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強,中國加入WTO的新形勢下,國家間的商業活動也日益頻繁,由于各國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文化差異,從而使得跨文化交際現象更加重要。本文試從商場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跨文化交際中的某些因素。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跨文化交際
一、現代商場中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現代商場已日益全球化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強,人們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解也不盡相同。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全球化是超越構成現代世界體系的民族國家在貿易、資金流動、技術涌現、信息網絡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復雜多樣的相互聯系和結合。如商品貨物、資本、人員、文化等,都早已在國家間流動。其中,跨國商業貿易活動現象尤其突出,并且日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形式,即現代的商場已日益全球化。
2.跨文化交際對現代商業活動的影響
跨文化交際,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包括語言交際方式、語用問題、非語言行為、交往習俗、社會心理、價值觀念等許多方面。
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是指與不同文化背景,有文化差異的人們之間進行交往,遵循語言對語境的適應性原則,實現交際目的能力。
現代商場的全球化,使得人們在從事國際商業活動的同時,也在進行著跨文化交際活動。跨文化交際活動已經廣泛深入到現代商業活動中,成為各種跨國性商業活動的紐帶和橋梁,沒有跨文化的交際,我們很難想象經濟全球化是怎樣進行的。跨文化交際現象已經成為現代商場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被各國廣泛使用的英語已成為一門國際性的語言。而在國際商業活動中,英語已經成為人們進行交流的重要的語言工具。日益全球化的現代商場,對我們的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應當加強培養高素質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
1.注重中西文化對比,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尊重對方的文化習俗
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不同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條件不同,所處地理環境不同,政治制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方式不同,形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應當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中西方人思想的差異:西方人重個性,中國人重重集體;西方人快節奏,中國人慢節奏,西方人講競爭,中國人講合作;西方人重隱私,中國人輕隱私;西方人講功利,中國人講情義;西方人多數信仰宗教,而中國人信仰馬克思主義。例如:美國人有著與生懼來的自信和優越感,他們總是十分有信心地步入談判會場,不斷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權益要求,往往不太顧及對手而顯得氣勢咄咄逼人。他們相信,沒有理由非要我在談判方式上做重大修改以適應對方。讓他們適應我們。他們特別重視效率,喜歡速戰速決,所以往往顯得操之過急。當雙方發生糾紛時,美國談判手希望談判對手態度認真、誠懇,即使雙方爭論得面紅耳赤,他們也不會介意,而如果對方吞吞吐吐,他們則容易顯出急躁、不耐煩。
因此,我們在與外國人進行商務交際時,如果能了解到這些差異,尊重對方的習慣,可以促使我們的商務活動順利進行。
中西方人語言習俗的差異:詞匯是語言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是語言的基石,漢英語言中都有許多文化內涵豐富的詞匯,在各自獨特的文化背景下,表達同一概念的漢英詞匯會產生不同的聯想意義。表示顏色的詞匯就是典型的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漢英語言中表示顏色的詞匯會引起不同的聯想,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紅色在漢語中象征喜慶與成功,如“開門紅”、“滿堂紅”;紅色在漢語還可指革命和共產主義,如“一顆紅心”等,英語中也用 red 指共產主義者,但有貶義。紅色在英語中可以表達生氣、憤怒的感情,如“see red”指發怒、冒火;“wave a red flag”指惹別人生氣的事。再比如說亞洲“四小龍”有人曾翻譯成“Four Little Dragons”,卻不知道在英語中“Dragon”一詞所指的是一個形象兇惡的、口中噴著火的怪物,同漢語中的龍的形象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某些親屬稱呼可以用于非親屬成員,如對不熟悉的人或受尊敬的人表示親切或敬重,稱其為“叔叔”、“阿姨”、“老伯”、“奶奶”等。而英語中沒有這樣的稱呼習慣。在英語國家,人們常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不僅年齡相近的人彼此這樣稱呼,上下輩親屬之間,年齡懸殊或社會地位不同的人也可直呼其名,沒有不尊重的意思。甚至孩子也可以稱呼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這在漢語文化中是絕對不允許的。
可見我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還要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習俗,從而避免語用失誤現象。
2.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恰當地運用禮貌原則
關于跨文化交際中的禮貌原則,英國語言學家利奇在格萊斯“合作原則”的基礎上,從修辭學、語體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著名的“禮貌原則”,其中包括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虛準則、一致準則和同情準則,其核心內容為:盡量使別人獲利,以取得對方的好感,從而使交際順利進行,并使自己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中西方兩種文化有著不同的禮貌評判標準和實現方略。例如 :漢文化重視謙遜準則,而西方文化則突出得體準則。因此,西方人對恭維往往表現出高興與感謝,當聽到別人贊揚自己時,美國人常回答“Thank you”,但是,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的榮譽,主張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認為“樹大招風”。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不滿。“Your handwriting is good!”,“No,my handwriting is poor”,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同時也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西方是行不通的。再比如:中國人和外國人在表示贊同方面有所不同。西方人在表示不同意見之前應先說對不起或先部分肯定對方的觀點,西方人通常這樣做。如:A:This coat is very beautiful?B:Yes,but the color is too bright。雖然B不同意A的觀點,但他先做肯定,然后提出異議。中國人很少注意這個問題,常常很直接地反對對方的觀點。
禮貌現象普遍存在于各種語言國度中,禮貌制約著人們的言行,協調著人們的交際活動,是人們進行交際時要達到暢通所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切文化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文化的多樣性導致禮貌準則的多樣性, 清楚地了解禮貌原則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可以幫助我們順利地與不同文化的人進行交流, 避免在交際過程中因語用失誤而出現各種不好收拾的場面, 從而營造友好、和諧的交際氣氛。
3.采取教學或培訓等手段,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推動我國的商業全球化進程。
美國外語教學協會提出的外語能力就包括交際能力,并闡明交際能力包括五個方面:聽、說、讀、寫四種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社會文化能力)。從上面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種重要的外語能力,應該在英語教學中重點培養。
針對我國目前的現狀,我們可以鼓勵外語培訓機構,舉辦英語技能培訓班,讓那些從事國際商務活動且需要接受培訓的人員能夠獲得提高自己技能的機會。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我們要為跨國商務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力軍。這還需要學校在英語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外語交際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際的直接載體,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是無法回避的。英語教學就是要跨越培養學習者純語言能力的目標,幫助他們超越文化阻隔,從不同視角看待和理解漢文化和英美文化。并且,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掌握一定的語言技能,即使學生掌握聽說讀寫技能的同時,導入異國文化,弘揚本國文化。我們應當幫助學生了解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讀一些有關文化方面的書刊,如《英美文化博覽》等書。要引導學生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認識到了解文化與學習語言同樣重要。但要正確的引導學生,教會學生辯證地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總之,在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的浪潮中,國際商務活動頻繁的情況下,我們應當注重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從而,使我國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