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拾得物法律制度作為物權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逐漸引起了法學界的廣泛重視。現實生活中紛繁復雜的拾得物糾紛,使我們法學實務界在法律適用上感到無法可依。因此我主要從拾得物糾紛的法律適用和如何明確我國的拾得人的權利角度,分析了拾得遺失物的法律制度。
[關鍵詞] 拾得遺失物不當得利無因管理報酬請求權
“拾金不昧”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它反映出廣大勞動人民對拾得物的態度。但這只是一種道德約束,并不具有法律強制力。那么,我們拾到東西后該怎么辦?如果拾得者不交還失主又會有什么后果?拾得者可以向失主索要報酬嗎?……這一系列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相關法律規定得不明確,法律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法律適用上的無所適從。因此,當面臨紛繁復雜的遺失物糾紛時,法律顯得蒼白無力,無法保護失主的正當權益,維護拾得人的正當利益,及懲罰惡意拾得人。為了提高法律效率,增強法律威信,穩定社會關系,有必要研究拾得物的相關法律問題,補充和完善拾得物立法。
一、拾得遺失物的含義
遺失物是動產的所有人、占有人因主觀上的疏忽或自然原因致使失落它處的、失去控制的物品。法學廣義上的遺失物包括同性質的、同特征的漂流物和失散的飼養動物。
要成為遺失物,首先要求它屬于有主的動產,是屬于某人所有的有主物;其次,遺失物在遺失人遺失后,拾得人拾得前,須不為任何人占有;第三,遺失物是非基于占有人的意思而喪失占有,并非是基于占有人的意思的拋棄物。符合這些條件,才構成遺失物。
遺失物的拾得,是指發現他人的遺失物并予以占有的事實行為。其性質,是法律事實中的事實行為,而非法律行為。因此,其成立不存在主體是否適格的問題,拾得人不以行為能力的具備為要件。
二、拾得遺失物法律糾紛的適用
在現實生活中,拾得遺失物的情況是較為復雜多樣的,法學理論界和司法實踐中,對此類糾紛的認識也各不相同。
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第2款是對拾得物的專門規定,此規定處于民法通則物權篇中,是基于物權關系對拾得物的具體規定。根據物權的性質,財產所有人即使因財產丟失而喪失事實上的占有,但并不喪失權利。不論財產落入何人之手,所有人都享有追及權,向實際占有人主張權利。民法通則關于拾得物的規定,確立的是物上請求權,失主享有請求返還拾得物的權利,并有償還拾得人拾得物費用的義務;拾得人有義務歸還拾得物,有權請求補償拾得物管理費用。
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出,民法通則這一專門條款所包含的物權法律關系,并沒有對拾得人的主觀條件提出要求,即拾得人拾得遺失物,不論是出于何種動機與目的,都適用這一條款,將拾得物“歸還失主,因此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但是人的行為是受人的主觀意志支配的,拾得人拾得遺失物時,總會有一定的主觀動機與目的,其主觀動機也不外乎有兩種:一是為失主予以管理,一是想據為乙有。因此產生了無因管理關系、不當得利關系及侵權關系的競合。
1.與無因管理關系的競合
我國民法通則對無因管理做了明確規定:“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管理或服務的,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因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管理他人事物是無因管理的客觀要件,有為他人謀利的目的和動機是無因管理的主觀要件。
拾得人拾得遺失物,是沒有合法根據占有他人財物;共對拾得物進行管理,是沒有法定或約定義務管理他人事物。如果拾得人主觀上是為失主謀利,在不知所有人或所有人不明的情況下,先行對拾得物進行管理,在找到失主后再行歸還,那么,拾得人的行為就符合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屬無因管理行為,就發生了與無因管理的競合。
在物權關系與無因管理競合的情況下,我認為,為他人謀利而管理的拾得物應是包含在無因管理的對象中的。但既然民法通則對拾得物的專門條款單獨予以規定,就屬于特別條款。根據特別條款優于普通條款的法律原則,拾得物專門條款是對為他人謀利而管理的拾得物這一特殊的無因管理對象進行調整。因此當發生競合時,應優先適用拾得物專門條款。
2.與不當得利關系的競合
