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商業秘密的保護日益顯出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分析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及危害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法律防治措施。
[關鍵詞] 商業秘密法律防治反不正當竟爭
商業秘密作為一種知識產權,能為權利人帶來競爭優勢和創造豐厚的經濟利益。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和我國加入WTO,商業秘密的保護與反保護的國際、國內競爭將日趨激烈。在這樣的情況下,進一步研究商業秘密保護與保護中的侵犯與法律防治問題,對各個競爭中的市場主體,特別是市場主體之一的企業尤其重要。
一、商業秘密的涵義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規定:“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經營信息。”由此可見,商業秘密的范圍包括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技術信息,是人們從生產實踐經驗或者技藝中得來的具有實用性的技術知識,主要包括設計圖紙、研究成果和研究報告、有關某種產品的普遍有效的圖表和計算結果、工藝流程、生產數據、產品配方、公式和方案、操作技巧、制造技術、測試方法等。經營信息是指一切與企業營銷活動有關的具有秘密性質的經營管理方法和與經營管理方法密切相關的信息及情報,諸如:管理方法、產品策略、客戶名單、資源情報、投標價格、廣造宣傳計劃等。由于作為商業秘密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在市場競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法律的特別保護,同時也常常遭到非法侵犯。
二、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及違害
實踐中,實施侵犯商業秘密的違法行為是多種多樣的。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列舉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的違法行為及其表現形式。
第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這是指出于競爭目的,以各種非正當手段獲取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盜竊,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利誘,是指以物質和非物質利益誘使掌握和了解權利人商業秘密的有關人員向其披露商業秘密,如以優厚待遇誘使競爭對手的技術骨干和高層管理人員“跳槽”到本單位,使其將自己掌握的權利人的技術信息或經營信息予以披露。脅迫,是指以給商業秘密權利人或掌握了解秘密的有關人員造成損失相要挾,迫使其交出商業秘密的行為。其他不正當競爭手段,是指盜竊、利誘和脅迫以外的非法手段,如利用業務洽談、技術合作開發、參與技術鑒定會等方法套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行為。
第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不正當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披露,是指行為人公開非法獲取商業秘密的行為,不論出于何種目的和動機,只要實施公開的行為即可構成。使用,是指行為人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將非法獲取的商業秘密直接用于生產、經營之中的行為。允許他人使用,是指行為人將非法獲取的商業秘密提供和轉讓給他人使用。
第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這一種侵權行為是以行為人和權利人之間有保守商業秘密的權利義務關系為前提的。雖然行為人因合法方式獲得和掌握了權利人的商業秘密,但應嚴格地履行保密義務。如果是行為人違反保密義務,將其掌握的商業秘密予以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顯然屬于一種嚴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第四,第三人明知或應知他人以不正當手段侵犯了權利人的商業秘密,而予以獲取、使用或者披露該商業秘密的,也視為侵犯商業秘密。第三人,是指直接獲取權利人商業秘密的行為人以外的其他人。明知是對向其轉授商業秘密的人具有獲取商業秘密的非法行為的確切性認識。應知是一種主觀上的預見性。只要將行為人明知或應知他人以不正當手段侵犯了權利人的商業秘密而對該商業秘密予以獲取、使用或披露的,盡管具有間接性質仍構成對商業秘密的侵犯。
侵犯商業秘密的危害主要表現為:首先,嚴重損害了商業秘密權利人的合法權益。由于商業秘密的權利人一般均是投入了一定時間、資金和精力,經過艱苦的研究和勞動獲得的,旨在以此獲得競爭上的優勢和經濟利益,一旦該商業秘密被不正當地獲取,泄露或使用,就會給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帶來嚴重損害。其次,擾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秩序。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競爭必須有序、公平,必須誠實信用,必須合乎法律的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是一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它違反了法律的規定,糟蹋了誠實信用原則,極大的妨礙了市場競爭秩序的順利進行。再次,阻礙技術進步和信息產業的發展。當今的時代已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商業秘密作為一種信息資源在經濟的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愈來愈大。如果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得不到有力的制止,將會挫傷人們進行科學研究、積累經營經驗的積極性,對開發、研究和發展知識產業是極為不利的。
三、對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法律防治
侵犯商業秘密是一種對他人正當權利的侵犯行為,理應受到法律的規范和制裁。我國目前已基本上確立了一個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為中心,由《民法通則》、《合同法》、《公司法》、《勞動法》、《刑法》、《民事訴訟法》等若干法律法規構成的商業秘密保護體系。我國法律對商業秘密的保護性規定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事前預防、事后制裁和程序防護。
1.事前預防
我國法律對商業秘密保護的事前預防上的規定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允許設立競業限制條款。競業限制,是指用人單位禁止單位雇員在其任積期間及離職后的一段時間內利用雇主所擁有的商業秘密與本業務競爭,以保護雇主的商業秘密不被侵害。《勞動法》第22條規定:“勞動合同當事人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有關事項。”《公司法》第61條規定:“董事、經理不得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其所任公司同類的營業或者從事損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動。從事上述營業或者活動的,所得收入應當歸公司所有。”國家科委發布的《關于加強科技人員流動中技術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見》第7條更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中與涉密人員約定競業限制條款,約定有關人員在離開后的一定期限內不得在生產同類產品或者經營同類業務且有競業關系或其他利害關系的其他單位任職,或自己生產、經營與原單位有競爭關系的同類產品或業務。
