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外匯儲備是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也是國際金融領域的重要問題。本文通過剖析外匯管理體制中對經常項目的規范和對外匯市場的管制,認為造成當今中國中央銀行不斷投放基礎貨幣的原因是“游資”的流入和強制結售匯制度的存在。接著本文分析了我國現階段公開市場操作上對沖工具的匱乏,使得我國中央銀行對沖貨幣供應量增加的票據和國債的數量不能滿足對沖的需求,最終使得貨幣供應量在這段時間內不正常的激增。要解決這些問題,惟一有效的出路就是改革我國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
[關鍵詞] 外匯儲備外匯管理體制游資貨幣供應量
一、我國的外匯管理體制的現狀
外匯管制,是指對外匯的收支、買賣、借貸、轉移,以及國際間結算、外匯匯率和外匯市場所實施的一種限制性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國外匯管理體制基本上屬于部分外匯管制,即對經常項目的外匯交易不實行或基本不實行外匯管制,但對資本項目的外匯交易進行一定的限制。我國外匯管理的基本任務是建立獨立自主的外匯管理制度,正確制定國家外匯法規和政策,保持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和匯率的基本穩定,有效的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根據國務院1996年1月29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內容我們可以把中國現階段的外匯管理體制做一個框架分析,《條例》中主要分為四章——經常項目外匯、資本項目外匯、金融機構外匯業務、人民幣匯率與外匯市場。金融機構外匯業務主要就是銀行的外匯業務,他們是外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并由他們對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因此,我們可以把我國現階段外匯管理體制的結構分為對三方面的管理:經常項目、金融機構和外匯市場。
1.對經常項目的管理
經常項目是指國際收支中經常發生的交易項目,包括貿易收支、勞務收支、單方面轉移等。目前我國的經常項目下外匯管理體制主要建立在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禁止外幣計價、結算和流通,停止發行外匯券。
(2)實行銀行結售匯制。
(3)屬于個人所有的外匯,可以自行持有,也可以存入銀行或者賣給外匯指定銀行。
2.對金融機構外匯業務的管理
金融機構經營外匯業務須經外匯管理機關批準,領取經營外匯業務許可證。未經外匯管理機關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外匯業務。經批準經營外匯業務的金融機構,經營外匯業務不得超出批準的范圍。經營外匯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為客戶開立外匯賬戶,辦理有關外匯業務。金融機構經營外匯業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交存外匯存款準備金,遵守外匯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規定,并建立呆賬準備金。金融機構經營外匯業務,應當接受外匯管理機關的檢查、監督。經營外匯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向外匯管理機關報送外匯資產負債表、損益表,以及其他財務會計報表資料。
3.對外匯市場的管理
對外匯市場的管理,主要是對經濟主體的結匯和售匯進行管理,進而影響外匯指定銀行的外匯的供給與需求,最終影響外匯市場的供求雙方的力量均衡,以此為基礎來制定人民幣的匯率水平。
(1)實現匯率并軌,完善市場匯率形成機制。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并軌,取消官方匯率,形成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在穩定境內通貨的前提下,通過銀行間外匯買賣和中國人民銀行向外匯交易市場吞吐外匯,保持市場匯率的相對穩定。
(2)建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從1994年1月1日起,國有企業的外匯收入都要賣給外匯指定銀行,不能直接進入外匯調劑市場。外匯市場成為銀行買賣外匯的場所。外匯市場是半市場化的,外匯市場交易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的原則。外匯銀行不能根據自己的意愿持有外匯。
