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長期以來,關于GDP對于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狀況的評價作用,學界有很多爭議。本文擬用一種綠色GDP的新的核算思路,把經濟發展對于環境和資源的影響引入到年終的GDP統計之中,以這種調整后的綠色GDP來評價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狀況以及效率的高低。
[關鍵詞] 綠色GDPGDP的資源核算調整GDP的資源指標
一、環境資源的核算方法以及涉及的指標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當今世界各國經濟的重要評價指標。凱恩斯指出:“GDP可以反映宏觀經濟的供給和需求,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等各項重要指標,是衡量經濟發展與否和發展速度的最為關鍵的評價依據。”然而20世紀70年代后,人口問題,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破壞使人們意識到GDP作為宏觀經濟指標體系存在著某些較難糾正的缺陷: GDP過度關注經濟當前量的問題,沒有以可持續的眼光看待經濟發展對于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影響,沒有正確指導人們以綜合平衡的眼光來協調人口、經濟、環境資源和社會進步之間的關系,對于整個社會和自然的收益與成本的權衡存在著誤區。因此,本文想通過把經濟發展對環境資源的影響引入GDP核算統計的方法,完善現有的國民經濟指標統計體系。
1.將資源問題引入GDP統計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的資源入手。
(1)水土流失狀況。要參考土地沙化比率,耕地與其它用地的比率,淡水資源耗減量,固定GDP產值的耗水量。
(2)礦產耗減情況。保護包括礦產資源的產采比,固定GDP產值的消耗能源量等。
(3)海洋污染狀況。要觀察近海和遠海的水污染綜合情況和海洋生物種群與數量的變化。
(4)草地的衰退情況。草地面積的絕對量減少,草原質量是否在退化,及每畝草地載畜量的變化。
(5)再生資源和環境資源的監控和恢復情況。對于有毒有害氣體、固體、液體的排放,工業和生活垃圾的處理,以及土地、水、草場資源的重新利用都要嚴密監測,加以計算。
(6)動植物的物種消失。不僅要關注珍稀種類和種群動植物的情況,也要注意一般的野生動植物受到經濟發展影響的情況,更要注意他們的生存環境和棲息地的情況。
2.計入GDP統計的資源的價值修正原則。
(1)重視環境被破壞后帶來的綜合損失。包括對環境盲目或不合理的利用導致的環境質量急劇惡化可能帶來的各種損失。應當由相關部門按照國家的環境標準進行比量,計算社會活動帶來的損失和成本,并且由于自然危害而形成的損失也不能完全排除在GDP的計算之外。
(2)不可忽視資源的再生和恢復所需要的開支。因為這種恢復需要耗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很長的時間,所以這些成本也應當記入GDP的統計核算當中。
(3)要計算保護環境資源的支出。環境保護設施的研發、建造維護,環境保護職能部門的設立以及人員開支,等都需要大量的成本開支,這些成本也必須記入到當年的GDP核算當中。
(4)自然資源數量的絕對耗減。這是指生產生活所需要的資源的絕對減少量,應當按照六大指標體系分別計算環境資源的存量以及使用量和相關的產值。
(5)關注資源環境的機會成本。當某類資源不能再被開發利用或者開發利用的費用過高沒有實際的經濟意義的情況下,研發新的替代品所需花費稱為環境資源的機會成本,這種成本在GDP的統計核算中也是我們所要考慮的。
二、GDP的產值的環境資源成本合理估算的方法
1.商品的價值決定于供求關系,即價值的形成基于效用和稀缺性。本文認為環境資源是具有高度效用和稀缺性的資源,不僅經濟價值超過一般意義上的市場價值,而且具有巨大的正外溢性效應。另外由于環境資源具有待機遺傳功能,環境資源的維護和破壞有可能對子孫萬代產生影響,所以環境價值更大的作用在于滿足人和一切生物及整個生態環境的完整性的要求。因此,對于環境資源的價值估算必然也是一個多指標的復合體系。
