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簡要介紹循環經濟含義及特征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和面臨的主要困境進行分析,并闡述了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關鍵詞] 循環經濟困境思考
循環經濟,是指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一種經濟增長模式。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是“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所謂“減量化”,是指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核心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所謂“再利用”,是指產品多次使用和修復、翻新或再制造后繼續使用,盡可能地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防止產品過早地成為垃圾。所謂“資源化”是指廢棄物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資源,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既可以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又可以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一、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由于走的是傳統經濟發展之路,資源、能源消耗大,效益低,而且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致使本應在不同發展階段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在短期內集中爆發出來。據統計:我國每萬元GDP能耗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高出2.4倍,我們每制造1美元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素稱地大物博的中國,已經難以滿足日益迅速膨脹的資源需求。近幾年我國每年由生態環境破壞帶來的損失要占到GDP的8%以上。如果繼續走傳統經濟發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必將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資源基礎和生態環境遭受更加嚴重的破壞,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成為一句空話。隨著未來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的不斷增長,必然要求我國選擇建立循環經濟。
二、我國發展循環經濟面臨的主要困境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從多層次統籌規劃,如國家層次、區域層次、企業層次等等,但最終將現實地落實到企業層面。因此,我們主要從企業層面入手,對發展循環經濟面臨的矛盾與困境進行分析。在企業層面,發展循環經濟可能存在兩個效益來源,一是廢棄物轉化為商品后產生的經濟效益,二是節約的廢棄和排污成本。但目前普遍存在原材料價格障礙和循環過程成本障礙,使這兩方面的效益難以顯現。
首先是價格障礙。現行市場條件下源自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原料不僅性能上不占優勢,價格上往往也不占優勢。造成這種情況有多種原因,一是因為初次資源和再生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不同。如在礦業生產中礦藏資源價格和生產支付的環境成本過低,相當于廉價侵吞了公共資源;二是在國際分工中存在對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國明顯的價格不利因素;三是以大規模、集約化為特征的現代生產體系使得多數原材料的開采和加工成本日益降低,而對各種廢舊產品和廢棄物的集中回收成本高,再利用和再生技術發展滯后,規模效益差。這樣,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原料的成本常常比購買新原料的價格更高,由此構成了推進循環經濟的價格障礙。價格扭曲,直接導致資源整體配置不經濟。在現實經濟中,環境資源的價格未能正確地反映其供求關系,低價甚至免費的資源使用使人們產生了資源豐富的錯覺,導致人們對有關資源的過度使用和浪費。缺乏價格這只手的有效調節,企業很難產生對自身的傳統經濟模式進行調整的動力。
其次是成本障礙。環境容量資源在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具有顯著不同的消費者支付意愿和市場價格,目前我國的環境容量尚沒有作為嚴格監管的有限資源,企業和大眾消費者支付的廢棄和排污費不僅遠低于污染損害補償費用,甚至也明顯低于污染治理費用,這就使廢棄物排放具有顯著的外部性。如果不能將這種外部成本內部化,循環型生產環節一個重要的效益來源就不能顯現,循環型生產環節的成本就很難收回。以污染治理為例,過去我們主要從技術角度看待污染問題,認為污染治理主要是一個技術問題,對污染的經濟學特征重視不夠,這是一個誤區。在自然特征上,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天然性、流動性、外部性等特征決定了其產權難以實現私有化,任何私人和企業都無法有效行使對生態環境的產權,在利潤的驅使下,企業往往選擇污染而不是治理。
三、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定位和作用
從以上分析看,市場機制并不能直接引領企業自發地發展循環經濟,直接原因在于企業缺乏一種成本—效益型驅動機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缺失:包括產權、價格等基礎性制度;生產、采購、消費等規范性制度;財政、金融和投資等鼓勵性制度;國民經濟核算、審計等考核性制度的缺失。不解決制度問題,仍然按照傳統認識,把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排除在宏觀經濟要素之外去管理經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將無法實現。政府是制度供給的主體。政府的制度供給和政策制定至少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推進循環經濟中的作用,使循環經濟具體模式中的各個主體形成互動互補、共生共利的關系。(2)要以經濟利益為紐帶,制定充分利用廢物資源的經濟政策。一方面要通過政策調整,使循環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有利可圖,使企業和個人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內部化。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建立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補償機制。(3)對節能、降耗、減污的高新技術企業以及新興生態工業園的建設要在征地、審批和投資環境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對采用清潔生產工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企業給予減免稅收、財政補貼以及信貸優惠政策,保證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社會樹立模范企業,做到以點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