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體育的經濟功能對國民經濟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體育提高國民身體素質,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體育社會化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體育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體育電視轉播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體育為社會增加就業機會,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 體育經濟功能國民經濟促進發展
在中國實行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就是經濟,體育就是體育,兩者幾乎是決然分開的概念。自改革開放以來,將體育的經濟功能上升到經濟學的高度,是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力發展體育事業,能夠現實地解決當前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全社會就業率,發揮穩定社會的作用;二是轉變經濟發展思維模式及方法,用科學發展觀,生態發展觀的具體實踐構建和諧社會。
一、體育提高國民身體素質,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體育的經濟功能是由體育與經濟的相互促進作用所決定。經濟學家認為,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在對生產力進行價格評價時,人的素質往往是最主要的衡量標準。但在人的諸多素質中,身體素質又顯得尤為重要,這就使得世界各國都格外重視體育發展勞動者體力的作用,以減少發病率,達到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目的。這表明,體育的經濟功能最初是由體育本身的發展,并間接通過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再轉化為勞動生產力的。當今企業里大凡有見識的廠長、經理都把開展職工的體育鍛煉,增進職工健康,提高出勤率視為提高企業職工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20世紀50年代,清華大學曾提出的“8-l大于8”這一富有哲理性的公式正說明了這一點。即在一天工作或學習的八個小時中,抽一個小時來進行體育鍛煉,效果比原來八個小時還要好。
二、體育社會化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體育社會化是我國體育改革的方向,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是我國經濟體制轉軌、體育體制改革的必然結果。體育發展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表現在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實踐證明,伴隨體育社會化,娛樂化和終身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為滿足體育人口不斷擴大的需要,各種運動器材、體育場地設施、體育用品的批量生產、建設和供應,乃至體育健身、體育娛樂和體育旅游業都在迅速發展,已有可能在國民經濟中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體育產業體系。競技體育和商品經濟的聯系更為密切。比如,一場精彩的體育比賽可以吸引成千上萬的觀眾,并可直接獲取門票收入。一些大型運動會,除可帶動旅游、商業、交通、電信和新聞出版等行業發展外,還可以通過發行彩票、郵票、紀念幣、收納廣告費、印刷宣傳品等途徑,從中得到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近幾年來,隨著商品經濟浪潮的猛烈沖擊,使奧林匹克運動會亦難免卷入其中,使之表現出鮮明的商業化傾向。比如,在奧運會期間,世界各國財團都在利用其影響,進行巨額投資,從事商業性活動。有關這方面的成功嘗試,當首推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二十三屆奧運會。這屆首次由民間主辦的奧運會,在金融界人士彼得·尤羅斯的領導下,一改以往奧運會虧損的局面,不僅節約了原定的5億美元的耗資,反而從中獲得2.5億美元的盈利。為此,國際奧運會特授予他金質獎章。盡管不少人基于奧林匹克原則,對此舉頗有貶詞,但正如國際奧運會主席薩馬蘭奇所說:“我們并不想阻止商業化,因為我們認為商業化對體育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所要避免的是將商業化的利益置于體育之上?!庇捎诟偧俭w育的商業化道路早已被開啟,通過體育直接盈利的契機仍被人們所利用。
三、體育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體育作為第三產業正以勞務的形式向社會提供服務。體育的經濟功能在我國改革開放的今天,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第三產業的擴大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體育產業化自然更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因為體育是一種超越物資功利性的精神創造活動,只有物資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才有可開發的精神價值。自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促進體育的經濟功能得以不斷開發,體育產業呈現出快速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并且體育產業自身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因為它是與市場經濟相互推動、相互作用的。作為產業必然創造價值,在有些國家體育產業幾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F代世界經濟具有一體化趨勢,中國經濟不可能隔絕于世界經濟之外,在國外體育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我國體育生存的市場環境也在悄然轉變。進入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年鑒、中國統計年鑒所公布的資料,我國國民生產總值1980年是4470億元,1985年為8857.6億元,1990年為17686.1億元,1995年達18094億元,1999年為150630.1億元,1980年~1999年間,GDP增長17倍,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9.8%,人均GDP變化由1978年的379元到1999年的6534元,為同期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宏觀背景支持下,體育產業發展迅猛,成為第三產業中不可忽視的生力軍。從我國國民經濟的增加值結構看,1997年中國體育產業的增加值為156.37億元,1998年為183.56億元,按這一趨勢,到2010年,體育產業值至少可達到281.2億元,占GDP的比重可望從1998年的0.2%增至0.3%,體育產業的形成既是體育適應市場經濟客觀需要的產物,又是體育體制與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必然。
四、體育電視轉播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電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及其向社會生活領域的滲透,促進了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體育已成為科學和文明的現代生活方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電視與體育的關系達到了空前密切的程度。特別是電視通過商業包裝使體育比賽的娛樂性增強,體育比賽的觀眾從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擴大到那些極少甚至從不參加體育運動的人們。在這樣的背景下,體育管理機構不得不把電視轉播問題提升到決定體育項目發展的戰略性高度。體育機構已經認識到:電視的關注程度決定了各個項目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也造成了體育機構與體育組織之間的貧富差距。幾乎所有的國際體育組織內部都成立了專門的電視委員會,從事電視制作和電視轉播權的經營和銷售工作。如1984年奧運會,商人出身的美國人尤伯羅斯沒有要政府一分錢,靠籌資的7億美元,幾乎是單槍匹馬地籌辦了洛杉磯奧運會,結果凈賺2.15億美元,開創了民間辦奧運會的“尤伯羅斯模式”。在這個模式里, 電視轉播權的銷售、電視廣告的拍賣、企業贊助占所有收入的90%還要多。又如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兩大賽事愛立信乒乓球擂臺賽和摩托羅拉羽毛球天王挑戰賽就是體育與媒介共同經營的一個范例。
五、體育為社會增加就業機會,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如果跳出體育本身,從一個更高的層次上來認識體育的經濟功能,那么將來的體育產業可能成為改善我國產業結構之一,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僅以發行體育彩票為例,至少目前可以為社會增加就業機會,為我國政府排憂解難。如江西省約有2000臺終端機,每臺機子能解決2個就業機會,那么江西省光體育彩票一項就能安排約4000個就業崗位。可以說體育除為社會提供服務,到達增強人民體質,振奮民族精神的目的之外,還可以成為社會經濟、政治服務的重要渠道。所以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發展體育產業將為體育提供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的機遇,成為改善我國產業結構,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總之,經濟是基礎,體育的發展依賴于經濟,受經濟的制約,又反作用于經濟,這也是體育發展的一般規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拓寬了體育的經濟功能,經濟為體育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經濟決定體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體育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發展和保護勞動力;體育在勞動力再生產中培養勞動力,\"修理\"和恢復勞動力,延長勞動力;體育在經濟增長中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國民收入的增長,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體育與經濟的這種相互關系為大家所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