(1)環境使用價值包括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在生產與消費過程中可以直接利用的具有經濟意義的價值是直接價值,可以在市場上直接獲得,或用市場估價的方法獲得。間接部分的使用價值是不能直接用于具有經濟意義的生產和消費的價值,可以通過設想抽取了這部分價值之后,再恢復到現有狀態所需的成本的方法來計算。
(2)環境資源的選擇價值是人們著眼長遠利益保護環境所支付的預防性成本。
(3)環境存在價值是一種生態價值,是人們為了保持自然資源的原貌而愿意放棄的經濟利益和支付的成本。
2.通過以上的分析,對于不同的環境資源應當采取不同的估價方法。
(1)就礦、水、林木而言,由于其市場交易頻繁,價格體系比較完備,通過市場估價的方法就可以計算。
(2)對于土地、草原,主要采取的是還原受益法。即按照替代資源的稀缺程度,依照還原律來折算資源的現值。
(3)海洋資源和野生動植物是保持生態平衡以及生物圈完備的重點資源。因此應當計算為了不損害海洋環境和動植物的生長環境,人們減少經濟活動的損失;采用新技術的必需的投入;以及開展防治污染活動的費用等。
3.雖然環境資源的價值確實是一種現實存在,但是這種方法缺乏客觀性和準確性,難以精確計算,所以采用這種估價方法必須結合其他方法使用。下面介紹幾種可以一起使用的方法。
(1)成本還原法。即采用計算恢復被污染和被破壞的環境所需要的費用的方法來估算水、土地、海洋、草原、森林、動植物等資源的價值。
(2)替代評價法。即估計具有相同效用的項目的市場價格來確定環境資源價值。這種方法適合用于環境被破壞并且難以直接計算損失的情況。
三、綠色GDP的最終計算
加入環境資源因素后的GDP計算,就是把經濟生產過程中投入的資源環境因素作為成本加到GDP的整個統計核算當中,這樣調整后的GDP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GDP。
1.虛增利潤計入GDP。因為現行的礦產、水,森林、能源的價格形成機制沒有體現國家作為資源的所有者應當享有的權益,所以現行價格實際上比真實價格偏低,就減少了各個生產企業應當計算的成本,虛增了各個企業的利潤,從而在宏觀層面上使得GDP計算失真。所以,應當將這部分虛增利潤在GDP核算中予以扣除,正確反映經濟發展對于資源的消耗情況。
2.因為環境資源本身的損失也代表著社會總財富的減少,所以減少的數值也應在年度GDP核算中予以扣除。
3.環境資源的保護性恢復需要大量時間和金錢,若把這種實際上的成本消耗記入國民財富的增長,就會導致國家統計指標的失真。所以將這部分成本記入GDP的年度核算是不適當的。
4.環境改善對于社會福利的增加是綠色收入,包括對社會成員生存空間質量的改善和對企業提高經營水平的刺激,這些都應該列為綠色GDP調整之中的增加項。
根據以上方式,經過加減各項成本和支出以及綠色收入之后,可以得出調整后的GDP數值,即綠色GDP。
四、結論
本文粗淺的研究了一個比較新的國民經濟宏觀核算體系問題,大致的框架都已經涉及到,最后強調一下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本文的用意并不是用綠色GDP完全取代現行的GDP核算體系。只是希望完善和調整GDP對于國民經濟評價的作用。筆者承認,將各種環境因素指標引入到GDP的核算體系當中確實存在比較多的困難,估算技術的不成熟更是加大了引入環境因素的難度;但這并不能說明在宏觀經濟評價指標中引入環境因素是不對的,反而對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者們在這一領域對于估算環境資源的價值做出更多開創性的研究。
2.環境資源的門類龐雜,筆者認為我國目前應當重點計算地、水、礦、林、草以及環境污染情況這幾大環境指標。政府應當編制出比較完善和準確的食物和價值報表,在GDP核算中設立單獨項目,以便得出經過修正后的GDP數值。
3.要對GDP進行準確調整,還必須具備完整而準確的統計資料。這些資料的獲得必須要有專門的統計機構和各個相關企業提供的完整的會計資料和報表,還要求經常進行各種專門調整,以便保證各個統計數據的準確和可觀。
4.國家要加強立法,出臺詳細的環境資源核算規則。這些規則不僅要規范宏觀經濟主體。如:國有資源的管理部門的行為,還要涉及各個微觀經濟主體。只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各類經濟主體都有完備的政策法規依據加以規范,才能真正做到GDP調整的客觀和準確,才符合綠色GDP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