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商譽侵權糾紛日趨增多,但立法保護卻很滯后,文章從商譽及商譽權的性質入手,認為商譽權是不同于法人名譽權的財產權,應作為一種獨立的民事權利進行法律保護;立法上應該擴大商譽侵權行為的范圍;對侵權造成的損失,既要注重舉證,同時應堅持全部賠償原則。
[關鍵詞] 商譽權法律保護
2004年12月底,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就北京美馳建材公司(簡稱美馳公司)訴北京世紀春天房地產開發公司(簡稱房地產公司)一案做出終審判決,即房地產公司侵犯美馳公司名譽權成立, 并賠償損失30萬元。案件起因是開發商未按銷售宣傳標明的品牌安裝美馳門窗,卻對業主解釋那是因為實際選用的產品比承諾的好,并在自己網站上發表了產品對比性的言論,而這些言論缺乏事實根據,并對美馳公司造成了不利影響,因而被認定侵權。判決書明確了提出了法人“商譽”的概念,并認為應將法人的商譽權作為法人名譽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保護。應該說這是企業維護商譽權的一次勝利,但此案也帶給我們思考,比如商譽權與名譽權的關系,商譽權侵權形式,商譽受到侵權的損害賠償等等,本文將就這幾個問題談一些看法。
一、商譽權及其性質
在美馳商譽訴訟中,首先涉及到商譽權的性質和與名譽權的關系問題。
對商譽的概念,學者一般定義為:商譽是指社會公眾對某一生產經營者的生產經營管理水平、資信狀況、商品和服務質量等的綜合客觀評價。商譽權是指企業等經營者對其所創造的商譽享有其利益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對于商譽權的性質,學界仍有爭論,筆者認為商譽是一種無形財產,因此商譽權歸屬于知識產權。商譽權主要體現為財產權,也已為經濟界、法律界的相關文件所肯定,如在國際多邊投資協議中,商譽與版權、專利、商標都是可以用于投資的資產形式。這說明商譽權的財產性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商譽權與法人的名譽權有著本質的區別,法人名譽權屬于人格權范疇,商譽權的客體是一種財產利益,商譽權是一種具有人身性的財產權,而不是人格權。但美馳商譽訴訟的法院判決中,是將法人的商譽權作為名譽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保護,這就暴露出我國商譽權保護上的立法缺陷:法律并沒有確立商譽權,目前對商譽權的保護采取間接保護的方式,即對侵害商譽的行為,或確認為侵害法人人格權的行為,或視為不正當競爭的行為。實務中在認定侵權事實上是商譽受到侵害,但在保護上卻適用法人名譽權予以保護,所以立法上有必要明確規定商譽權,并對商譽權進行直接保護。
二、商譽權侵權形式的多樣性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之商譽侵權違法行為僅為“捏造、散布虛假事實”,但實務中商譽侵權行為呈多樣化趨勢,不限于目前法律規定的“捏造、散布虛假事實”,如房地產公司是在網上對同類產品對比而導致對美馳公司產品侵權,應該不屬于“捏造、散布虛假事實”,但確實對美馳公司的商譽造成了侵害,這就給商譽權保護帶來了挑戰。筆者認為,應在法律上對以其他方式侵害商譽權的行為加以禁止,并做出列舉式的規定,如發布對比廣告貶損他人商譽的行為,盜用他人商譽進行商業活動的行為,淡化他人商譽的“搭便車”行為,以及對真實事實的實質內容不做充分、詳細說明,或對事實未做全面報道,從而使公眾造成誤解,損害他人商譽的行為等均屬禁止之列。這樣能更好地概括商譽侵權的類型,使商譽權得到更好的保護,使侵權行為得到應有的制裁。
三、侵犯商譽權的責任
在美馳商譽訴訟中,美馳一共提出了72.45萬元的索賠申請,但在庭審過程中美馳公司只提供了公證費用、調查費用和律師費的14.45萬元票據,對于其他經濟損失的主張則缺乏直接證據材料。因為這種損害后果的具體數額無法精確和量化,所以法院根據具體情況酌定賠償數額30萬元。雖然這是個案,卻折射出商譽權侵權案件中面臨的共同問題:商譽侵權責任如何承擔,損失如何計算和賠償。
首先,目前關于商譽侵權責任形式的法律規定過于粗疏而缺乏可操作性。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侵害競爭對手商譽行為的法律責任,一是行政責任;一是民事賠償責任, 但侵權人承擔什么樣的行政責任卻無法律依據可供遵循;在民事責任方面,具體的責任形式,又參照《民法通則》第120條關于侵犯法人名稱權、名譽權、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的規定處理。這樣的結果使得商譽權難以得到很好的保護,所以立法上對侵犯商譽權的責任形式應該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同時全面規定違法者所應承擔的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對商譽權進行更好的保護。
其次,在侵權損害賠償計算方面,商譽一旦受到侵權,損失舉證比較困難,因此受害企業要注重保存證據,并進行合法、有效的調查取證,以證實自己在商譽遭受損害過程中的損害程度、受損范圍。在美馳商譽訴訟中,美馳委托專業調查公司就世紀公司的言行在“具有社會平均認知度的人群”所產生的影響做了調查,請公證機關作了公證,法院最終認可了這份調查結論,這一做法值得借鑒。在侵權責任承擔上,目前法律比較欠缺,筆者認為,當法人的商譽權受到損害后,侵權人不僅應當承擔直接經濟損失的賠償責任,還應該對受害人因該侵權行為導致的潛在市場喪失的損失負責,間接損失的計算,可由法院委托有資質的、專業的中介機構,對被侵害的商譽進行評估,并對商譽主體有證據證明的商譽損失應予以全部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