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浙江“小型巨人”為廣大中小企業的轉型提供了一個發展模式,本文分析了浙江“小型巨人”的特點及中小企業發展不足之處,提出中小企業走“小型巨人”企業發展模式。
[關鍵詞] 中小企業“小型巨人”企業發展模式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中小企業的發展日益蓬勃,中小企業數目已超過100萬家,占全省企業總數的99%,截至2003年底,全省中小企業全年營業收入突破20000億元,實現利潤突破1000億元,中小企業已成為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從深層次上來探究浙江省中小企業的實際發展,狀況不容樂觀,產品領域大都屬于傳統產業,且產品技術含量低,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缺乏產品的核心技術,這在根本上制約了浙江省中小企業的健康和持續發展。對此,“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培育和發展小型巨人企業是加強浙江省工業優勢,推動中小企業良好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指出“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的群體優勢,促進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的“小型巨人”發展。”事實上,“十五”期間,浙江省各地的中小企業發展勢頭迅猛,涌現了一批具有適度規模、在產品和市場方面具有一定優勢的“小型巨人”企業,并帶動了當地和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浙江“小型巨人”企業發展特點
“小型巨人”具有兩層含義:所謂“小型”,就是它是地方企業,有別于國家重點扶植的大型或特大型企業,所謂“巨人”就是指經濟總量在地方上舉足輕重,經濟技術指標在同行業中處于領先位置。并具有以下三個特征:一是主導產品突出,特色優勢明顯,市場競爭力較強,市場占有率居國內同行業前茅;二是企業工藝技術裝備較好,生產標準化、專業化程度較高,技術開發總支出在銷售收人中占有較高比例;三是在企業規模、品牌、資本、人才、管理等方面具有較高聲譽并有較好的潛力及發展空間。概括起來“小型巨人”企業是指在行業上具有小而全(比重較高)、小而特(特色較明)、小而大(作用較大)的企業,它是“專、精、高”三者的統一體。
199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加快培育“小型巨人”企業的通知,經選擇確立121家“小型巨人”企業,總結這121家“小型巨人”企業,發現這些企業都是從一個生產單一產品的小企業發展到如今以原有產業或多個產業為支柱產業的多元化產業格局的集團公司,下轄多個子公司,遍布在全國各地。這些企業的前身都是一些小廠,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十分重視技術,通過不斷地引進和更新技術,在風云變幻的市場海洋里找尋準確的定位,正確把握企業的發展方向,在同類企業中脫穎而出,并率先從粗放型經營向精細型經營轉變,多年來一直在規模、技術、市場、效益等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他們依靠專業技術和特色產品的優勢在“專精特新”上下功夫。“小型巨人”企業的規模逐年擴大,在同行業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小型巨人”產生體現了浙江企業的特點,浙江工業原有的基礎相對薄弱,歷史上形成的大型工業企業比較少,絕大多數是立足自身實際和資源條件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小企業。浙江工業要發展,就必須壯大中小企業的實力,把中小企業做強做大。而“小型巨人”這一發展模式正是中小企業做強做大過程中最佳的,也是必須經歷的環節。“小型巨人”企業的重要作用在浙江經濟近幾年的快速發展中已經得到了充分證明。像化工、醫藥、機械類企業,在全國來說,雖然企業規模不大,但是我們整個行業的效益指標在全國是領先的。從這一點來說,就是因為有一批“小型巨人”企業支撐了主導產業,使得整個產業在全國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比較明顯。據了解,在全國頗具影響的浙江區塊經濟,像寧波的服裝、溫州的低壓電器、海寧的皮革業等等也離不開“小型巨人”企業的帶動作用。“小型巨人”企業對浙江工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制造業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浙江中小企業發展之路
邁入21世紀,中國企業面臨的是加入WTO組織之后國外企業、政府政策帶來的巨大競爭壓力,浙江企業尤為令人擔憂。即便在國內市場競爭中,浙江企業也受到兩面夾擊:一方面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的崛起和企業低成本的沖擊,使浙江原先的比較優勢逐漸弱化;另一方面則是外資企業、跨國公司帶來的強大的競爭壓力,其中既有高端產品的開發優勢,也有高工資下對高技術人才的爭奪。這些無疑加深了浙江企業的緊迫感。這種情況下,浙江企業還是依靠資本和資源的不斷投入來拉動已經無法發展,必須通過提高企業產品創新水平以及管理創新才能取得長足發展。
中小企業在國土覆蓋面、行業涉及面、從業人員吸納面和工業化成果分享面上,具有顯著的數量優勢。改革開放以來,中小企業是浙江大企業的主要形成者,中小企業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0%以上。然而,中小企業粗放式的經營方式特點在日益國際化和全球化的經營環境下已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挑戰,并不斷遭受國際市場的傾銷指控、環保指控及產品安全指控,種種跡象表明僅靠低質廉價產品占領國際市場的增長方式可能已經走到了盡頭。因此浙江省企業迫切需要提高自身技術創新水平來持續發展。
浙江省工業企業技術進步水平不高,工業產出增長總體上說仍屬于粗放型增長。1990年~2002年期間,浙江省工業企業技術進步增長率對產出增長的貢獻分別是34.96%,雖然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與20世紀60年代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也有很大差距。近些年來,數據表明浙江省企業技術創新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重視,但是與國內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在過去的“十五”期間,浙江省RD投入快速增長,2004年全省RD經費達到115.55億元,為2000的3.2倍,年均增長27%。而企業已成為RD投入的主體,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全省RD經費支出達到76.3%。然而,與先進省市比較,我省的RD投入總體水平還偏低,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現階段我省企業發展的技術來源主要是“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而且主要依靠“外部引進”,企業RD投入低于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的投入。 盡管很多中小企業表現出很強的技術創新活力,但是據浙江省中小企業局的統計,占浙江企業數量絕對多數的中小企業,其產品主要靠模仿。全省80%的中小企業沒有新產品開發,產品更新周期兩年以上占55%,浙江中小企業研究開發新技術的費用占銷售收入比重不到0.2%,與江蘇、山東、廣東相比明顯偏低。
總之,浙江中小企業需要生存、發展,必須依靠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水平,而“小型巨人”企業模式為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選擇。浙江“小型巨人”企業依靠“專、精、特、新”的優勢在浙江企業轉型大洗牌中生存下來,并且迅速發展起來。它們的崛起為轉型中的中小企業指明了一條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