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為WTO成員后,農業生產面臨一個全新的環境,既要面對國外農產品的直接競爭,又要面對使用資源的競爭。這對我國基礎薄弱的農業來說將是一個極大的挑戰。農業能否承受這種挑戰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而特產業的發展將會迎來一次更大發展機遇。
一、加入WTO后對吉林省特產業造成的沖擊和挑戰
1.吉林省特產業在入世后存在的突出問題。
(1)特產品種多、雜、亂。難以獲得規模經濟效益,不利于大面積推廣。
(2)積極性高,但科技含量低。飼料配方、工藝及產品加工缺乏深入研究,對育種、飼料營養、疫病防治不夠重視,飼養管理和產品開發科技含量低。
(3)發展特產業資金短缺。多數特產戶底子薄,起步晚,觀念陳舊,用于特產再生產資金減少,規模小,檔次不高。
(4)飼料不足。飼料市場適合特種經濟動、植物的飼料較少。食草特種經濟動物飼料不足,因為封山育林,無法提供大批優質牧草。農作物秸稈利用率低,枯草期畜禽處于半飽狀態。
(5)服務體系薄弱。畜牧獸醫人員知識老化,不善于防治特種經濟動物疫病。
(6)炒種和跟風現象阻礙特產業的發展。
(7)以零星飼養為主,種養規模小,絕大多數單位是家庭作坊式,經營分散,技術力量薄弱,培育市場能力低。
(8)管理滯后,缺乏宏觀指導,產品質量低,成本高居不下。特別是面對國際市場要解決的動、植物疫病的控制和殘留物為主的食品安全問題,毫無辦法。
(9)減讓和削減非關稅壁壘對中國農產品市場的沖擊和挑戰。中國農產品長期依賴進口許可證、進口配額及非關稅措施調控。為國外農產品大舉占領國內市場創造了便利條件,因而影響了中國的宏觀調控。
2.吉林省特產業在入世后存在的優勢。
(1)農特產品出售自主權將增加。在加人WTO現有的成員國的無歧視貿易待遇中,政府將真正能夠對農特產品的生產、流通、進出口貿易實施有效的宏觀調控,農特產品貿易談判成本和交易成本將大大降低,特產企業、養殖戶出售特產品的自主權肯定得以加強。
(2)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消費觀念也都發生了質的變化,而國外進口的絕大多數產品,不符合我國消費者喜食鮮品的習慣,因此特產業市場被外來“洋特產”沖擊的可能性不很大。
(3)我省加人WTO后,一些農業產業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而農副產品加工業卻占有相對優勢,國外農副產品加工業因勞動力成本太高,相應附屬成本較高,不具備價格優勢。國內特產品加工業擁有豐富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生產出的特產品和國外相比,有較大的價格優勢。
(4)我省有響譽國內外的特產優勢資源,其中有很多資源是獨一無二的。有長白山等自然保護區,還有豐富的經濟動、植物資源。其中藥用植物約有1700余種;香料植物約70余種;觀賞植物、珍稀植物213種;此外食用植物約有200多種;真菌植物百余種。吉林省有脊椎動物531種,其中資源動物393種,占74%。資源動物中,魚類59種,兩棲類11種,爬行類14種,鳥類254種,哺乳類55種。
(5)我省特產品種繁多。藥品特產、林業特產、漁業特產、果品特產、食品特產等。
二、吉林省特產業的發展對策
1.加強對特產業的宏觀管理和指導。特產業要向產業化方向發展,有關職能部門必須進一步明確分工,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生產水平。各地生產管理部門在抓好本職工作時,要重視調查研究特產業的生產情況,在市場信息、技術推廣、咨詢服務等方面給予指導。并制定發展規劃和優惠政策。
2.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科學論證選準品種,重視品種質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特產業必須具有很強的市場信息意識。生產經營者要認真調查研究分析國內外市場信息,預測特產業發展走勢和項目風險,并根據當地發展水平,人民的消費習慣,選擇面向市場和大眾消費的優良品種,切不可盲目地圍著熱點轉。
3.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我國目前特種養殖以私營為主,規模 “小而全”不成氣候,經不起市場波動。應因地制宜,確立主導產業和產品,充分優化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建立龍頭企業,發展適宜規模經營大戶,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國內外市場,條件成熟的可組建企業集團,以市場引導生產。
4.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重點解決技術問題,創名牌品種及新產品。特產業的大多數經營者為半路出家的精明者,所接受專業教育很欠缺,靠長期積累的老經驗來操作管理,很不利于產品質量的提高,導致特產品種退化。特產業內應不斷推廣科技成果,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特產者的素質。對品種純化、飼料配方、產品開發等開展攻關,形成各自特色,打響自己的品牌。同時,創辦龍頭企業,建設商品基地,輻射帶動農戶,推動特產基地化、區域化、專業化生產迅速發展。
5.研究開發保健、綠色、無公害食品。隨著消費觀念的改變,廣大消費者對各類保健食品需求強烈,各地應多方合作,利用加入WTO的機遇,引進資金和技術,開發出各類新穎的特種經濟動、植物產品的深加工保健食品,力創自己的名牌,克服產品多以鮮活上市的傳統消費習慣。
6.加快相關產業的發展。重視和利用特種經濟動物資源,搞好毛、皮、骨的綜合利用和加工,發展制革、醫藥、化工、包裝、飼料、肥料、和微量元素添加劑的生產。
7.科學、客觀地評價特產品的經濟價值和經濟效益,正確引導企業和個人參與特產種植、養殖,對可規模化發展的項目嚴格按計劃操作,保持產品產量和市場需求同步發展。
8.廣開門路,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
9.建成信息網絡,增強市場能力。隨著市場的集約化,農特產品愈來愈受到商界的青睞。而針對近幾年農特產品發展迅猛的現狀,農特產品要想鬧火市場也不是一件易事。 農特產品靠的是質優取勝。這就充分說明培植發展農特產品的時候,必須加大科技含量,加強技術引導,在優中取優的基礎上才能迅速闖市場。農特產品要想闖入市場,還必須重視宣傳。不宣傳別人不知道,再好的東西別人不知道等于沒有。當今市場經濟激流中,培植發展農特產品是條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只要注重科技,加大宣傳力度,相信很多農特產品都會闖入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