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票據是一種完全有價證券,票據權利的行使離不開對票據的占有。票據的喪失直接影響票據權利人票據權利的實現。為保護票據權利人的利益及維護交易的安全,各國票據法都規定了對票據喪失的補救措施,我國票據法也不例外,但其中有許多法律漏洞需要補充和完善。
[關鍵詞] 票據喪失補救措施完善
一、兩大法系對票據喪失救濟的立法
“票據喪失”一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下稱《票據法》)第15條第1款中的法律術語,但什么是“票據喪失”,《票據法》并沒有規定。在理論上,通說認為,票據喪失是指持票人并非出于自己的本意而喪失對票據的占有。 票據喪失包括絕對喪失和相對喪失兩種,前者如票據因被焚、毀損、涂銷而喪失,后者如票據因被盜、遺失而喪失。 持票人對票據的占有,實際上可分為對票據的直接占有和對票據的間接占有。通說中的持票人喪失對票據的占有,是指持票人喪失對票據的直接占有,還是指持票人喪失對票據的間接占有,還是兼指二者,并未說明。筆者認為:票據的喪失,是指最后的票據權利人非出于自己的本意,且沒有拋棄票據權利的意思,而喪失了對票據的直接占有和間接占有。票據的喪失應同時具備以下五個要件:(1)喪失票據的主體是最后的票據權利人;(2)票據的喪失是票據權利人意志以外的因素造成的;(3)票據權利人主觀上不愿意拋棄其票據權利;(4)票據權利人客觀上喪失了對票據的占有,包括直接占有和間接占有;(5)喪失的票據必須是未獲付款的形式有效票據。
由于票據喪失后,票據權利人即不能行使票據權利。而且票據落入他人手中極易造成票款冒領,為了保護票據權利人的合法利益,各國票據法都規定了票據喪失后的補救方法,以挽救票據權利人的票據權利。國外對于票據喪失后的救濟措施按照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分類也存在著分野。
大陸法系國家大多采用公示催告作為票據喪失的補救方法。如德國票據法第90條第1款規定:“經過公示催告程序宣告喪失或毀滅的票據無效;公示催告程序開始以后,宣告無效以前,權利人提供擔保的,得于票據到期時向匯票的承兌人或本票的出票人請求付款。”法國票據法第140條至143條規定:只有在匯票遺失或持票人破產的情況下,才得止付匯票。未經承兌的匯票如有遺失,票據所有人可向第二、第三、第四手主張付款權利。如遺失的匯票已經承兌,票據所有人只有經法庭判決并提供擔保后,方可向第二、第三、第四手主張付款權利。喪失匯票者,無論該匯票是否已承兌,不能作第二、第三、第四次提示,但可通過提供擔保和證明其所有權,經法庭判決主張并獲得喪失的匯票之付款。
而英美法系國家則一般采用普通的救濟途徑。根據英美法系國家的通行做法,普通訴訟救濟方法的措施是:(1)票據喪失后,失票人應當向法院提供其對所喪失票據擁有所有權及喪失票據所記載的主要事項和內容的書面證明,但當失票人因特殊情況無法提供有關證明時,也應提供證據和票據所載事項。(2)在失票人向法院起訴要求票據付款人支付或清償票據金額時,法院或票據付款人應要求失票人提供擔保,以用來補償未來可能出現的損失。(3)如果票據付款人與失票人就擔保問題達不成協議時,可由法院來裁定擔保的方式和期限等;當失票人不能提供擔保時,可由法院裁定將票據款項從票據付款人處提存到法院或由法院指定的機關保存。(4)失票人根據法院的生效判決請求票據付款人付款時,被請求付款的票據付款人必須付款。(5)在對喪失票據付款后,如果失票人喪失的票據又出現,票據付款人又依照票據法的規定付款的,票據付款人有權從失票人提供的擔保中取得補償或請求法院同意后收回所提存款項,并及時通知失票人。
