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伊始,中國反腐劍指“商業賄賂”,“利劍高懸,嚴懲不怠”一時間成為大小會議的主題詞。商業賄賂,是一把捅向我國市場經濟命脈的鋒利尖刀,依法治理刻不容緩。預防商業賄賂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障國有資產安全、反腐倡廉所必需;同時又是凈化社會風氣、減少違法犯罪、構建和諧社會所必需。打擊商業賄賂,一兩場風暴,頓其鋒挫其銳阻其蔓延和高漲的形勢,是極其必要的。但要徹底地剜掉賭博這一危害社會安全的毒瘤,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政府各個部門的齊心協力,重典出擊,集中全社會的力量長期不懈的努力。從法治意義上講,嚴格的法律,成熟的市場機制,全面打擊的氛圍,可以使商業賄賂難以興風作浪,為自查自糾不正當交易行為,還需建立健全防治商業賄賂長效機制。這種長效機制的落腳點體現在三個方面:
1.要構建靈敏的發現機制
從中央和地方披露的已查處的大要案來看,大都潛伏期較長,涉案金額大,涉及范圍廣,有的甚至是窩案、串案,而且這種特點還有發展趨勢。這就說明,我們的反腐發現機制還不健全缺乏戰斗力,反腐靈敏度還存在不可忽視的缺陷。對此,我們必須加強反腐靈敏度建設,充分市場信息,前移監督關口,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的發現機制必須滿足以下兩個基本要求:一是能夠提供寬暢的發現通道;二是能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發現成本。發現機制的建立健全需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問題的發現主體。商業賄賂發生后,必須明確誰有責任、有義務去發現它,這就是發現主體。這里的主體只要是經營者,但也包括承擔監督職責的政府部門和享有監督權限的民眾和媒體等;二是問題的發現形式。商業賄賂發生后由于其有多種表現形態,故發現的形式也有多種,但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尋找和捕捉商業賄賂背后所隱藏著的異常交易信息和會計信息;三是發現問題的運行成本。商業賄賂問題需要發現,但還必須考慮發現商業賄賂問題所付出的代價,即賄賂問題發現的運行成本,或稱之為賄賂發現的成本與效益原則。這
種代價或成本應小于由此所帶來的利益或效益,否則,應調整商業賄賂問題的發現方式或策略。
2.完善法律控制機制
商業賄賂發生后必須設法予以發現,這是監控機制的基礎;但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應是建立健全商業賄賂的法律機制,以防控此類行為發生。嚴格的反腐敗立法和執法是打擊商業賄賂最重要的手段。我國針對商業賄賂行為的立法并非一片空白,但我國商業賄賂卻十分嚴重,并且仍呈泛濫之勢,何以會有這種局面?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在我國現有反商業賄賂法律體系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不可否認,結合現實國情來看,反商業賄賂要取得一定成效,仍面臨著諸多現實難題。更主要的是反商業賄賂法律牽扯到多部法律法規,且在法律定義上也存在疏漏之處,如關于反商業賄賂的法律條文過于分散,立法層級不高,導致在反商業賄賂實踐中雖貌似嚴厲而實則效果不彰,無法滿足打擊和懲治商業賄賂的需要。中國將采取建立專門機構、完善政策、聯合出擊等多種方式,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企業行為和行政權力,加快建立防治商業賄賂的有效機制,重拳打擊商業賄賂。尚須指出的是,懲治商業賄賂并不僅限于刑法修改。還應當將分散在各法律法規中的有關條例加以整合,將實體性法律規范(包括刑事、行政和民事)及程序性法律規范統一在一部法律之中,制定統一《反商業賄賂法》,以維護我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投資環境。
3.要建立有效問責機制
我們的社會離不開社會監督,更離不開有效的、負責任的社會監督。大量商業賄賂案件頻頻發生,無非是因為違規成本太低。用較小的代價來換取最大的利益,是任何一個經濟人都會熱衷參與的利益博弈。沒有嚴厲的制度約束,如果在交易中扭曲了市場規則,抹殺了公平,造成的損失卻由社會公眾投資者來買單,只會增加游戲者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反商業賄賂的實施主體相信的是制度保障,而不是口號與講話。反商業賄賂應盡早建立起問責機制,明確責任種類及其形式,給經營者以威懾;根據權力與責任相一致原則,嚴格界定問責對象;解決問責主體自身存在問題,增強問責主體的問責力度;明確規定問責事項范圍,完善問責程序,實現問責結果的正當。
治理商業賄賂既需要嚴格的立法和執法,也需要營造一個不利于商業賄賂生長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如今,“商業反腐”的工作正在進一步推向深入,中紀委第六次全會明確提出今年要認真開展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堅決糾正不正當交易行為,依法查處商業賄賂案件。這表明,我國政府已經向商業賄賂宣戰。與此同時,制度建設在創新中正不斷向前探步,但需要的是加快節奏。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