(2)規定了行為人對商業秘密的保密義務。我國現行法律非常具體和明確的規定了行為人保守商業秘密的義務。《公司法》第62條規定:“董事、監事、經理除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經股東會同意之外,不得泄露公司秘密。”《合同法》第347條規定:“技術秘密轉讓合同的讓與人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技術資料,進行技術指導,保證技術的實用性、可靠性,承擔保密義務。”第350條也規定:“技術轉讓合同的受讓人應當按照約定的范圍和期限,對讓與人提供的技術中尚未公開的秘密部分,承擔保密義務。”《律師法》第33條規定:“律師應當保守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和當事人的商業秘密,不得泄露當事人的隱私。”國家工商局發布的《關于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中也規定:“國家機關及其公務人員在履行公務時,不得披露或允許他人使用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3)規定了不得采取不正當手段獲取商業秘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規定:“經營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業秘密:(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的商業秘密。第三人明確或者應知所列違法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視為侵犯商業秘密。”《刑法》第219條對上述內容也作了明確的規定。
2.事后制裁
我國法律對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規定了相應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1)民事責任。對于民事責任散見于《民法通則》、《勞動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合同法》等法律文件中。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有:
①侵權責任。即侵權人以不法手段侵犯權利人商業秘密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118條規定:“公民、法人的著作權(版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包括商業秘密——筆者注)受到竊取、篡改、假冒等侵害時,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 由此可見,承擔侵權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三種,只有這樣才能禁止侵權人繼續侵犯權利人的商業秘密,阻止商業秘密的擴散,使侵權人受到應有的經濟制裁。《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規定:“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受到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受到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并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合理的費用。”從此條規定可以看出,侵權人的民事賠償責任包括二部分:一是被侵害人的實際損失或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二是補償權利人因侵權人的行為而花費的其他合理費用。這種賠償責任是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最關鍵、最實質的方式。
②違約責任。即按雙方簽訂的保密合同的約定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勞動法》第102條規定:“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事項,對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合同法》第351、352條規定了技術轉讓合同中讓與人和受讓人違反約定的保密義務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根據《勞動法》和《合同法》的規定,可以看出違約責任包括給權利人造成損失的違約責任和沒有給權利人造成損失的違約責任兩個方面。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為,如已造成權利人損失的,合同已約定了損失的賠償額應依合同約定,如沒有約定,可根據實際損失賠償,但賠償額不得超過雙方簽訂合同時所預見的損失。違約人雖沒有造成權利人損失的,但合同約定需支付違約金的仍應支付。
(2)行政責任。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人應承擔的行政責任有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5條明確規定了行政處罰:“侵犯商業秘密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國務院頒布的《關于促進科技人員流動的通知》第8條規定了行政處分:“科技人員業余兼職……,侵害本單位技術權益的,單位有權給予行政處分。”對侵權行為規定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是我國法律保護商業秘密的重要特點。這種做法有利于及時制止侵權行為。因商業秘密本身的性質是一種信息,一旦泄露,其擴散可以是很快的,同時會給商業秘密權人帶來不可挽救的損失,所以規定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可以對侵權行為有效地加以制止。
(3)刑事責任。對于嚴重侵犯商業秘密,給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或特別嚴重后果的,國家應對侵權者追究刑事責任。《刑法》第219條規定:“有下列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之一,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特別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①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商業秘密的;②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③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的,以侵犯商業秘密論。”《刑法》第220條還規定:“單位犯本節第213條至第219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本節各該條的規定處罰。”《刑法》的上述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措施,對侵犯商業秘密造成重大損失的人既罰金(包括單位),又判刑的刑事處罰規定,進一步強化了我國依法保護商業秘密的措施,同時也使一些不法之徒雖利欲熏心而想侵犯商業秘密,卻因明法嚴律望而生畏。
3.程序防護
程序防護,是指訴訟法規定的在涉及商業秘密案件的訴論過程中對商業秘密的保護。《民事訴訟法》第66條規定:“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事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1條也明確規定:“對于當事人提出申請的確屬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法庭應當決定不公開審理。”很明顯,訴訟法做出這樣的規定,是因為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如果公開審理,勢必使商業秘密喪失秘密性,使權利人欲求法律保護反而使商業秘密更加公開化,以致不敢或不愿訴諸法院,從而失去了法律最后一道防線的保護。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