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部分上市公司為了達到配股、增發等特定目的,便會人為操縱非經常性損益。本文對我國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的來源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剖析了上市公司操縱非經常性損益的具體手段,同時提出了鏟除操縱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彈性空間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 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操縱研究
非經常性損益是指上市公司發生的與生產經營無直接關系,以及雖與生產經營相關,但由于其性質、金額或發生頻率,影響了真實、公允地評價公司當期經營成果和獲利能力的各項收入和支出。其主要源自于處置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其他長期資產產生的損益及其他非經常性損益項目。近年來,一些上市公司, 為達到再融資條件、提高管理者收益、避免股票被摘牌等,便會人為操縱非經常性損益,這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業績下滑的事實 ,損害了中小投資者利益和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為客觀、公正地評價公司的業績,使投資者真正認識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必須深入分析上市公司操縱非經常性損益的行為。
一、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的來源
1.以前年度已經計提各項減值準備的轉回。有的上市公司在當年虧損已成定局的情況下,通過多提一部分資產減值準備,等到來年再將這部分多提的減值準備沖回,從而達到虛增第二年利潤的目的。
2.各種形式的政府補貼。地方政府為了支持當地上市公司保牌或獲取再融資資格而給予上市公司特殊的財政補貼,獲得財政補貼金額巨大的上市公司,未來能否繼續獲得財政補貼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產生重大影響的上市公司中,部分上市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主要由各種形式的政府補貼構成。
3.短期投資收益。營業利潤是公司利潤總額的主要組成部分,而目前一部分上市公司卻是“投資收益挑大梁”。短期投資收益大多屬于一次性發生,用這種非經常性損益撐起的業績只能是“曇花一現”。這不僅會影響擬投資或已投資項目的正常實施進度,且可能導致公司主營業務競爭力的下降,形成對公司主業的“擠出效應”。
4.收取的資金占用費。近年來,上市公司與關聯企業之間的資金拆借現象非常普遍。盡管從金額上資金占用費在非經常性損益中的比例不是很高,但是由于資金占用費實質上是一種利息收人,較大的資金占用費收人意味著有大筆資金被他人占用,因此對上市公司財務狀況有重大影響。
5.債務重組損益。一些上市公司因經營管理不善或其他因素的影響致使資金周轉不暢。因此,債務重組便成為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實現業績增長的手段。
二、上市公司操縱非經常性損益的具體手段
1.關聯交易,非關聯化處理。有些上市公司在關聯交易前,通過出讓或受讓相關股權,從而在名義上解除其關聯關系;或通過“先輸血,后重組”的方式,在大股東正式入主虧損上市公司前,先以非公允價值與其進行潛在的關聯交易;或采用“體外循環法”,通過多重參股等間接控制的公司形成“過橋”公司,將一筆關聯交易變成兩筆或兩筆以上的非關聯交易等。
2.非貨幣性交易,貨幣化處理。按照會計準則,非貨幣性交易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通常不確認損益,即使確認損益也嚴格控制在補價范圍之內。有些上市公司為避開上述規范,則將實質性的非貨幣性交易貨幣化處理;或是先以較低價值的資產與關聯方較高價值的資產轉換,換入的資產以換出資產的較低賬面價值入賬,然后再以市價對外售出換入資產;或是想方設法將非貨幣性交易轉化為貨幣性交易處理。
3.減值準備,調節化處理。利用違規資產減值準備操縱盈虧,在我國是近兩年的事情,一些上市公司在預計資產損失和計提減值準備等時,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傾向性,有的甚至將其視為操控盈虧的“蓄水池”。如某些ST 公司為了下年度能夠順利“保牌”或“摘帽”,索性在當年大提資產減值準備,要虧一次虧個夠, 以甩掉“包袱”。
4.會計差錯更正,追溯化處理。按會計準則,若發現前期財務報表存在重大會計差錯,應采用追溯調整法予以更正,即調整會計報表期初留存收益和有關項目,而非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然而,追溯調整法不影響當期損益的特點在當前已被一些虧損上市公司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為調節利潤在不同會計期間的“分配”工具。
5.非經常性損益的內容界定存在問題,披露格式和內容不規范,披露模糊,同時對非經常性損益的監管乏力。許多西方國家都針對非經常性損益制定了相應的準則,但是在我國還缺乏對非經常性損益的必要規范,這不僅對上市公司的披露項目無法合理規范,注冊會計師在對非經常性損益進行審計時,也缺乏判斷依據。
三、鏟除上市公司操縱非經常性損益彈性空間的具體對策
1.修改利潤表的格式,并在利潤表附注中詳細披露對非經常性損益的信息,加速推行公允價值會計,加快與國際接軌步伐。我國上市公司的利潤表過于簡化,正表中沒有非經常性損益項目的列示,應借鑒國際會計準則中對非經常項目的規定,將利潤分為正常活動利潤和非正常項目利潤,在利潤表的正表中對非經常項目進行表內披露,以便于投資者區分正常活動和非正常活動的利潤,判斷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同時增加交易的性質和金額、交易的金額占非經常性損益的比重、交易的金額占凈利潤的比率、注冊會計師對非經常性損益出具的審計意見、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對非經常性損益的解釋說明等。
2.完善會計規范體系,壓縮肆意操縱空間。(1)對以非公允價值對外處置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時,應按公允價值確認其收入,超過公允價值的收益計入資本公積,低于公允價值的損失則計入當期損益;(2)對以低于公允價值的價格轉讓資本時,購買方應以公允價值計價入賬,低于公允價值的差額部分作為賣方對買方的贈與計入資本公積;(3)對非貨幣性交易應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資本公積;(4)對重大會計差錯更正嚴格限制追溯調整法,規定將追溯調整的累積影響數計入變更當期的損益,并在利潤上設專項列示;(5)對地方政府為上市公司“保牌”“摘帽”直接給予的財政補貼,應視作贈與而計入資本公積。
3.正確區分非經常性損益與非經營性損益兩個不同的概念。一般而言,經常性損益對利潤總額和凈利潤來說要真實得多,想要在短期內調節經常性收益十分困難。非經常性收益因其與主營業務無關且通常數額巨大,足以使公司利潤在短期內大增,而為眾多上市公司所利用。從利潤指標的構成來說,利潤總額和凈利潤除受主營業務影響外,還受其他業務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支凈額及所得稅等多個因素的影響,一些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利潤很低,甚至虧損,凈利潤卻很高,這些公司實際上并不具有成長性和發展潛力,如果將非經常性損益分離進行考察,會有助于認識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能力。
4.考察各財務指標之間的勾稽關系,關注部分公司的非規范做法。重點考查稅金與利潤、收入之間的關系,貨幣資金與財務費用之間的關系,現金流量表與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相關科目之間的關系。對部份公司未披露“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金額,或雖然披露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金額,但未同時說明扣除的項目與涉及的金額,或上市公司虧損年度有多報非經常性損失以“透支虧損”的現象,或披露的損益項目與中國證監會列舉的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存在分歧或模糊性等也應高度重視。
5.發展獨立中介機構,維護誠信交易關系。在上市公司各類非經濟性交易過程中,具有證券從業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社會中介作用日益得到強化,它們為維護和促進信用交易的順利進行、維護市場的信用關系和交易關系等承擔著極其重要的責任。為此,必須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大力扶持獨立、誠信的中介機構的超常規發展,使中介機構得以提供客觀、公正、真實、準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