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促進了文化的世界一體化。本文從語言與文化、文化與翻譯的關系入手,分析探索了在跨文化交際的翻譯過程中應該采取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 文化失衡文化多樣性翻譯歸化異化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際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世界經(jīng)濟的一體化趨勢不可避免,也促進了文化的世界一體化。文化的世界一體化使得文化的異質(zhì)色彩逐漸淡化,這與翻譯的目的是相背的。翻譯的目的是為了讓本國讀者通過本國文字了解他國文化,充分反映出他國文化的色彩。魯迅先生曾指出:“寧信而不順”,這就是說翻譯必須帶有異國情調(diào)。因而譯文要在體現(xiàn)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在多數(shù)情況下符合語法規(guī)范,這樣才能為譯文讀者理解,從而達到譯者的翻譯目的。
一、跨文化交際中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必要性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是社會文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任何語言的生存發(fā)展都離不開其賴以生長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社會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翱缥幕浑H”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fā)生的相互作用。
當今世界每兩個星期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語言的消失,從某種意義上講,宣告了這個民族文明的終結。任何一個維護民族文化的國家都不會任憑自己的語言被其他語言所取代。面對外來語言的入侵,使用該語言的人們必然會采取一系列措施,維護本民族語言的地位。對于世界來說,經(jīng)濟可以全球化,貨幣也可以一體化,而文化則要鼓勵多元化。一種文化的消失,將會帶來一系列極其消極的后果。
一門語言反映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如果我們聽憑語言的單一化,那將導致一種新型的特權群體,即“話語”的特權群體的出現(xiàn),因而維護語言的多元化是維護文化多樣性的一個基本條件。
二、文化失衡對翻譯作品選材的影響
在任何形式的文化交流中,各文化之間由于經(jīng)濟地位方面的不平等,必然使得處于經(jīng)濟稍強地位的文化(我們在此稱之為強勢文化)在這一交流過程中逐漸取得優(yōu)勢,而處于經(jīng)濟稍弱地位的文化(我們在此稱之為弱勢文化)則往往有失去自身特色、被強勢文化所同化的危險。例如,“culture”一詞,根據(jù)牛津簡明英語詞典的意思,是“a cultivated piece of land”,而在漢語中,“文”、“化”兩個字和英語中的這個意思是不一樣的,它強調(diào)的是通過學習文學來教化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而現(xiàn)實生活中,漢語中的“文化”的大部分意思,已經(jīng)被英語中的“culture”所占據(jù)。英語中本來指的是一片土地,后來,延伸成在這片土地上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加以延伸,就慢慢演變成今天的、名目繁多的所謂“文化”。而我們漢語中本來的“文、文字、文學和教化”的意思反而被抹去了,處于弱勢文化地位的漢語“文化”一詞的詞意被處于強勢文化地位的英語“culture”一詞的詞意同化了,從某種意義上講,今天在我們周圍四處泛濫的文化一詞內(nèi)涵和外延,已經(jīng)被英語所占據(jù),這是我們漢語的悲哀。
在翻譯這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中,各文化之間的流動量從來就不是平衡的,有時還相當懸殊。這一點在翻譯作品選材上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處于強勢文化中的人們往往存在文化上的“沙文主義”思想,他們對自己的文化往往比較自信,因而看不起處于弱勢的文化;處于強勢文化地位的人們一般都不大注意翻譯處于弱勢文化的作品,盡管其中也不無值得借鑒或?qū)W習之處。以英美文化為例,由于其經(jīng)濟地位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英美社會在翻譯外來文本時,往往刻意抹殺存在于外來文本里的語言和文化差異,設法同化外來文本,將其作品翻譯得符合英美文化的價值觀,使得譯文本土化,明白易懂。但是這樣的“歸化法”往往來自維護文化穩(wěn)定性的需要,而并不能促進本民族自身文化的發(fā)展;英美文化作品在別的文化中被廣為翻譯、傳播,而在英美國內(nèi)翻譯別國的文本相對來說則顯得很少。在中國,我們也是多翻譯西方及日本的文本,對于其他相對弱勢文化的文本則很少翻譯,盡管有的弱勢文化的作品對中國新時期文學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韓子滿,2000)
