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汽車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分析汽車產業的市場結構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在SCP視角下從產業集中度、進入和退出壁壘、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等方面分析了我國汽車產業的市場結構,試圖為加快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提出一些積極的思路。
[關鍵詞] 市場結構自主創新汽車產業SCP
一、引言
市場結構是SCP分析框架最基本的概念和研究主題,它一般是指產業內企業間市場關系的表現形式及其特征,主要包括買方之間、賣方之間、買賣雙方之間,市場內已有的買賣方與正在進入或可能進入市場的買賣方之間在數量、規模、份額、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關系與特征,以及由此決定的競爭的形式(簡新華,2001)。本文通過對汽車產業市場結構的分析,以期為我國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提供分析依據。
二、我國汽車產業的市場結構分析
本文從產業集中度、進入和退出壁壘、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化等角度來衡量汽車產業的市場結構狀況。
1.產業集中度
產業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產業或市場中賣方或買方的集中程度。產業集中度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汽車產業的運行效率,積極的影響企業的市場行為,從而增加企業的市場績效。我國汽車產業集中度總體上呈上升趨勢,據歷年中國汽車工業年鑒,從1993年到2001年我國汽車生產企業的生產集中度(CR3)分別為37.3%、34.3%、40.3%、40.9%、41.7%、41.8%、43.9%、44.8%、48.1%;可以看出從1993年到2001年集中度不斷加強,上升達10.8%。但與世界汽車強國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例如在1997年中國的汽車產業的CR3為41.7%,而同期美國為98.9%,韓國是97.1%,日本為63.1%。相比之下我國的集中度處于低水平。
2.進入和退出壁壘
(1)進入壁壘。進入壁壘指新企業進入特定市場的障礙,是決定市場上企業數量和規模的主導力量。進入壁壘分為經濟性壁壘和政策性壁壘,經濟性壁壘主要包括規模經濟、產品差別、轉換成本和絕對成本優勢等。政策性壁壘指政府通過制定政策限制外來企業進入某產業。我國汽車產業的高度進入壁壘主要是由政策性壁壘造成的。在我國汽車工業發展初期, 政府為了保護弱勢產業實行保護主義政策,通過高關稅及一系列非關稅壁壘措施構建高度的進入壁壘。例如2001年以前我國轎車關稅一直控制在80%~100%。加入WTO以后,保守的政策已經不適合中國汽車業的發展,所以政府采取逐步放開的政策,逐漸降低進入壁壘。到2006年, 汽車整車的進口關稅稅率從80%~100%降至25% ,汽車零部件的進口關稅稅率降至l0%。
(2)退出壁壘。退出壁壘指老企業退出特定市場的障礙,退出壁壘也是決定市場結構和市場績效的重要因素。我國汽車產業具有較高的退出壁壘,一方面設備地專用性導致了企業較高的轉換成本,即大量的沉沒成本投入和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尋找接手企業的巨大搜尋成本。另一方面,政府的保護主義政策使落后企業得以維持生存,繼續低效率運作。
3.規模經濟
汽車工業技術特點決定了規模經濟在汽車產業中的重要地位。規模經濟是汽車生產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加快技術進步,增加市場績效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國汽車生產企業總體上規模較小且分散。據2004年中國汽車工業年鑒統計2003年產量在10萬輛以上的企業只有7家,1000輛以下的有60家,大部分企業年產量在1000輛以下,遠不能實現規模經濟。按國際經驗,轎車生產企業的盈虧平衡點產量為20萬輛,達到30萬輛才能具有國際競爭優勢。而在我國只有上海大眾、一汽-大眾公司的產銷量在30萬輛以上,其他廠家規模都處在低水平、甚至虧損狀態下生產,更談不上規模經濟。
4.產品差異化
產品差異化指不同企業生產同類產品由于質量、款式、性能、銷售服務和消費者偏好存在的差異。一般情況下產品差異化程度越大,專業化程度就越高,進入障礙也就越高,這對汽車產業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我國汽車產品的差異化程度較低,首先與政府的保護政策有關。發展初期采取的封閉保守政策,阻礙了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其次,國家和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過低限制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致使產品的技術含量低,質量差,自主品牌較少,造成國際競爭力弱的局面。
三、結論和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我國汽車產業在核心競爭能力上仍較弱,筆者試圖為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汽車產業的集群化發展
企業集群化發展一方面可以提高企業的專業化水平,加強企業之間分工協作;另一方面,中小規模企業的集聚可以降低成本,如購買成本、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達到單個企業無法形成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2.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自己核心品牌和技術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應實現在科技上的創新,打造出自己的核心品牌和技術。可采取加大研發投入、引進高技術人才、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措施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3.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提高公共政策的質量
政府應提高行業的進入壁壘和確定合理的退出機制,使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競爭力弱的企業退出市場;遏止過度競爭,為汽車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汽車生產企業的兼并重組,實現汽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