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由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發展縣域經濟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加快開封市縣域經濟發展、必須進一步大力弘揚求真務實,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更新思想觀念
[關鍵詞] 縣域經濟制約因素發展思路
縣域經濟是以縣一級獨立財政為標志,以行政縣為區域范圍,以縣城為中心、集鎮為紐帶、農村經濟為基礎、以不同層次間經濟元素聯系為基本結構,社會經濟功能比較完整的綜合性經濟系統。縣域經濟作為我國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兩大結合部,工業經濟與農村經濟的交匯點,是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一個重要的關鍵性層次。
一、為什么要強調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1.是由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我國共有2862個縣級行政區,其土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0%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工農業總產值占全國60%以上,河南省總人口9172萬人,人口數目居全國第一位,80%以上的人口在縣域,縣域國土面積占全省的90%多;去年我省縣域生產總值4648.51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66.2%;開封市國土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市屬5區359平方公里,市屬5縣6085平方公里,5縣國土面積占全市94.4%,全市總人口574.7萬人,市區78.8萬人,5縣人口396.66萬人,占全市人口84%以上,全市國內生產總值269.9億元,5縣198.7億元占全市73%。目前開封市所轄開封縣、蘭考縣、尉氏縣、通許縣、杞縣五縣,其中有一些縣在全省屬于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農業仍占相當大的比重,工業化進程相對比較緩慢的地區。比如:通許縣轄6鄉6鎮,總人口5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2萬,占總人口89.65%,耕地面積75萬畝人均1.5畝,是一個典型農業縣,2003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31.79億元,其中完成農業總產值22.3億元,占全縣生產總值的70.15%。在全省綜合排序中居86位,較2001年上升6個位次。一、二、三產業比重為40.8∶31∶28.2,農民人均純收入2008元。2005年,通許經濟綜合實力在全省排序70位,較2003年累計上升16個位次,成為河南省10個縣域經濟發展快、效益好的縣(市)之一,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榮獲獎勵資金1000萬元,并享受與擴權縣相同的管理權限。
2005年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評價中,河南占2個名額鞏義市和偃師市,而河南省周邊的山東省占23個,江蘇省占22個,浙江省占27個,2005年河南省108縣(市)經濟實力排座次前10名:鞏義市、新密市、滎陽市、新鄭市、偃師市、義馬市、登封市、欒川市、新安縣、泌陽市;其中第一位的鞏義市,第二位的新密市,第四位的新鄭市,第七位的登封市,還有中牟縣排25位,原都是屬于開封地區。開封市所屬尉氏縣排47位,通許縣排70位,杞縣排72位,蘭考縣排80位,開封縣排95位。鞏義、偃師、新鄭的生產總值均超過100億元,而開封市五縣的生產總值:尉氏縣45.6億元,杞縣45.2億元,開封縣38.8億元,蘭考縣35.6億元,通許縣33.5億元,以上數字反映改革開放以來,開封市縣域經濟雖有很大發展,但是與全國和我省其它地市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
2.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是今后20年,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實現這一目標使得發展縣域經濟顯得越發重要和緊迫。能否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關鍵看縣域,難點也在縣域。這是因為農民在縣域內占據絕大多數;農村在縣域內占據絕大部分地域;農業和農村經濟在縣域經濟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實際上,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就是繁榮農村經濟;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就是解決“三農”問題。河南的發展戰略布局兩個重點方面,一個是中原城市群帶動,一個是縣域經濟發展。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實現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撐力量,要把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發展壯大縣域經濟解決“三農”問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可以這樣說,這個問題解決之日,就是中國現代化實現之時。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對推動開封市經濟,加快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開封市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1.縣域經濟基礎薄弱,發展速度較慢,抗災能力不強,突出問題是內澇,還有風沙。受天氣、田地分散等條件的影響,在很大區域內和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也有農業基礎條件較好的比如說通許縣現在已基本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渠相連、井渠配套的農業生產格局。2003年底有效灌溉面積72.2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5%,旱澇保收田面積67.5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89%。農田水利建設連續5年獲省“紅旗渠精神杯”。
