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了滿足知識的創新和發展對知識管理的需求,在比較企業模型的基礎上,提出開放式的產品設計平臺,將其描述為通過通訊層、基本服務層、應用服務層和網絡接口層。
[關鍵詞] 知識型企業企業模型產品設計平臺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對產品創新有越來越高的要求。產品的創新發展對企業來說也是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手段。首先,現代產品的復雜性,使得個人的生產行為變得不可行,因為復雜性產品的生產需要很多人共同的協同工作。其次,產品功能的提高也需要創新性的方法和創新者的知識和智慧。第三,產品的生產需要人們快速的組織和利用所有與產品相關的知識。第四,產品發展的過程及其經濟和社會效應,使得人們不僅考慮產品發展所需投資,而且考慮產品運營管理時的成本和產品生命周期的整體效益。第五,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企業的生存環境有了革命性的變化。地域和國家之間的業內合作,單元企業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產生了革命性的生產管理方法。
一、知識型企業
企業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它需要管理企業內部的事物,但是更加重要的是管理企業與不同的運行環境之間的關系。目前,市場環境變化日新月異,因此對相關信息的需求成為企業中不同的管理層在做決策時需要考慮的重點。市場需求的變化、技術的長足發展和變化規律要求企業的柔性化生產和自如應對變化的能力。應該有最新的知識支持企業對這些變化的反應,企業的決策人可以對這些知識進行查詢;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設計人員、生產人員和專家等都可以對產品生命周期的所有信息進行提交、查詢和利用等操作,實現信息的異地、同步交互和共享達到產品的協同生產。因此,需要構建有知識支持的企業模型;基于知識的企業模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在文獻中有許多知識型企業的定義和與基于知識的企業相關的定義,從廣義的角度來看,知識型企業的建構過程可以被看作是企業的決策過程,可以用來解決企業在迅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面對的適應性和競爭性的問題。企業中知識型企業建構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個能夠對組織的信息進行有效的生成、存儲、分發和使用的組織環境,使用該模型能夠確保企業在充滿變化的市場環境下具有足夠的競爭力,同時確保企業朝著滿意的方向發展。
二、企業模型比較
1.基于企業內部合作的傳統合作模型
傳統的設計部門和設計的組織模型通常是上下級的關系。設計室直接由產品設計部門來管理,企業把項目分成若干個子項目并且由不同的執行部門來實現。傳統的層次化的企業模型有如下的特點:
(1)企業建立統一的信息系統和相互合作的框架。
(2)在企業中形成固定的合作關系。
(3)企業資源長期積累,系統的形成了特定領域的設計知識和經驗。
(4)合作模式相對封閉,使得企業缺乏必要的信息交互。
2.基于知識型企業間協同模式
根據企業包括產品設計、產品制造、銷售和售后服務等方面的不同,企業的協同也表現出不同的形式。與傳統的合作過程相比,知識型企業的優點是以知識為核心來搜索和評估合作伙伴。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間合作是為了抓住某個市場機遇,不同企業基于各自不同的核心能力,通過協同可以降低成本,研發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提高市場響應速度,縮短產品開發的周期。企業可以根據市場機遇和自身的核心知識,鑒別出自身所缺乏的知識,從而有目的地搜索具備該知識的企業或組織。根據核心知識的匹配程度、信任度和以往合作經驗進行評估,最終確定合作伙伴,建立知識聯盟。
三、基于知識的產品設計平臺架構
為了實現基于知識型企業間協同模式,企業需要具有如下的功能: 面向客戶需求、考慮協同工作、對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基于知識的設計、在供應鏈內部對資源的整合。
下面提供了具有上述功能的開放式體系結構:
1.通訊層
該層有TCP/IP協議的支持,物理線路的連通為信息的通暢通訊提供服務。這層包括數據庫,資源庫,模型庫,分布式的信息系統的不同種類的知識庫,整合的CAD系統,企業中的零件資源和設計知識,并且還提供領域服務,目錄查詢服務,目標識別服務,信息服務和其它基于該平臺的服務。該平臺使用標準軟件系統并具有兼容性,提供對其它軟件的支持。
2.普通服務層
普通服務層包括了一套核心的構件。這些構件為整個協同設計的平臺提供全方位的基礎服務。通過知識模型和過程模型對企業信息建模實現企業資源共享;對企業內部和外部信息的管理和集成,實現對企業決策的信息支。
3.應用服務層
應用服務層是整個設計平臺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四個模塊:協同設計,產品生命周期管理,零件資源分配的優化,電子商務合作。協同設計模塊是整個平臺的核心,它包括由客戶參與的產品分配設計,以庫存中現有的零件為基礎進行產品的設計,使用知識庫中的資源進行創新性產品的設計。它可以使用各種CAD系統的資源庫并對協同設計提供有效的工具。它能夠使用不同的方法實現分布式同步的合作,協調沖突的機制,合作制定決策機制,對產品生命周期的數據進行管理,管理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并發過程中產生的數據。
4.網絡用戶接口
使用者可以在不同的地點,使用不同的身份以相同的界面進入不同的服務平臺。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