二、外匯管理體制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
1.經常項目規范的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
國家外匯管理局對于經常項目是有嚴格規范的。然而近年來隨著對人民幣升值和受本外幣利差的吸引,使得很多境外資金通過種種方式規避現行的外匯管理政策流入我國。
在我國近三年的外匯收支出現了兩個特別鮮明的特征:一是貿易結售匯順差的增長遠高于貿易順差的增長;二是個人結匯呈現歷年來罕見的高速增長。也正是上述兩個因素成為直接推動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重要渠道。下面就這兩個方面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進行研究。
(1)貿易結售匯順差的增長遠高于貿易順差的增長。近年來我國貿易項目持續順差,而且呈不斷增大之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企業預收貨款和延期付款明顯增多。在外匯管理局對外匯指定銀行的檢查中發現不少企業預收貨款的規模和頻率明顯與其經營規模不符,少數企業存在已預收貨款名義代其他公司收取境外資金的行為。有的企業與外方在購銷合同中明確訂立預付貨款的利率條件,一些企業甚至隨意提供或者虛報出口收匯核銷單號碼以實現收匯目的。以預收貨款名義混入其他性質資金的主要表現為:一是企業無實際出口,但有預收貨款;二是出口量少,預收貨款多;三是以預收貨款名義向境外母公司融資;四是預收貨款長期占用;五是預收一定時間后又全額退還等。與此同時,企業進口項下推遲付匯,少付匯或者不付匯的現象也明顯增加。
預收貨款和延期付款本是正常的貿易結算方式。但隨著境內外人民幣預期的增強,預收貨款和延期付款相應增長,直接影響了貿易項下外匯收支的平衡。同時由于兩者均存在物流與資金流不匹配的特點,使外匯主體在規避現行的外匯管理政策上有機可乘,因而出現了異常資金通過這兩種渠道流入的情況。
②企業將以往滯留境外的資金調回境內結匯。一些過去結匯較少甚至沒有結匯的企業2002年以來結匯明顯增加,反映出一部分過去滯留境外的外匯被調回境內結匯。如某公司與2002年12月至2004年7月期間,共調回境外外匯8000多萬美元并結匯。
③國內外匯貸款和貿易融資大幅上升。在人民幣利率高于外幣和市場預期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企業為降低經營成本和控制風險,紛紛改變過去以購回支付進口貨款的做法,轉而直接借用外匯貸款支付進口貨款。僅在2004年1月~6月期間,企業以外匯貸款支付進口貨款就高達112億美元。另一方面,銀行的貿易融資急速增長(只含進口押匯、出口押匯和打包放款)。2004年1月~6月,全國貿易融資共計156億美元,其中進口押匯發生額為126億美元,同比增長210%;出口押匯余額為26億美元,同比增長37%;打包放款余額為8億美元,同比增長72%。
企業借用外匯貸款和進口押匯用于出口付匯,直接減少了銀行貿易項下的收匯,出口押匯和打包放款在出口貨款未收匯的情況下結匯等于提前結匯,也擴大了貿易項下的結售匯順差。最終體現了貿易結售匯順差的增長遠高于貿易順差的增長。
④本外幣置換現象突出。為了節省利息支出以及控制匯率風險,部分企業通過采用“借外債并結匯-歸還國內人民幣貸款-再向中資銀行借外匯貸款歸還外債”、“借外匯貸款-用于支付貨款-歸還人民幣貸款”,“中資銀行離岸部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外方發放過橋短期貸款”等方式進行本外幣債務置換。
外匯資產置換為人民幣資產,主要表現為:一是中資銀行賣空結售匯周轉頭寸;二是企業將各類外匯賬戶內資金結匯轉作人民幣定期存款。
外匯資產結匯提前償還人民幣貸款。部分企業將外匯賬戶資金結匯用于歸還人民幣貸款,或者將外匯質押進行人民幣貸款提前償還人民幣貸款。
外匯主體增持人民幣資產、減持人民幣負債的意愿增強,進而對本外幣資產負債結構進行了策略性調整,是外匯主體在市場條件下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或降低經營風險所進行的經濟行為。但是本外幣置換不僅會擴大結售匯順差,造成國家外匯儲備增加,從而造成外匯市場上的不均衡,影響貨幣政策對經濟的調控,最終使我國的貨幣政策趨于失效。
