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濟全球化和新信息技術革命的影響對區域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創新已成為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發展的基本決定因素之一,而創新能力的培育和保持則成為構建和完善區域創新系統的關鍵,如何客觀、科學地評估區域創新能力,對一個區域科學定位自身的科技創新實力,采取合理的創新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針對區域創新能力問題,運用灰色系統理論和客觀賦權法,提出了一個區域創新能力的灰色綜合評估方法,并用此方法對廣東區域創新能力進行了綜合分析。
[關鍵詞] 區域創新能力灰關聯度綜合評估
區域創新能力是區域內各科技創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區域創新系統結構優化與功能發揮程度的反映。它包涵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創新活動在一定條件下人、財、物的投入;二是成果產出等規模和水平的提高;三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程度,對經濟社會環境狀況的改善,它與其他要素結合在一起,共同為社會的發展起推動作用。它是一個由若干要素組合成的指標體系,這些指標是多層次、復雜的,所以需要采用多層次綜合評價方法去分析和評價。在該評價系統中,由于存在部分信息確知,部分信息未知,其實質屬于灰色系統,故本文探討運用灰色評估理論對區域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估,并用實例說明其應用。
一、建立評估指標體系
對區域創新能力評估指標的設計,我們參考了有關競爭力、科技實力指標體系,以及技術創新指標體系等,把區域創新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分為3個層次,具體指標體系詳見表。
表1 區域創新能力評估指標體系
二、建立灰色綜合評估模型[3]
1.構造指標特征值矩陣
設系統有m個待優選的對象組成備選對象集,有n個評價因素組成系統的評價指標集,每個評價指標對每一備選對象的評判用指標特征值表示,則系統有n×m階指標特征值矩陣:X=(xij)n×m,式中xij(i=1,2,…,n;j=1,2,…,m)為第j個備選對象在第i個評價因素下的指標特征值。若評估因素為定性指標,則xij為專家評分值。
2.規格化矩陣
規格化的目的有2個:(1)使指標無量綱化;(2)將指標值張弛成[0,1]之間的數,增加離散性。一般情況下,對象的所有指標可劃分為成本型、效益型、適中型等指標,其規范化處理如下:
于是得規范化矩陣:
3.確定指標權重
這里我們主要運用均方差法來確定指標的權數,即以各評估指標為隨機變量,各方案si在指標xj下的無量綱的屬性值rij為該隨機變量的取值,首先求出這些隨機變量(各指標)的均方差,將這些均方差歸一化,其結果即為各指標的權重系數。計算步驟為:
1)求隨即變量的均值
2)求Xi的均方差
3)求指標Xi的權系數;
4.灰關聯度分析
首先確定參考數據列
參考數列{fG}所組成的最優向量為:
上面∨為取大運算符,又記第j個待評估對象所組成的向量為:
其次,利用灰關聯度公式求第j個待評估對象Rj與最優向量G的關聯系數£i (Rj ,G):
最后,求第j個待評估對象與最優向量Xj與最優向量G的關聯度;
據此,可根據各待評估對象與最優向量G的關聯度的大小進行排序。
5.多層次綜合評估
對多層次的指標體系需要進行多層次的綜合評估。多層次綜合評估是在單層次綜合評估的基礎上進行的,具體評估方法、步驟與單層次評估相同。
三、實例分析
我們選取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廣東、四川、陜西、甘肅等區域2004年的區域創新能力的有關數據來對廣東區域創新能力進行比較分析,各指標數據詳見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04年~2005年,因篇幅有限不一一羅列。
1.一級綜合評估
求得區域創新能力U在V上的灰關聯度為:
一級評估的結果表明:科技人力資源方面廣東省在九省市中相比較而言并不占優勢,僅排第五位;科研物質條件方面在九省市中廣東的條件較好,位列第二位;創新意識方面,廣東省處于中下水平,位于第六位;人力投入方面,廣東位于第四位;科技財力投入方面,廣東位于第三位;創新直接產出方面,廣東位于第四位;高新技術產業化能力方面,廣東與北京、上海基本處于同一水平;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能力方面,廣東與其他省市比較偏向于集約性的增長;環境保護能力方面,廣東省排名位于第六位;生活質量提高方面,廣東處于第三名,這為以后廣東的努力提供了方向。
2.二級綜合評估
從二級綜合評估結果可知,在創新基礎水平方面,廣東位于第3位;在創新活動投入方面,廣東名列第2位;在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廣東名列第四位,因此,廣東今后要進一步加強科技與經濟的一體化,促使科技創新與經濟更緊密的結合。
3.三級綜合評估
區域創新能力的總關聯度為
由三級綜合評估結果可知,區域創新能力由大到小的總排序依次是:
上海、北京、廣東、江蘇、浙江、山東、陜西、四川、甘肅
從上述的一級、二級、三級的排序中可知,在總體上廣東的創新能力在九省市中處于第三位,其整體實力緊隨上海、北京之后,屬于我國第二層次的排頭兵。但廣東的科技創新能力與上海、北京相比差距較大,特別是在人力資源方面,無論在質上還是在量上都無法與這兩個城市相比,因此引進人才,培養人才的任務對于廣東今后的發展來講任務仍很艱巨。另外廣東在全國屬于市場發育較早,體系較完善,商品經濟意識較強的地區,從創新投入指標來看,其投入的絕對量在九省市中排序第一,但在相對量與研究經費投入密度上卻較低,因此繼續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經費投入密度應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在高科技產業方面,廣東發展較快,其高科技產業已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但新產品銷售收入占全部銷售收入比重仍然偏低,因此加速產品結構調整,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就成為廣東省科技創新的著重點。同時,廣東的環境問題比較突出,需要慎重對待。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