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關于人類長期發展的戰略模式,這種模式結束了長期把發展經濟同保護環境相對立的錯誤觀點。我國在21世紀如何利用科技手段來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 科技發展可持續發展
美國著名學者維納則曾把“新的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比作一把雙刃劍,指出這把劍既可以用來造福于人類,也可以用來毀滅人類。⑴而我們應當清醒得看到,科學技術的不合理利用以致對環境造成危害的責任不能簡單歸咎于科學技術本身。在當代,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成為了生產力發展中的主導性因素。勿庸置疑,在未來時期,人類仍然要依賴科學技術,才能開創更加合理的發展模式,實現世代的可持續發展。
一、利用科學技術實現對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由于傳統的發展觀有著其自身的嚴重缺陷,致使人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忽視了環境的承載能力。自18世紀以來,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和短缺、土壤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諸多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盡管我國近年來在環保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但全球大環境出現的問題已較為嚴重,因而環境問題也很難在較短時間內得到很好解決。另一方面,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相對匱乏,這給我國的發展帶來很多不利。為此,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合理利用及擴大物質資源和就顯得猶為重要。
1.我們需要從開發和拓展資源方面著手。我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不能僅靠傳統的礦產資源,而必須盡快開拓非傳統礦產資源研究,包括基礎理論、高技術和方法研究,以至開創新用途和采、選、冶一體化的新工藝。此外,在水土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方面,科學技術也逐漸顯示出強大的功能。近年來與之相關的侵蝕力學、水土保持生態學、水土保持系統工程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則為將來防治土壤侵蝕和水土保持提供了科技支撐。最后,在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方面,可以利用現代生物技術、自動化技術、系統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建立人工生態系統。有了這些人工生態系統作為基礎,大農業的持續發展一定能成為可能。
2.利用科技手段可以開拓清潔、高效、持久的能源。相對于GDP的快速增長,傳統方式的能源開發已很難滿足實際的消耗,必須依靠新技術來獲取新能源。在能源獲取方面主要是依靠利用光電能源技術和地熱能源、太陽熱電和核裂變技術。這些新技術目前還沒有完全投放市場,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另外在能源儲存技術方面,電池技術、超導體技術和其它主要儲能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則為儲能和節能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新技術不但可以為傳統能源提供補充并最終取代傳統能源,而且清潔衛生、持久高效,有著傳統能源無可比擬的優勢。
二、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科技手段實現問題
1.用科學技術來幫助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不能有技術悲觀主義傾向。在近代,西方許多人文主義者如斯賓格勒、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等都把矛頭直指科學技術本身,認為比起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福音,其破壞性更為明顯。實際上,這種思潮是對科學技術的一種屈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現今實際上是取決于人類的價值選擇,科學技術這把雙刃劍仍然牢牢掌握在人類自己手里。當然,在這里我們不能簡單認為海德格爾等就是悲觀主義,至少他們在某種程度上給予了我們警示,告訴我們要愛惜生活在其中的環境。另外,我們在運用科學技術手段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也會遇到很多的困難,諸如如何發展綠色科技,如何解決尋找新能源、提高廢物回收效率等問題等都很難在短時間內得以解決,我們仍處在過渡時期。在這期間,許多技術尚未成熟,因而一方面要保持經濟快速增長,一方面又要保護環境,這兩項工作一起完成就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
2.運用科學技術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應當是一項“政府宏觀調控、企業自制、社會公眾參與”三位一體的系統工程。發展科學技術以有利于可持續發展首先需要解決社會經濟以及社會支持的問題,所以要求許多領域的專家如經濟學家、法學家、教育學家甚至歷史學家和哲學家等共同決策,此外還有要公眾的廣泛參與。可以說公眾既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體,更是可持續發展的受惠者。
3.要大力發展教育,培養后備力量。一方面,我們要培養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科技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我國目前人口素質總體水平還不高,我們必須在培養高技術人才的同時加強各種形式的文化教育和職業培訓,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使得科學知識的學習和傳播有更好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要通過宣傳和培訓促進公眾理解可持續發展,對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方式主要是文化宣傳和科學普及,可以通過展覽會、系列報告會、科普系列講座、社會調查等方式提高公眾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促進公眾的理解和參與。盡管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但我們深信,只要全社會廣泛參與,加上政府的正確領導,并合理運用科技手段,可持續發展戰略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落實。中國是一個占世界20%人口的大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勝利實現,將不僅是中國自身的勝利,更是對全人類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