2.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明顯偏低。除縣城外,很多小城鎮基礎設施落后,功能不全,缺乏聚集產業,缺乏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農民收入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高,這一低一高的反差,使農民處在困境之中。
4.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產業經營規模偏小。
5.資金短缺。對農業的投入嚴重不足,我市大部分縣域財稅收入比較低(大多屬于吃飯財政)經濟社會發展的投入嚴重不足,影響了縣域經濟發展和基礎的穩固。
6.企業效益低下,鄉鎮企業和農村工業,經濟效益下降,發展速度減緩,面臨著二次創業的任務。
7.產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產業結構層次低,從實踐中看,農業在縣域經濟總量中仍占據優勢。第一產業過重,第二產業脆弱,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技術含量高的產業較少。二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間關聯度小。農副產品多半是以出賣原始產品或初級產品為主,其精深加工還處在起步階段,第三產業沒有建立健全有效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三是產業結構趨同。計劃經濟形成的縣域產業結構趨同的現象還未得到根本的改觀,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8.科技教育落后,人口素質低。受傳統觀念和財力等因素的影響,開封市縣域人口受教育程度較低,影響了先進的技術、生產方式和方法在縣域的推廣應用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
三、加快開封市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
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的多少是一個重要條件,比資源更重要的是資金,比資金更重要的是人才,比人才更重要的是觀念。我覺得現在最嚴重的問題是,缺少心氣,內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沒有真正調動起來,說心氣差,不是人心思變,而是人心渙散,缺少工作激情,沒有干的心氣。當前,我國農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農業增長方式、經營方式、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大力弘揚求真務實,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更新思想觀念。樹立新形勢下發展縣域經濟的新觀念。
1.農業由傳統的粗放經營方式向現代集約經營方式轉變。實行集約經營是在一定面積土地上投入盡可能多的生產資料、資金和勞動,采用先進的技術,實行精耕細作,盡可能多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達到高產、優質、高效與無污染。實現農業的資源集約、技術密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問題。
2.農業由傳統的分散經營向現代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轉變。農業的生產、農產品的加工、儲運和銷售連成一體。
3.農業由傳統的種植業二元結構向多元結構轉變。由過去的種植業、養殖業向農產品加工、醫藥、生物化工、能源、環保、觀光休閑等領域拓展,把農家小院、瓜菜園、果樹林、原汁原味、稍加包裝、為那些在城里遭受車馬喧囂、緊張疲勞的人們提供一個旅游渡假的世外桃園。
4.農業由傳統的依靠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為主的增長方式向依靠知識資本為主的現代增長方式轉變。發展知識農業,讓科學技術成為農業決定性生產要素,比如現在同等條件下采用優良品種能增加10%~20%的產量。超級水稻可增產40%以上,優質專用玉米,其含油量為8%,多的可高達21%,提取的植物油既可食用,又可用做工業原料,飼用玉米每畝產量可達幾千斤,適用于發展養畜業。
5.農業由傳統的糧食觀念,向現代食物觀念轉變。把糧食變成方便食品,發達國家食品都是半成品化,回家一熱都能吃。要把農業田間地頭的五谷雜糧聯接到城市人家里的餐桌上,成為美味佳肴,方便快捷的食品,打造城市農產品供應的農民發家致富的金鏈子。
6.農業由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向現代食品制造業轉變。日本豐田公司用白薯淀粉全生物塑料制成汽車配件,還發表了以“白薯拯救地球”為題的文章,日本富士通公司用白薯淀粉全生物塑料替代電腦中的所有塑料部件。還有以淀粉為原料發酵而成的乙醇,已成為廣受關注的一種生物質能源。
7.農業由傳統的僅僅依靠耕地向整個國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十分重視生態環境建設轉變。發展生態農業,農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改變過去人們在向自然不斷攝取衣食之源時,完全忽略了對大自然的保護,從而把農業變成了一種不折不扣的掠奪性產業。比如說過去曾經有的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等,結果使農業的生產條件與整個人類的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日趨惡化。北方的旱災、黃河斷流、沙塵暴、南方的洪澇災害、泥石流、酸雨等以及生物群落大面積的死亡與物種的大量滅絕等等,說明問題已經發展到非常嚴重的地步。我們不能再按老模式走下去了。必須十分注意提高地力、保護植被、防止污染、平衡生態,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比如說現在退耕還林、退耕還湖,改善生態環境,我市2004年退耕還耕7萬畝,根據省政府的決定每畝將得到補貼210元現金。還要固沙、治水、改良土地,使用高效無毒、零污染的生物農藥,除草劑。營造各種綠色植被等,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的生態功能。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提高。
8.農業由為保障供給長期追求數量最大化,向與WTO規則和國際慣例相適應的,圍繞國內外兩個市場,追求效益最大化轉變。
9.農業由工農分離、城鄉脫節的二元經濟結構向工農協調、城鄉結合的一體化經濟結構轉變。
10.農民增收來源由主要依靠農產品增產和提價向主要依靠多種經營和非農轉變。農產品的增產靠這一畝三分地是有極限的,不是人們為所欲為的可以任意提高的,糧食的提價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