在我國臺灣地區基本上是仿效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例,既有公示催告程序,同時保留了止付通知的救濟方法,救濟措施比較發達和完備,并且與大陸票據立法有較大的差異。臺灣地區的票據法第18條規定了止付通知的救濟方法:“票據喪失時,票據權利人得為止付之通知。但應于提出止付通知后五日內,向付款人提出已為申請公示催告之證明。未依前項但書規定辦理者,止付通知失其效力。” 第19條則規定了公示催告的方法:“票據喪失時票據權利人,得為公示催告之申請。公示催告程序開始后,其經到期之票據,申請人得提供擔保,請求票據金額之止付;不能提供擔保時,得請求將票據金額依法提存。其尚未到期之票據,申請人得提供擔保,請求給予新票據”。
無論在哪個國家和地區,對于票據權利人的保護都力求完備,并且又有了一個新的趨勢,就是在保護喪失票據權利人的同時,也在竭力尋求一種能夠保護其他法律主體,又能夠維護票據流通秩序以及交易安全的制度和規則。
二、我國票據喪失救濟措施缺陷之分析
我國《票據法》第15條規定了掛失止付、公示催告和訴訟三種救濟方法。
1.掛失止付制度
所謂掛失止付,是指失票人將票據喪失的情況通知付款人,并要求其停止付款的行為。掛失止付通知必須采用書面形式,由喪失票據的票據權利人在票據喪失后及時向付款人發出。付款人接到掛失止付通知后,不得再履行付款義務,否則應自負責任。
掛失止付的局限性表現在:掛失止付僅能防止冒領票據金額,而不能發生禁止票據轉讓的效力,也就不能阻止票據的善意取得;掛失止付方法也不能使票據權利人真正恢復行使票據權利。
掛失止付通知對失票人而言,主要作用在于預防該票據的款項被他人冒領,但票據本身并不因掛失止付通知而無效,失票人的付款請求權并不因此喪失,只不過失票人的提示付款行為的效力被掛失止付通知的效力取代而已。因此付款人對于失票人拒絕付款的行為,也不構成失票人不獲付款的追索事由。可見,失票人的掛失止付通知具有預防票據被追索的效力,但沒有消滅付款請求權的效力。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人收到掛失止付通知書后,應當立即暫停支付,并應保存依法止付的金額。中國人民銀行《票據管理實施辦法》第20條規定:“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人自收到掛失止付通知書之日起12日內沒有收到人民法院的止付通知書,則自第13日起,失票人的掛失止付通知書失效”。如果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人在收到失票人的掛失止付通知書前,已經依法向持票人付款的,則不應當再接受失票人的掛失止付。
2.公示催告制度
公示催告是指喪失票據的人在喪失票據后向法院提出申請,請求法院以公告方法通知不明利害關系人限期申報權利,逾期不申報者,則權利失效,法院通過除權判絕,宣告所喪失的票據無效,從而使票據權利與票據本身相分離。
《票據法》規定,匯票、本票和支票都可以依背書方式轉讓。因此這些票據的持有人在票據被盜、遺失或者滅失的情況下,可以向票據支付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申請公示催告。可以申請公示催告的失票人,是指按照規定可以背書轉讓的票據在喪失票據占有以前的最后合法持票人。
從目前的實際運行情況來看,我國公示催告程序的運用效果并不理想,沒能達到其預期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許多單位及公民對此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其二是公示催告程序本身還存在一些缺憾,實際中難以操作。如人民法院公告的刊登沒有統一規定,致使利害關系人無從知曉自己手中的票據已被公示催告,這樣一來,公示催告程序催促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申報權利的本意也就失去了實際意義,從而使善意取得人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另外,現行公示催告程序存在兩個嚴重的漏洞:其一,法院通過公告的方式通知持票人申報權利,但由于匯票到期日較長,可以長達九個月,而公示催告期間是從立案時起60日或90日,結果是公示催告程序往往在匯票到期日前結束。其二,由于現公示催告的期間可能短于匯票到期日,除權判決也完全可能在匯票到期日之前生效,申請人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第233條“判決生效后,公示催告申請人有權依據判決向付款人請求付款”之規定,可以在匯票到期日之前依判決請求付款。因為不考慮匯票的具體到期日,規定只要除權判決生效即可請求付款,實際上等于確認該判決可以變更票據權利的內容,這違背了除權判決的性質。
