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是經濟運行狀況的一個重要信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對于價格指數給予越來越多的關注。正確認識和理解價格指數對于消費者深入理解國家政策、判斷經濟形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于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價格指數統計數字時常感到困惑、懷疑,因為價格指數報告給公眾的與公眾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價格變化常常并不一致,有時甚至差異很大;而政府統計部門的官員則一再說明價格指數的編制方法正朝著越來越科學的方向發展。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一、價格指數與消費者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
價格指數最初的制訂目標并不是提供給公眾,而是為政府的宏觀經濟管理服務,因此價格指數對于價格變化的反映主要側重從宏觀的角度,反映一定時期內一攬子固定商品組合的平均價格變動趨勢。而消費者對于價格的實際感受,通常是來自于在某個具體的時點上、在某一場所(如某一地區、某一城市、或某一商場、超市)自己所消費或關心的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如果消費者在某一具體的時間、地點消費的大部分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上漲,消費者就會得出物價上漲的結論;如果消費者在這一具體的時間、地點消費的大部分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下降,消費者的感覺就會是物價水平下降。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有時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由于價格指數和消費者觀察問題角度不同產生的感覺差異主要源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消費者感受到的是某一時點的價格變化,而價格指數反映的是價格指數編制期內的平均價格變動。二是消費者感受到的某一具體消費場所的價格變化,而價格指數反映的是整個國家或地區的平均價格變化。三是消費者感受到的是所消費或關心商品的價格變化,而價格指數反映的是一攬子固定商品組合的平均價格變化。如果消費者消費時點、場所和商品的價格變化正好等于價格指數的變化,那么消費者的感覺就會與價格指數所反映的一致;如果消費者消費時點、場所和商品的價格變化與價格指數的平均變化存在較大差異,消費者就會感覺到似乎價格指數沒有真實地反映價格變化。
二、價格指數本身也存在一定問題
雖然確如政府統計部門官員所宣稱的一樣,價格指數的編制正朝著越來越科學的方向不斷邁進,但價格指數仍然存在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其中可能導致價格指數對價格變化反映不確切的問題主要有:
1.權數的代替偏差。價格指數編制的國際通用標準認為鏈形加權的拉氏指數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商品的價格變化。中國國家統計局也從2000年開始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編制改用這一國際通用形式。但這一形式的指數也仍然存在一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權數的替代所導致的反映價格變化方面的偏差。價格指數的具體編制過程簡單說來就是先測算許多不同產品的價格變化,然后將這許許多多的單獨的價格變化使用所研究時期之前的基年權數加總起來。中國目前城鄉居民家庭消費支出調查資料的權數每年調整一次,但這一權數仍是在所研究時期之前居民消費結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并不能準確地反映所研究時期的居民消費結構。在此基礎上編制的價格指數,必然會產生由于權數的這一替代過程所帶來的偏差。
2.計算價格指數的代表商品對新商品的引入滯后。如中國國家統計局于2000年才開始將汽車、移動電話、電腦等商品及家庭服務、有線電視費用、物業管理收費、旅游收費等商品和服務引入計算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代表商品。新商品引入價格指數代表商品的滯后帶來的主要問題是不能反映這些商品在引入價格指數代表商品之前的價格變化。
3.對商品和服務質量變化的反映不足。已經有一些國家的統計部門對于計算機等商品的價格變化采用享樂法進行估計,以盡可能真實地反映剔除掉質量變化因素之后的純價格變動因素。但在經濟迅速發展、產品更新換代頻繁的今天,許多產品在以與計算機等產品同樣的形式發生著變化,即質量提高的同時價格不斷下降。傳統的價格指數沒有考慮這一因素。換句話說,傳統的價格指數反映的所謂“價格變化”,其中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是產品的質量變化。傳統價格指數只真實反映了價格變化而產品質量沒有發生變化的那一部分商品的價格變化,而對于質量提高、價格不變和質量提高、價格下降的商品的價格變化沒有能夠真實地反映出來。
三、指數計算公式產生的問題
在統計學中,指數的定義是“反映事物數量變動的相對數”,用所研究指標的報告期水平除以基期水平得到。這一計算公式的結果是:如果一件商品的價格由100元下降到80元,后來又回到100元,計算其價格指數的過程是:100元下降到80元價格指數為80%,下降20%,80元回到100元指數為125%,上升25%。只看價格指數,似乎該商品的價格上升了5%,但如果我們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價格從最初的100元到最后的100元,實際上沒有發生變化。這也是造成消費者感受到的價格變化與價格指數反映結果不一致的原因。
四、新的消費和定價形式帶來的問題
隨著經濟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廠商的營銷策略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的消費形式和定價形式,如以薄利多銷為特征的自選超市、一元商店、商家的買一送二(多)、折扣、免費贈送(免費試用)、抽獎活動、買商品送服務活動等,還有實時定價、捆綁價格、會員價格、返季銷售價格、節日促銷價格等新的價格形式。這些新的消費和價格形式的出現,給價格指數的編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采價過程中對于這些新的消費和定價形式考慮不足,其結果必然是價格指數對這些消費和定價形式所涉及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不能很好地反映,消費者享受到的價格下降和價格優惠不能得到反映,消費者所感受到的價格與價格指數反映出來的價格不一致。
五、同一價格指數對于不同消費水平群體的意義不同
為保證盡可能全面地反映一國或地區總的平均價格變動,價格指數編制所采用的一攬子商品組合也盡可能地具有平均意義。但由于不同消費群體的消費水平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同樣的價格變化對于不同消費水平消費者所蘊含的經濟意義也存在很大差異:對于較高消費水平的消費者來說很小的價格變動,較低消費水平的消費者感受到的卻可能是足以對生活水平產生顯著影響的價格波動。這又是消費者所感受到的價格變化與價格指數反映結果不一致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