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提出了優化供應鏈設計是當前做好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工作,分析了供應鏈優化設計的思想,提出了優化設計思路、策略與方法,給出了供應鏈優化設計的質量評價指標。
[關鍵詞] 企業管理供應鏈管理優化設計流程設計
推行供應鏈管理,這是當今企業整合內外資源,提升自己競爭力的重要方式。但當我們縱觀現實時,不難看到,也并非是建立了供應鏈的企業其競爭力就得到了提高。究其原因,不是推行供應鏈的方式不對,而主要是供應鏈的結構形式設計不好。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學院的法恩教授指出,“在今天比拼競爭力的戰場上,一家企業最根本的競爭力在于供應鏈的設計”。
為了做好供應鏈管理工作,本文認為重要的一件工作是要優化供應鏈的設計,要運用一些新思想、新策略與新方法于供應鏈的設計工作中。本文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對供應鏈進行優化設計的相應思想、策略與方法。
一、對供應鏈進行優化設計思想
目前一般企業的供應鏈主要是圍繞產品或服務的提供,將原料供應、生產制造、銷售與售后服務相關的優勢結點企業聯合起來組成供應鏈,它主要是以流程為中心來進行供應鏈的設計與構建。這種構建思想或做法雖然是正確的,但是從當前的經營環境來看,這是不夠的。企業供應鏈的設計不應該只重視流程,而要在重視流程設計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的管理與經營思想與理念來進行供應鏈設計。需要從轉變傳統觀念開始,以優化流程為基礎,樹立供應鏈的設計思想。這些設計思想主要應有以下幾項內容:實現產供銷三方的精益生產與敏捷制造精益的核心思想是進行產品的高質量生產,且生產中沒有任何無效和不產生增值的作業和服務;敏捷的核心思想是指企業對市場的反應速度極快,保持產品的多樣化與靈活性。
供應鏈的基本思想是資源集成共享,實現資源集成共享的主要目的應是使企業對迅速改變的市場需求和市場時機做出快速響應,使企業獲得高的生產率、高的產品質量和高的生產柔性。出于這個目的,在進行供應鏈設計時除了要考慮流程的具本情況,更要將生產技術,勞動力與能夠促進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合作的管理技術集成在一起,通過所建立的共同基礎結構,使產供銷三方協作企業間沒有任何無效和不產生增值的作業和服務,使企業對市場的反應速度極快,保持產品的多樣化、靈活性、及時性和高質量。
1.注重準時制(JIT)生產
準時生產的的核心思想是消除或杜絕浪費,減少“除對生產不可缺少的最小數量的設備、原材料、零部件和工人之外的任何東西”,即不會帶來任何附加值的諸因素。通過JIT生產防止以下七種浪費:(1)過量生產的浪費;(2)等待時間造成的浪費;(3)搬運造成的浪費;(4)工藝流程造成的浪費;(5)庫存造成的浪費;(6)尋找造成的浪費;(7)產品缺陷造成的浪費。構建供應鏈,推行準時生產,減少以致杜絕資源過量占用和生產的過量生產造成的浪費,同時減少不必要的和生產中各環節的庫存浪費,這是重要的一個內容。
2.體現全面質量管理(TQM)思想
產品質量是企業競爭力高低的根本體現,生產經營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向用戶提供質量好的產品或服務,這需要在生產中貫徹ISO9000質量標準,做好全面質量管理工作。這里特別重要的是在供應鏈的設計中,要貫徹TQM的思想,一切有用戶為中心,把下道工序視為上道工序的客戶,客戶滿意是真正的質量標準。通過下道工序產品質量的滿足,把各結點企業緊密聯系起來。通過技術與管理的手段把殘次品的降到最低,實現產品在供應鏈協作生產基礎上的全過程控制和全面質量管理,以保證企業向市場提供優質價廉的產品與服務。
3.以鏈上瓶頸結點企業為中心的思想
對于不同的產品生產與服務的提供,供應鏈中各結點企業的能力不平衡是客觀存在的。推行供應鏈管理不是一味追求鏈上所有結點設備的高生產效率,這樣做勢必造成各節點間的產品積壓。理想的做法,應以“瓶頸”為中心來協調各結點企業產品的生產。這需要搜索鏈中存在的瓶頸環節,以瓶頸資源協調生產計劃,注意提高瓶頸結點的生產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生產中總是存在瓶頸環節,瓶頸隨生產任務與企業內外環境的改變而變化。
二、對供應鏈業務流程優化設計方式
