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保護農村消費者權益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我國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還存在很多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農村流通網絡建設不全、市場秩序混亂、消費者消費知識和維權知識不足、維權成本高、農村地區信息化程度低等方面,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促進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
[關鍵詞] 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和諧社會
保護農村消費者權益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保護消費者權益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貫徹以人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更應是當前構建和諧社會中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城鄉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協調均衡發展,是實現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實現和諧社會所要求的公正與公平的必由之路。
一、當前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現狀堪憂
近年來,我國城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取得一定成績:市場規范化建設使市場秩序好轉、假冒偽劣商品在城市鮮有立足之地;執法部門的整治有效地抑制了城市中的違法違規經營活動;消費者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維權活動的廣泛開展,使城市消費者相對于農村消費者,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發展頗有成效。相比之下,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發展比較滯后,出現消費者權益受害頻率大、受害人數多、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且較難查處和徹底清除等特點,各種假冒偽劣產品傷農害農事件屢見報端,農村消費者處于非常被動、弱勢的地位,其權益保護“任重而道遠”,需要更多努力。近兩年來頻頻出現的劣質奶粉危害嬰兒健康事件即是為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敲響的一個警鐘。
二、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不足原因分析
結合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發展現狀,筆者認為造成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不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農村流通網絡建設不全,市場秩序混亂
城市流通企業相對易受監督、違約成本較高,在經營中更注重企業誠信和聲譽、能排斥假冒偽劣等不良商品進入。如當媒體爆出“雀巢”奶粉不合格后,許多超市和商場就迅速反應、將涉及產品撤柜。相比之下,農村流通網絡建設在后供銷合作社時代陷入一片群龍無首狀況,流通網絡殘缺不全,市場秩序較為混亂,各種個體商業充斥市場,無法為農村消費者權益提供有效保障。
農村流通市場面廣、點多、經營分散且流動性大,管理難度較大,組織化流通經營者的缺乏,給許多假冒偽劣產品及不法經營者造成可乘之機,如在劣質嬰兒奶粉事件中,偽劣奶粉就多通過農村的家庭式食雜店進入消費者的采購范圍。
個體流通業者受其經濟條件等先天因素制約,難以擔當農村流通市場“主力軍”,當消費者權益受損后,常會出現經營者無力賠償或缺乏向流通鏈條上一級進行索賠能力的情況。山西假種子傷農事件便是這樣,事發后,同是農民的經銷商雖也覺愧對同鄉,但坦言自己沒有賠償能力,同時由于進貨時未索取發票,他也難以向上游供貨商索賠,從而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之中。
2.消費者主觀原因
(1)農村消費者缺乏必要的消費知識。我國農村消費者受舊時自給自足消費模式影響較深,對現代商業文明接受有限,同時因自身教育程度所囿,對不良經營行為及產品的識別能力較弱,加之常因圖便宜而對商品質量不太考究,遭遇假冒偽劣商品幾率較高。如劣質嬰兒奶粉事件中,很多劣質奶粉包裝質量差、生產日期模糊不清,且有較多“三無”奶粉,仔細比較便可發現其外觀差異,可見購買者必要消費知識的缺乏。
(2)農村消費者維權知識不足。如很多農村消費者不知發票作為維權憑證的重要性,沒有索要發票的習慣,當權益受損時,就會面臨缺少憑據取證難的困境。2004年阜陽劣質奶粉事件中,有關部門認定的“大頭娃娃”有189個,但進入司法程序的只有三起,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受害者無法提供發票或其他有法律效力的購物憑證。這就是由于農村消費者缺乏維護自身權益相關知識所致。
(3)農村消費者缺乏消費、維權的主動性。很多農村消費者不僅缺乏搜集商品信息的主動性,當權益受到侵害時,也常會出于“怕麻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考慮而息事寧人,不主動進行維權,往往對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造成很大的消極影響。
3.農村地區信息化程度不高
城市中,消協、工商、媒體都在開展消費維權知識的宣傳教育,消費者也常自發通過網絡BBS等進行消費和維權交流。相比之下,農村消費者在自上而下、橫向交流及由下而上三個方向的信息傳遞都存在不足:(1)各種媒體針對農村消費者教育的欄目較少,有關部門深入農村開展的宣傳教育活動也遠不能滿足需要;(2)農村居民居住分散,交流難度較大,信息化建設發展落后,缺乏充足的信息傳播渠道不,能及時、充分享有相關信息。2004年查處的劣質嬰兒奶粉很多來自內蒙古海拉爾地區,而2005年在河北出現的“大頭娃娃”使用的劣質奶粉為“嗨啦爾”牌,且來自同一地區,兩相比較,不難發現其中聯系,這樣的名稱卻未引起嬰兒家長的警惕,這應與消費者擁有信息量的有限不無關系。(3)農村地區不像城市那樣更多地受到新聞輿論的關注,當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時,也難以通過第三方的渠道向上、向外反映。
4.農村消費者維權成本高于城市
農村許多商販采取流動經營形式,消費者購買問題商品后,常會苦于找不到賣家、索賠無主;耐用消費品經營維修網點多集中于城市商業中心,也使農村消費者維權成本提高;消費者維權知識的不足及工商、消協等機構設置的城市化,也增加了農村消費者的維權成本,使其消費權益受損后,寧可吃點小虧也不愿拿起或根本拿不起法律的武器來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形成并加劇了農村消費者的“消費者惰性”,這種“消費者惰性”更會助長各種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使市場上出現更多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
5.農村居民收入及購買力水平低下
農村消費者分散低下的購買力使許多新興的現代商業組織缺乏進入農村市場的誘動力,市場建設發展落后,缺乏良好的消費環境;另一方面,支付能力的限制也使農村消費者購買商品時常以追求價廉為主要動機而忽略和降低對產品質量的要求,從而使假冒偽劣商品在農村市場上得以存活,使農村消費者權益屢受侵害。在劣質嬰兒奶粉事件中,許多家長選購劣質奶粉的原因就是圖便宜。
三、加強對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對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公平消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不懈努力:
1.增加農民收入
這是解決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發展滯后的根本之道。我國農村消費者權益受損案例,多數出現在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而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城鄉一體化水平較高,消費環境差異較小,城鄉消費者權益保護發展也較為均衡。因此,要促進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消費者購買力水平,是最根本、也是最首要的解決之道。
2.加快農村現代化流通體系建設,營造良好消費環境
我國農村地區現階段購買力低于城市,但是擁有7億多消費者的農村市場,不能也不該被忽略和低估,因此,可在對農村現有經營者進行現代化改革和重組同時,引導鼓勵城市流通企業的經營鏈條延伸至農村地區,縮小城鄉消費環境差距,為農村消費者提供更好、更有保障的消費環境、消費服務和消費品。
3.加強農村消費者教育
(1)可通過媒體宣傳、科技下鄉等方式,使農村消費者掌握選購消費品的必要技能,能夠識別和判斷過期、假冒偽劣等可能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商品;(2)通過對消費權益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使農村消費者知法懂法、學會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此外,通過消費者教育,提高廣大農村消費者消費活動中的主動性,增強科學消費和積極維權的意識。
城鄉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協調發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社會各界的配合和幫助下逐步實現。有關執法部門對危害農村消費者權益的制假售假等不法行為的打擊、維護農村市場秩序,也是幫助農村消費者實現公平消費、保護其權益的必要手段,此外,新聞媒體等輿論機構也應將目光更多地投向這一領域,及時發現和反映侵害農村消費者權益的事件,幫助和促使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更快發展,縮小城鄉差距,進而實現城鄉居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