3.訴訟救濟
失票人在喪失票據后,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法院判令票據債務人向其支付票據金額。我國《票據法》雖然明文規定訴訟是票據喪失的一種補救方法,但是沒有具體規定訴因是什么以及誰是原告、誰是被告等問題。這是一個明顯的缺陷,因為失票人和法院都沒有法律依據可遵循,實際上就使訴訟這種補救方法起不到實質作用,成為一種無法操作的程序。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票據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35條和第36條規定失票人在喪失票據后,在票據權利時效屆滿之前,在提供相應擔保的情況下,可以請求出票人補發票據,或者請求債務人付款。如果出票人拒絕補發票據,或者債務人拒絕付款,則失票人可以因此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此類訴訟中,原告為失票人,被告為與失票人具有票據債權債務關系的出票人、拒絕付款的票據付款人或者承兌人。此外,如果行為人采用欺詐、脅迫、搶奪、恐嚇等非法手段剝奪票據所有人對票據的占有,則失票人有權向非法持有票據的人提起訴訟,要求返還票據。在此類訴訟中,原告為失票人,被告為非法持有票據的人。在失票人選擇訴訟途徑使自己的票據權利獲得最終救濟的情況下,失票人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供有關證明,說明自己曾經持有票據、該票據上的有關記載事項,同時還應說明自己喪失票據的情形。失票人在起訴時還應當提供擔保,擔保的數額相當于所失票據載明的金額。
三、我國票據喪失救濟措施的立法完善
在《票據法》實施前,掛失止付作為銀行內部規定長期存在,1989年的《銀行結算辦法》就掛失止付作了具體規定,1996年的《票據法》第15條也規定了掛失止付的補救方法,但對具體辦法并未做進一步的規定,現在沿用的仍主要是《銀行結算辦法》、《票據管理實施辦法》以及《支付結算辦法》的規定。《銀行結算辦法》的規定與《票據法》原理不相一致,且存在不合理之處,實踐中難以操作。因此,完善《票據法》的掛失止付制度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本文認為掛失止付制度應增加以下內容:
1.掛失止付的立法完善
(1)明確掛失止付的主體。掛失止付的主體是指有權申請掛失的人和有止付義務的人。有權申請掛失的人包括未經背書票據的收款人、背書票據背書轉讓后的最后持票人以及支付追索權人款項的被追索人。有止付義務的人是指負有在一定期限內承擔拒付義務的當事人,《票據法》第15條指明是付款人,按照票據救濟法律關系應為付款人或承兌人和參加承兌人,以及有代理拒付義務的銀行。連續背書票據的中間背書人和被背書人在不成為被追索人時不是掛失止付的主體,但負有證明最后持票人對票據權利占有合法性的責任。
(2)明確掛失止付的票據范圍。應明確規定,下列票據不得掛失止付:①未記載付款人或者無法確定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的票據;②超過票據權利消滅時效的票據;③未到期和未承兌的票據(失票人可以通過新聞媒體聲明遺失票據作廢);④空白支票之外的其他空白票據;⑤不記名的票據。除上述票據之外的其他票據喪失后,均可進行掛失止付。