不當得利是指沒有法律或合同的根據取得利益而使他人受到損失的事實,由此造成他人的損失,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人。不當得利強調的是取得利益的客觀狀態,不須具備主觀動機條件。但取得利益總是有主觀意志支配的。如果為他人謀利,就構成無因管理;如果為自己謀利,就構成不當得利。
實踐中,如果拾得人取得不當利益的動機是想占為己有,而且拾得人取得拾得物又沒有任何法律依據,則由此而造成失主損失,就符合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因此發生與不當得利的競合。
現實生活中如何確定拾得人想將拾得物占為己有呢?我認為,主要是看拾得人在拾得遺失物后,是否積極尋找失主;是否做了公示招領;在失主索要時,是否拒不返還;是否公然宣稱拾得物屬自己所有等具體行為和態度。
當發生與不當得利的競合時,如果按不當得利處理,則只須遺失人證明拾得人受有利益而沒有法律根據,比較容易舉證,更有利于保護遺失人的利益。另外,行使不當得利請求權,當拾得物毀損、滅失時,不論拾得人是故意還是過失,都必須承擔恢復原狀或賠償損失的責任;如果適用拾得物專門條款,則拾得物毀損、滅失時,拾得人沒有故意的,不承擔民事責任。因此,當拾得人想將拾得物占為己有時,適用不當得利的規定,更有利于警戒惡意拾得人,保護遺失人的合法權益。
3.與侵權法律關系的競合
物權是絕對權、對世權,任何人都不得侵犯。在物權關系下,拾得人明知拾得物系他人財產而據為己有,其主觀上就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產的故意,客觀上又有拒不返還的行為,就構成了對他人財產的侵犯。因此,最高院貫徹意見第94條規定:“拾得人將拾得物據為己有,拒不返還而引起訴訟的,按照侵權之訴處理。”
筆者認為,最高院的規定似有不合理之處。如果按侵權處理,就意味著對拾得人的懲罰。而遺失物品,失主本人是有過錯的。雖然拾得人拒不返還也存在過錯,但畢竟是對遺失物進行了管理。如果拾得人不進行管理,失主可能遭受更大的損失,而且拒不返還遺失物與故意侵害他人財物的性質是不同的。
另外,如果按侵權處理的話,失主若能證明拾得人存在過錯,構成侵權,那么將由拾得人賠償失主的全部損失。而實際情況是,遺失物對于失主來說可能意味著極大的價值,但對于拾得人卻未必有相應的價值。如果由拾得人賠償全部的損失,則顯然是不公平的。因此,筆者認為,當拾得人拒不返還時,應按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處理,不適宜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規定。
當然,不是一切情況下,對拾得人適用侵權法律關系都是不公平的。當拾得人拒不返還拾得物,又加以處置,進行轉讓或出質等的,仍應適用侵權法律關系的規定。
三、我國拾得遺失物立法的現狀與不足
我國現行立法關于遺失物的拾得問題,主要規定在《民法通則》第79條第2款及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94條中。
我國現行的拾得物制度簡潔、概括,卻缺乏操作性。主要存在的不足是:拾得人與遺失人之間的權利義務不對等。法律僅規定拾得人的費用償還請求權,而未賦予拾得人報酬請求權,但同時又規定了拾得人的保管和返還義務,違反義務就要承擔民事責任。這些規定過分強調了對遺失人所有權的保護,而忽視了對拾得人的利益兼顧。其必然使道德水準不高的市民,在缺乏利益驅動的情況下,視法律為空洞的道德宣教,而形同虛設。另外,否認遺失物拾得作為動產所有權的取得方式,使物的利用價值降低。法律規定的這些漏洞,都導致了糾紛的增加和法律適用上的困難。
我國現行立法不承認拾得人可取得遺失物的所有權。這種立法設計,從立法動機上說,是為了倡導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的良好道德傳統。但從客觀效果上說,卻不能形成有效的和切實的利益驅動機制;從資源有效利用角度看,現代民法應更注重物的利用,實現物的經濟價值,而不應再以確定歸屬作為確定所有權制度的本位。因此,拾得遺失物的制度在兼顧道德因素的同時,應強調利益驅動機制,使立法具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
四、完善我國拾得遺失物立法
我國民法通則中有關拾得物的立法,只強調了對失主權利的保護,而忽視了對拾得人的利益的考慮。不僅使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不對等,更暴露出該立法的有失公正和科學。
眾所周知,我國法律具有權利和義務一致性的特征:任何公民不得享有無義務的權利,也不得承擔無權利的義務。在民事權利義務方面,這種一致性表現更為突出。為了實現在拾得物法律關系中權利義務的一致,維護我國法律的公正和威信,更應該完善我國拾得物立法。下面我僅從拾得人的義務和權利角度予以分析:
1.拾得人的義務
