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了寧波新農村建設發展中的制約因素,結合市政府制定“十一五”時期新農村建設的總目標,提出了如何推進寧波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對策建議。
[關鍵詞] 寧波新農村城鎮化
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不懈努力,寧波市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不斷加快,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用漸見明顯,農村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進展順利,集體經濟薄弱村轉化步伐加快;農村各項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農村社會保障初步形成,農村面貌得到很大改觀。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3717.75億元,村級經濟總收入為36.25億元。全市農業產值173.75億元;農村規模以上工業生產總值為1443.73億元。全市農村已有工業企業8.78萬家,完成工業增加值910億元,其中鄉鎮工業完成增加值約809億元,占全市工業的89%。全市鄉鎮工業共完成出口交貨值832億元,其中直接出口755億元。
一、寧波新農村建設發展進程中的制約因素
近幾年來,雖然寧波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成績顯著,但是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市政府“十一五”時期新農村的建設目標還存在很大差距,農村問題仍然是影響寧波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1.隨著社會需求發生變化,農業生產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出現了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放慢、農民增產不增收等新情況和新問題
寧波市農民之間、城鄉之間收入差距是在進一步擴大的。農民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之比已由1985年的1∶1.42、1990年的1∶1.47、1995年的1∶2.09,2000年的1∶2.15,2005年農民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之比達到1∶2.23。城鄉收入的差距正在繼續拉大。如果考慮到農民純收入中生產投入占有一定比重,則城鄉差距更大。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不夠明顯。從近幾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效果看,其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影響甚微。2003年全市農民家庭經營一產純收入755元,比1999年減少了510元,下降40.0%;農村非農產業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在逐漸減弱,在農民純收入中,來自企業的工資性收入為2354元,比上年增長7.0%,而1996年農民從鄉鎮企業得到的收入為1758.8元,比上年增長32%,1997年增13.3%,整個“九五”期間農民從鄉鎮企業得到的工資收入的增幅比“八五”時期下降了22.2個百分點。
2.農業科技創新不夠
近幾年來,雖然寧波市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但農業科技供給和科技體制不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的新要求,種子種苗不能滿足優質、多樣化的需求,農產品結構趨同和低水平重復現象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農業科技開發應用不快,農產品保鮮、加工、儲運技術較為薄弱,農業科技的支撐能力顯得十分有限,難以適應農民和龍頭企業對農業科技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農技推廣機制還不能適應農業產業化要求,科技隊伍結構不盡合理,農技推廣經費不足等問題突出,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力度。加上農民科技文化吸納力有限、科技意識不強等因素,直接影響著我市農業綜合能力的提高。
3.農村城鎮化進程相對滯后,城鄉差別進一步擴大
近幾年來,各類工業園區建設趨于分散化,加上工業園區配套設施投入不足,過多過散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工業的聚集;同時,工業園區建設與城鎮建設相脫離,園區產業的聚集沒有帶來人口的聚集。再是縣(市)政府所在地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加上其他中心鎮建設滯后,與城市中心區發展脫節,導致中心鎮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
4.農村勞動力轉移難、就業難,失地農民生活困難
農業增效的關鍵一方面在于品種更新和科技應用,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由傳統農業向優質高效農業轉移。另一方面,目前的農村非農產業已從過去的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提高型轉變,全面實施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因而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推算,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6.06年,僅相當于讀完小學6年級的時間。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張,城郊失地農民逐漸增加,使得農村就業矛盾顯性化。從城市勞動力需求來看,一方面城市下崗職工和外來勞動力增多,農民進城尋找就業機會相對減少,鄉鎮企業吸納剩余勞動力有限。從二、三產業農村勞動力轉移來看,全市農村勞動力非農化進度放慢。同時,農業土地資源日趨緊張,農民就業問題逐漸突出。再加上被征地人員和農民的自身文化素質、就業觀念等方面的制約,市場就業競爭力相當弱,再就業很難。
二、推進寧波新農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1.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繁榮農村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內容和重要基礎
首先,對于農村的農業產業而言,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用現代發展理念指導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其次,大力擴展農村非農產業,依靠科學技術推進鄉鎮企業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和體制創新,提高經濟集聚效應,不斷壯大農村經濟,大幅度增加經濟總量和經濟效益,為農民增收和農村全面發展奠定牢固基礎。
2.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實現農民持續較快增收,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任務
要完成這一核心任務,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努力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加快發展農村第二、第三產業,改變寧波市農村大多數工商企業規模小、生產管理技術落后、產品附加值低、質量檔次不高的狀況。必須提高農村人口文化科學素質,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增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更好地適應寧波市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迫切需要。通過上述轉變持續較快地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使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得到緩解并逐步趨于縮小。
3.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直接關系到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的改善
寧波市農村總體上已形成以工業為主產業結構,農村工商企業的發展為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的改善起了巨大作用,但其環境問題也逐漸顯露。生活污水、工業污水和垃圾成為環境污染的三大原因。農村環境衛生不容樂觀,農村垃圾管理存在漏洞,尤其是人口集聚區。2003年全市農村污水集中處理率幾乎為零,自來水飲用水水質合格率僅為82.3%。改善農村公共設施狀況,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繼續完善農村電網,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結合農村改廚、改廁、改圈,大力推廣普及沼氣,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搞好農村環境保護,改變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通過持續若干年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變農村落后面貌,使廣大農民群眾能夠真正享受現代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