(3)掛失止付的期限應包括失票人申請掛失的期限和付款人拒絕付款的限期。掛失止付的申請,應于票據到期前提出,票據到期日為票據掛失申請最后期限。為保護權利人利益;持票人失票后應及時申請掛失。申請掛失后的票據,應當在通知掛失止付后3日內向人民法院申請公示催告或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受理后,應當向付款人或其開戶銀行發出附有停止支付期限的停止支付令。
(4)掛失止付的法律責任。申請掛失前已付款的票據,付款人及銀行無惡意或重大過失,其后果由失票人自己承擔。惡意損害或惡意串通損害失票人利益的,損失由致害人承擔,并視情節處以民事或刑事處罰。過失致害的致害人承擔損失賠償責任。申請掛失后,應當拒付而未拒付,造成的票款損失由責任人承擔。責任人為銀行工作人員的,銀行負連帶賠償責任。
2.公示催告的立法完善
(1)規定公示催告程序開始后,已經到期的票據,申請人提供擔保后,可以請求付款人支付票據金額;不能提供擔保時,可以請求將票據金額依法提存。對尚未到期的票據,申請人在提供擔保后,可以請求出票人簽發新票據。上述擔保,可以是物的擔保和人的擔保。
(2)明確除權判決的效力問題。除權判決一經作出,就會發生以下法律效力效果:①喪失的票據無效,取得該票據的人不能行使票據上的權利;②喪失票據的失票人雖然失去對票據的占有,但是通過除權判決享有了票據權利;③公示催告申請人有權根據人民法院的判決,向付款人請求付款。④票據喪失,失票人向法院申請公示催告時,其喪失票據的消滅時效還未完成,但當失票人取得法院的除權判決時,其所喪失票據的消滅時效已經完成,當失票人憑除權判決請求行使票據權利時,付款人仍須付款。因失票人喪失的票據,被法院除權判決宣告無效后,已成為一張普通的紙,其上不存在任何權利,而另由法院的除權判決創設了新的票據權利,失票人可憑法院的除權判決行使票據權利。原先失票人喪失的票據的消滅時效是否完成,自然與法院除權判決所創設的新的票據權利無關。⑤如果除權判決生效的時間早于票據上實際記載的付款時間,票據付款人不可主張抗辯。
(3)明確規定公示催告程序開始后,除權判決未作出之前,對到期的票據,可由申請人提供擔保,請求支付票據金額;不能提供擔保時,可以請求將票據金額依法提存。
3.訴訟救濟的立法完善
(1)明確提起訴訟的條件:
①票據權利人喪失票據。失票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向法院提供對所喪失票據擁有所有權及喪失票據所記載的事項和內容的書面證明。
②有明確的被告。被告是與失票人具有票據債權債務關系人的出票人、拒絕付款的票據付款人或者承兌人。
③有明確的訴訟請求。訴訟請求的內容可以是,請求出票人補發一張票據,請求債務人付款,請求非法持有票據的人返還票據等。
(2)明確在失票人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票據債務人支付或清償票據金額時,法院或票據債務人應要求失票人提供擔保,用以補償由于票據債務人根據法院的生效判決支付失票人已喪失票據的款項后而可能出現的損失。失票人提供的擔保應不以金錢擔保為限,只要其擔保的方式符合我國擔保法的規定的,票據債務人不應拒絕。失票人所提供的擔保的物的價值應當不少于所喪失的票據上記載的金額,擔保的期限也應當大于所喪失票據的消滅時效期間。
(3)規定失票人為法院裁判命令付款提供的擔保,其有效期為2年,2年內如未發生失票人以外的人請求支付票款的情形,也沒有人向法院起訴追究,該擔保則失效,失票人可取回擔保物。
(4)訴訟程序應給予失票人在其所喪失的票據已過權利消滅失效時向付款人請求解除擔保的權利,同時也要給予票據債務人在對票據付款后,善意持票人又向其主張票據權利,票據債務人又依照票據法的規定付款的,票據債務人有從失票人提供的擔保中取得補償或請求法院同意后收回所提存款項的權利。但是,在票據債務人付款時有惡意或重大過失時,應當自行承擔責任,不得從失票人提供的擔保或法院裁定的提存款項中求得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