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當前社會貧富差距呈現日益加劇的趨勢,這個問題也成為我們國家、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這種非公平的經濟增長勢必影響我國經濟的正常發展,明顯地制約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本文對我國貧富差距加大的原因及對策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貧富差距政府失靈市場失靈公共政策
一、貧富差距現狀
在改革開放的20 多年時間里, 社會各階層實際收入有了較大幅度增長。國民經濟發展獲得了空前、持續的效率和速度。但在社會財富積累的同時, 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也在不斷擴大。首先, 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1984年為1.71∶1,2003年達到3.23∶1。如果僅考慮貨幣收入, 目前城鄉收入差距將擴大為4倍多。如果考慮到城市社會福利方面因素的差異, 城鄉實際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擴大到6倍左右。其次, 地區之間收入差距拉大。2003年城鎮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 達到14867.49元;而最低的則是寧夏,只有6530.48元。廣東省和上海市的人均月收入分別是青海省的1.18倍和2.131倍。2004年財政部公布的數據表明, 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458,超過了國際公認的0.4 的警戒線。貧富差距已現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向更高階段發展的深層隱患, 我們必須對這一問題引起足夠重視。
二、貧富差距問題產生的原因
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謂“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政府失靈”(Government Failure)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市場失靈”,就是市場由于其內在的缺陷不能達到資源配置的最佳狀態,從而不能獲取資源利用的高效率。“政府失靈”是指政府決策的失誤,政府行的低效率、無效率甚至負效率,政府目標也往往難以實現等現象。具體分析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行業發展中,缺乏社會公平競爭。壟斷行業、優勢行業,如金融、保險、電力等行業的就業人員,不僅收入水平較高,而且享有優厚的福利待遇,在富裕階層中可以找到他們的身影。雖然近些年來,隨著對所有制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以及為“入世”積極創造條件,中央政府已出臺許多鼓勵競爭的政策,但由于舊體制運行的慣性作用,既得利益者采取種種辦法頑強抵制,加上地方保護主義,“明寬暗管”,設置道道障礙,致使其他行業、民營經濟仍難以平等地享受到改革所帶來的發展機遇。
2.政府干預的主觀意愿不強、財力不足。改革之初,面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現實,政府把效率放在了首位,把經濟快速增長作為其首要目標,要想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均衡、地區發展均衡幾乎是不可能的。政府充分發揮在收入再分配中發揮作用,以促進經濟向前發展。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受放權讓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影響,財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斷下降,中央財政占全國財政收入比重也呈下滑趨勢,削弱了政府的干預能力。
3.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及相關制度和政策,使收入分配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特征比較明顯,如果政府不去改變這種二元經濟結構,隨著城市工業化的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會進一步擴大。長期以來我國實行了一整套城鄉差別十分明顯的制度和政策,這些制度和政策或者以轉移支付的形式直接擴大了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或者引起城鄉居民所擁有的生產要素量、要素的流動性及其報酬率的差別,從而間接地擴大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
三、對策分析
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時期,當前政府調節收入分配、實現公平增長的重點是理順收入分配秩序、促進機會平等,實現效率與公平的雙贏。
1.完善稅收制度、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我國當前主要是應進一步完善稅收結構,提高個人收入所得稅的比例,防止高收入階層的偷稅、漏稅行為,并盡快開征遺產稅,同時建立起一個高效和易于管理的稅收體制。還要認真加強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失業保險制度改革、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達不到最低生活標準的城市居民要進行社會救濟,保證其基本生存。
2.創造平等的教育和競爭機會。只有發展教育,給低收入者提供得高收入者所需要的相應受教育的機會,才能從根本上擺脫貧困,消除貧困,這是發達國家注重使用的,行之有效的縮小貧富差距的主要手段。特別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的投入, 提高該地區勞動的競爭力。打破生產要素流動壁壘, 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打破城鄉壁壘, 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讓部分農民參與城市經濟, 給予他們平等待遇, 讓其參與分享城市經濟果實。
3.深化經濟改革,加快經濟發展,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中央轉移資金向西部落后地區的轉移額度,盡快解決貧困地區的溫飽問題。對西部地區實行更加優惠的開放政策,引導東、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和互補性經濟技術合作,來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步伐,從而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的貧富差距。
4.進一步健全法制, 完善分配制度。在經濟發展中,要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建設,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打破地方保護主義以及其他一切不符合市場原則的行為,保護一切符合市場規律和原則的行為,以保證市場經濟的公平和效率原則,使各項經濟活動能夠在市場經濟的軌道下健康運轉。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