社所承載的歷史使命。合作社是一種民間組織,它所蘊含的民主精神,使它能夠承載人們對于治理和善治的強烈需求。“治理和善治體現的是國家權力向社會的回歸和積極的民主參與,其重要的載體就是作為市民社會構成要素的民間社會組織或第三部門,或者說,民間社會組織的興起為治理和善治提供了重要基礎和動力。”以私法理念構建合作社法的調整對象并不否定政府在合作社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政府管理市場的職能不會因為法治而削弱,政府在合作社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更改的,只不過作用的方式會有所不同而已。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