(2)個人結匯呈現歷年來罕見的高速增長。我國近年來個人外匯收支變化的基本狀況。一是結匯和售匯均發生了方向性的逆轉。自1994年我國實行結售匯制度后,我國個人結售匯一直呈凈結匯態勢。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這一態勢發生了扭轉,開始呈凈售匯態勢。這一態勢延續了3年,從2001年8月開始逆轉,結匯從持續下降轉為持續上升,售匯由持續上升轉為持續下降,差額由逆差轉為順差后急速擴大,2002年的順差為2001年的7倍多,2003年的增長速度達到了89.96%,2004年增長速度也達到了91.2%;二是結匯和售匯變動的趨勢具有普遍性,但在沿海、沿邊地區尤為顯著。據統計,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全國31個省市的個人結匯普遍增長,大部分省市的增長幅度都超過了1倍,而售匯額則出現了下降,就個人結匯增長的絕對量看,前國個人結匯變動的絕對額主要集中在沿海、沿邊地區。其中結匯增長的90%以上集中在廣東、上海、浙江、福建、北京、新疆、吉林、遼寧、黑龍江、江蘇、山東等地,其中新疆、吉林、遼寧、黑龍江者僅個別方言邊省份在全國個人結匯增量中的比重遠遠高于其在全國結匯總量中的比重;三是個人涉外收入快速增長,個人外匯資產結構發生變化。根據國際收支間接申報統計,2002年居民個人涉外收入比2001年增長65.7%,是2000年居民個人涉外收入水平的2.3倍。2003年的居民個人涉外收入增速為49.57%,2004年的居民個人涉外收入增速為52.87%。
2002年居民外匯儲蓄存款人保持增長,但是全年增加量僅為77.97億美元,明顯低于2001年86.12億美元和2000年176.04億美元的水平,增長態勢已明顯疲弱。2003年,居民外匯儲蓄存款最終扭升為降,上半年僅增加了15億美元,而從7月開始,呈現負增長態勢,下半年共減少了53美元,全年外匯儲蓄存款余額比年初減少了38.45億美元。2004年外匯儲蓄存款持續下降,而且下降趨勢更為顯著,比年初減少了52.77億美元。
盡管我國外匯管理體制對經常項目進行了嚴格的規范,還是有很多異常的境外資金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到我國內并且結匯。客觀上造成了外匯市場上供給大于需求。
2.“游資”滲入對我國貨幣供應量的影響
堅持資本項目下的管制,可以免除境外資本的大規模流入而迫使中央銀行為了保持穩定的匯率而過多的投放基礎貨幣,從而使貨幣供應量增長;或者避免境內資本大規模的流出使中央銀行為了保持穩定的匯率而不斷的回籠基礎貨幣,從而使貨幣供應量下降。無論是資本的大規模流入或者是流出,對本國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都是一種考驗。如果當時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是和資本的流向導致的后果保持一致的話,就不會有什么問題,但是往往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意圖和資本流向所導致的后果是背道而馳,在這種情況下,中央銀行為了保持本國匯率的穩定,從而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貿易環境,犧牲當初制定的貨幣政策取向,也就是影響了制定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因此在現階段的中國可以免除這種導致削弱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因素,只要監管得力,資本項目下的管制是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的一個很好的“防火墻”。
三、 積極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
中國外匯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在1996年底提前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之后,下一個目標就是要在條件具備時,平穩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目前中國的宏觀調控機制和調控能力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體系尚不夠健全,銀行體制也正處在轉換之中,資本項目的可兌換將是一個漸進過程,目前尚沒有一個具體的時間表。另外,1994年以來國際上發生的金融危機也提醒我們,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風險遠遠大于經常項目可兌換,在國內經濟條件尚未成熟,各項制度尚未完善以前,不宜過早盲目地放開對資本項目的外匯管理。過早開放資本項目不僅不利于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也不利于對國際資本的安全使用。因此,我國將采取謹慎務實的態度,根據形勢發展不斷努力創造條件,逐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