所以我們說:翻譯在為讀者提供消遣的同時,還負有豐富發(fā)展本國語言及文學的重任,因此就需要從所翻譯的作品中吸取一定的養(yǎng)分;若是社會文化心理鄙視某一文化,自然就不會將這個文化里的文本視作養(yǎng)分的來源,這個文化的文本也就極少有可能進入強勢文化譯者的視野。由此可見,翻譯往往選取強勢文化的作品,而且可能是影響力最強的文化的作品;在具體的兩種語言文本的對譯中,強勢和弱勢文化在文本選材上的不平衡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
三、在文化失衡下應該堅持的翻譯策略
“翻譯的目的應是向譯語的讀者譯介異域民族不同的社會生活、文化、思想、觀念,同時使譯語社會的文化和知識系統(tǒng)發(fā)生巨大變化,從而推進社會的進步?!保êl(wèi)平,2001)采用異化策略可以使本國讀者通過本國文字了解他國文化,因此在翻譯中對比譯文與譯語,按照譯語的行文表達習慣來衡量譯文,檢查譯文是否有異于譯語的習慣表達法,有利于達到翻譯的目的。在翻譯中,異化法應始終占據(jù)主導地位。
孫致禮先生曾在2002年第一期的《中國翻譯》中指出:“異化大致相當于直譯,歸化大致相當于意譯”。(孫致禮,2002)按照韋努蒂的說法,歸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義的態(tài)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入語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入譯入語文化”,而異化法則是“對這些文化價值觀的一種民族偏離主義的壓力,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由此可見,直譯和意譯主要是局限于語言層面的價值取向,異化和歸化則是立足于文化大語境下的價值取向。因而把歷史上的直譯和意譯籠統(tǒng)地視為異化和歸化——確切地說,只能算是“狹義”的異化和歸化。(孫致禮,2003)
“歸化”翻譯策略是指在翻譯中原文與譯文相互接觸,相互影響,原文的語言及文化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消失,而譯文和目的語的語言與文化非常接近?!爱惢狈g策略主張盡力保持原文的特點,與目的語及其文化保持距離。使用這種策略的譯文把源語文化成分以近乎原貌的形式轉(zhuǎn)換成目的語形式,這樣可以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交流,也可以達到翻譯的目的。
異化翻譯法可以更好地促進文化的交流,增加譯語讀者對異域文化的了解;異化翻譯法還可以更好地促進各種語言和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強勢文化由于處于優(yōu)勢地位,往往會輕視弱勢文化,因而在文本翻譯時經(jīng)常選擇歸化策略,抵制異化策略。例如,西方的“sofa”、“coffee”等詞是中國原來沒有的,它們都被使用異化策略譯為“沙發(fā)”、“咖啡”;中國的“餃子”、“功夫”也是西方所沒有的,“jiaozi”、“kongfu”也進入了西方世界。這樣的翻譯策略使得新鮮事物在異域文化當中得以傳播,豐富了這些民族的自身文化。在全球化的時代以異化翻譯策略為主,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翻譯在文化中的作用。
四、文化失衡下的翻譯問題
在各種語言中,文化的異質(zhì)反映在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上。同一客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價值,具有不同的內(nèi)涵。比方說起“封建制度(feudal)”一詞,在中國人們立馬可以想到“封建集權制”、“封建專制”,而在西方“封建制度”則代表著“莊園制”、“分權制”。這兩種不同的內(nèi)涵源自東西方王權在各自國內(nèi)所處的地位。中國古代的帝王在國家政權中占據(jù)著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因而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之說。而在英國的封建制度下,各莊園主各自分而治之,各莊園主都有對自己莊園的絕對統(tǒng)治權,他們不必聽從國王的命令,英國國王的權力要受到議會的制約。因而將西方的“封建制度(feudal)”絕對地譯為漢語的“封建專制”是不符合其在英語中的本意的,而將漢語的“封建專制”等詞譯為英文的“封建制度(feudal)”也是與漢語的本意不相符的。在翻譯這一類詞語時,譯者應該遵循異化翻譯策略,并在必要時加以注釋。
五、結束語
在跨文化交際中,應該充分重視各種文化,不能堅持文化一體化或?qū)⒏鞣N文化分成強勢文化、弱勢文化,而應該對各種文化一視同仁。為了使出本國讀者通過本國文字了解他國文化,充分反映出他國文化的色彩,從而達到翻譯的目的,促進文化的交流,譯者在進行文本翻譯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異化翻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