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新形勢下,如何改進我國高等學校會計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培養出更高水平的新時代會計人才。
[關鍵詞] 會計教學教學模式
2006年2月15日,我國財政部發布了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在內的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不僅會使我國的企業會計核算與國際會計慣例進一步趨同,從而提高會計核算信息質量,而且對我國高等學校會計學科教學也將帶來巨大的變革與震撼。能否快速適應當前企業內部、外部會計環境的變化,強化會計核算與監督的職能,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高等學校會計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改進是一個重要因素。
一、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研究
完善后的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由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構成,可理解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基本準則,第二層次為具體會計準則,第三層次為具體會計準則的應用指南?;緶蕜t在整個準則體系中起統馭作用,主要規范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定、會計基本原則、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等。具體會計準則又分為一般業務準則、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準則和報告準則三類。而具體會計準則的應用指南則類似于《企業會計制度》,主要對會計科目的設置、會計分錄的編制和報表的填報等操作層面的內容予以做出示范性指導。
一般業務準則主要規范各類企業普遍適用的一般經濟業務的確認和計量,如存貨、固定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無形資產、資產減值、借款費用、收入、外幣折算等準則。
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準則主要規范特殊行業中特定業務的確認和計量,如石油天然氣、生物資產、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及保險合同等準則。
報告準則主要規范普遍適用于各類企業通用的報告類的準則,如財務報告的列報、現金流量表、合并財務報表、中期財務報告、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分部報告、金融工具列報等準則。
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最終選擇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主要是由于公司治理結構的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總體基礎較好、對準則已有了近十年的執行經驗。相對嚴謹的外部監管體系能保證其順利的實施,通過上市公司的運行,總結經驗,為擴大實施范圍奠定基礎。
二、高等學校會計教育的現狀及缺陷
1.高校教學模式現狀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依據。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講授課本知識,等到課程結束時學生也不一定能夠形成對該門課的一個總體認識。會計專業學生(本科、甚至包括部分研究生)完成專業學習后,竟不能系統地回答什么是會計,對會計的職能和目標的理解更是模糊。
2.以教會學生理論知識為根本目的,忽視了會計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在現行的會計教育模式下,學生也許學會了怎樣編制分錄、怎樣編制報表,但在如何利用這些生成的信息幫助解決日益復雜的企業與會計問題方面則顯得不足。會計實踐環節存在著極大的弊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過程中設置的會計實驗等課程,資源嚴重不足,與會計實踐中的情形相差過大,所謂的實驗課只是學生在微機上流覽性地熟悉一些財會軟件;二是學生實習有名無實、流于形式,實習的學生只能說是見到了真實的憑證、賬簿和報表,根本沒有機會真正從事會計實務的操作。這些情況導致現行會計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會計專業學生仍屬于“高分低能”型。
3.側重于教育國內會計制度,忽視了現代企業向全球性發展的趨勢。在大多數高校的會計專業課程里,對其他國家的會計制度進行介紹或研究的課程所占比例很小,即使開設一門《國際會計》、《會計理論前沿》類的課程,也是出于滿足課程體系的要求,在課時量和師資配置上嚴重不足,顯然不能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要求。
4.現行的會計教育各課程之間各自為政,忽視了彼此之間的關系,包括課程數量、授課內容等方面。如《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兩門課,在授課內容上有很多重復之處,而在課時上卻按完全獨立的兩門課安排,導致本已有限的教育資源的浪費。教授不同課程的教師之間在這方面往往也交流不夠。
5.高校會計專業知識課程比重畸高,相關專業領域比重過低?,F行高校會計教育會計課程的課時數占總課時的比重通常在60%左右,其他課程不但課時數少,而且經常是相對固定不變的。
三、 高等學校會計教學模式改革的措施
1.適當加大相關基礎課程的課時數,比如《基礎會計》、《管理學原理》、《宏微觀經濟學》、《稅收基礎理論》等,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同時應根據會計結構的新變化、會計新的發展領域,全面設置相關課程,加強會計戰略與策略的研究、經營風險與會計風險的研究、加強信息技術知識的應用。
2.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選擇優秀的會計模擬實驗軟件,建立高校會計教育及學習中真正意義上的“會計實驗”環節,讓學生能相對真實的面對企業實際業務的模擬事件,進行真實的核算、決策、咨詢,讓學生的學習變成一種主動的、自發的、愉快的過程,進行發現式、探索性的學習,而不是原模式下的機械的、乏味的、被動接受的純課堂教授式的學習過程。
3.利用多種渠道增加學生的實習機會。高校應改變現行模式下的(以本科生為例)課堂連續授課三年半,最后半年實習的模式,改為邊學習邊實習的模式。在具體操作上可以由學校出面聯系會計核算比較規范、健全的企業,于每學期后半期到企業中進行真正的實習。同時,鼓勵學生各施其能,利用節假日外出實習。這樣就將學生置于了一個邊學習、邊實踐的動態會計學習過程中,學到的由易到難的理論知識逐步的消化在了不間斷的實習過程中,讓學生真正的學懂、學會,而不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同時,這種方式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于,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后,會帶著問題回到課堂上學習后面的課程,主動的去尋求理論上的解決方法,將理論知識與會計實踐行為緊密結合在一起。
4.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要完成上述幾方面的設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不可或缺的,建議高校在加強本校會計專業教師的再教育的同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聘請企業會計人員或會計師事務所的從業人員為學生做長期授課或短期的、臨時性的面授,方式上可采用專題講座、報告、參觀學習、咨詢、模擬決策等多樣靈活的方式。
總之,會計準則為我們的會計操作指明了方向,而高校會計教育如何適應新的形勢,改變現行教學模式,培養出更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