義務的履行是獲得權利的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梁慧星在物權法研討會上提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草稿建議稿》中指出:拾得遺失物,應立即通知所有人、遺失人或其他有受領權的人,并將拾到的財物返還;如果遺失物的所有人、遺失人或其他有權受領的人不明,拾得人應自拾得遺失物之日起十日內將拾得遺失物的情況報告保存機關,如公安機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由此可見,拾得人在拾得遺失物后主要履行以下義務:
(1)通知或揭示義務。拾得人拾得遺失物后應通知所有人,但不限于所有人,其他有權受領人如承租人、質權人、保管人或其他遺失人均可包括在內。在不知所有人或所有人不明時,應為招領的揭示,至于揭示的時間、地點、方法,拾得人應以誠實信用原則而為之。
(2)報告和交存義務。這種義務主要在兩種情形下發生:一是在不知所有人或所有人不明時,而拾得人又不愿意為揭示義務,二是拾得人經揭示,所有人于相當時間內仍未認領。拾得人為獲得相應的權利或減輕責任,可以報告有關機關,并交存遺失物。拾得人履行該義務后,拾得人的義務就移轉給有關機關,而拾得人則仍有權依法取得遺失物的所有權。
(3)保管義務。拾得人在拾得遺失物后,返還失主或交存有關機關,應以善良管理人的注意,負有保管義務。當然,此項義務,一般僅限于保存行為,不包括變價行為,如果因緊急情形需要變價,則應報告和交存有關機關,由其處置。
(4)返還義務。拾得人對于遺失物,在法定期間內,于所有人認領時,負有返還義務。這項義務既是拾得人作為善良管理人的法定義務,也是所有人返還請求權的效力的必然要求。但在返還遺失物的同時,拾得人還應負有審查受領人是否有權認領的義務。
綜上所述,立法應將拾得人的各項義務從原來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規范,使之成為法定義務.用法律強制力來約束拾得人的行為,保證拾金不昧這一優良傳統美德流傳下去。
2.拾得人的權利
按照權利義務一致性的原則,既然規定了拾得人應履行的法定義務,那么就應該賦予相應的權利。
(1)費用償還請求權。我國民法通則中已經規定了此項權利,即“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其中的費用,應包括拾得人或有關機關請求償還揭示或保管的費用:公開招領的費用、保管費等以保存遺失物的必要支出為限。
(2)報酬請求權。我國對拾金不昧行為的評價,仍然只停留在口頭感謝和有關部門及傳媒表揚階段,得不到法律用物質方式的肯定評價。雖然規定了費用償還請求權,但這一權利是同拾得人的實際勞動、費用支出相對應的,而并非是對拾金不昧行為的評價和酬勞。因此,單靠費用請求權無法體現對拾金不昧行為的鼓勵。所以我認為構建拾得遺失物歸還可獲酬的制度是相當必要的,即應規定拾得人應享有報酬請求權。
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實質是其履行了招領、報告、保管、交存等義務的酬勞。從最終意義上講,是通過這種利益驅動機制,達到現實的保護所有人的利益的目的。如果拾得人不履行上述義務,就不應該享有報酬請求權。
至于報酬的多少,各國規定不同:英國規定獲酬是遺失物的10%;德國規定為遺失物價值的3%~5%不等;俄羅斯規定為遺失物價值的20%以下;臺灣民法則規定為遺失物價值的十分之三。梁慧星在草案建議稿中規定:“接受遺失物返還的人,應向拾得人支付相當于遺失物價值3%~20%的酬金”。但價值愈大對遺失物,其酬金的比例應愈小。遺失物價值難以衡量的,如書信、照片、證書等,可以參照其資力、身份、地位、感情程度等各方面,酌定價值,確定酬金。
(3)取得所有權。如果遺失人遺失物品后刊發了懸賞廣告,應當視為向不特定人發出的要約,這就形成了請求權的競合,拾得人可擇一行使。但我認為,履行懸賞廣告的承諾似乎更為合理。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存在這樣一種情況,拾得人在履行了法定義務后,經過相當一段時間,仍無人認領,那么拾得人可否取得遺失物的所有權呢?關于這一問題,世界上主要有兩種立法體例,即羅馬法的不能取得所有權主義與日耳曼的取得所有權主義。羅馬法規定,遺失人丟失其物后,只要沒有經過消滅時效,不論何時都可以向拾得人提起占有物取回之訴。而法圖與德國均采用日耳曼的取得所有權主義:在法國民法中規定,凡海上的遺失物以三分之一屬于拾得人,陸上的遺失物以屬于拾得人為原則;《德國民法典》對拾得人規定,拾得物的價值不超過十馬克者,不需呈報官署。
綜觀各國的立法體例,我認為應該采取所有權主義,從速確定權利的歸屬而全其利用,以極大發揮物的經濟價值,穩定社會關系。因此,如果拾得人拾得遺失物后,履行了法定義務,在經過法定期間后,所有人不明時,可以由拾得人依法取得遺失物所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