建立在上面的設計思想上,對供應鏈優化設計的主要的做法可從下面幾方面進行:
1.以流程為主線,做好對供應鏈的對內與對外優化設計
供應鏈優化設計過程應包括內外這兩個方面,不能做好一方,而丟掉另一方。內部的供應鏈優化是外部供應鏈優化的基礎,如果沒有內部優化過程,企業外部的鏈接也不可能很好地進行。企業以流程為主線,精確地將內外結點企業各種能力綜合在一起,當供應鏈體現了這種綜合的“能力”,企業就能獲得很高的績效。
2.采用先進的新技術手段與整合生產的物理流程對供應鏈進行優化設計
供應鏈的組建從一定的角度看,是一個企業的運作戰略與優化業務流程的整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運用新技術以支持了流程的改革或新流程的建立,通過流程改革或新流程的建立同時,使企業聯系更多潛在的貿易伙伴,使效率與效益比以前更好,而費用比以前更少。
3.了解客戶的需求,實行客制式的服務導向
在現實多數情況下,供方只是收下客戶的產品訂單,并沒有完全理解客戶的需求。在供應鏈中應該整合買方與賣方行為需求,這是增加供應鏈效益的機會。許多公司發現,它們的效益總是來自與市場相關的客戶基礎數據,就是一個例證。當企業理解了客戶為什么有需求及需求什么,也就獲得了最寶貴的基礎數據,這是降低供應鏈總成本的重要一環。而供應鏈的一個重要作用是通過鏈上各結點企業的生產與服務的傳遞,實現客戶滿意度和效益的最大化。實現這個目的一個做法,就是要提供客制式生產與服務。這需要企業通過識別客戶、區域、通路和市場,以此為基礎選擇企業組建供應鏈。這樣組建的供應鏈對用戶的針對性、及時性、服務性更好,競爭力更強。值得注意的是當產品越普通、服務越特殊時,企業客制式生產與服務就越需要。以客制式服務導向組建供應鏈,使合作伙伴效益倍增。
4.隨環境變化情況對供應鏈組織架構進行變革
環境是變化的,組建的供應鏈也應是變動的。為使組建的供應鏈組織最優、結構良好、反應靈活,要平衡企業不同的目標和優先級的選擇。做好這項工作,要找出執行和建立一個價值鏈的運作模式。然后,依企業目標與選作的運作模式對供應鏈進行評估和整合。包括基礎的架構、信息技術、管理系統、管理機制、企業操作和技能、企業文化等。不斷地對供應鏈組織結構與管理方式進行改革,使供應鏈能最佳的適應企業的生產經營的內外環境。
5.部門平衡,抓住重點,由局部到整體優化
對供應鏈的優化應先易后難,先局部再到整體進行優化。具體做法可逐步開始:(1)平衡部門或單位的職能、部門績效,對供應鏈進行優化改進。(2)分析關鍵環節或重點部門,做好關鍵環節與重點部門的供應鏈設計。(3)“跨職能”的,以規劃模式、增進技術、投入更多有能力的人員或有經驗的人員的方式跟蹤供應鏈中的流程過程,對供應鏈整體優化,以整合不同流程的效率,體現成本降低和效益增加。
三、對供應鏈優化設計的評價指標
有效的供應鏈對于企業的競爭力是至關重要的,應選擇合適的指標對其進行評價,以分析供應鏈的優劣,尋找問題,不斷改進,取得最佳的設計效果。
供應鏈優化設計的質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1.產品的質量、成本與交貨期
供應鏈的組織形式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及時滿足用戶的對產品的質量、數量、交貨時間以及對產品的某些特殊要求。因此,產品的質量、成本與交貨期是評價供應鏈優劣的首要指標。
2.柔性化
現時多數企業生產系統是剛性的,產品的品種、數量、質量技術指標不好隨意變動,既使能夠變動,為此而付出的成本比較高,很不經濟。組建供應鏈充分利用各企業的資源,其中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為了提高企業的柔性即靈活性生產。目前企業供應鏈設計需要有Internet、EDI 等信息技術的支持,以加速生產與市場信息在鏈中的流通,提高鏈中各企業的生產柔性及對市場的響應速度。
3.集成化
供應鏈的核心思想是集成,它將鏈中的企業加以集成和整合,使得鏈中企業的資源能夠共享,獲得優勢互補的整體效益。供應鏈資源集成有信息集成、物資集成、管理集成等,關鍵在于信息集成和管理集成,它關系到供應鏈整體優勢發揮的大小。
4.增值性
供應鏈是物流鏈、信息鏈、資金鏈組成的一條價值增值鏈,供應鏈中每一個結點環節應該是價值增值的環節??疾旃湹慕M織結構時,應分析每一環節是否存在價值增值,選擇的結點企業是否能使此環節的增值最大。
5.協調性
供應鏈中各企業是獨立的利益個體,企業與企業之間也不存在上下的隸屬關系,因而相互之間的協調度難度較大。供應鏈的協調性主要表現在靜態協調與動態協調。靜態協調主要是在構建供應鏈時,將鏈中各企業之間的利益運作管理機機以條文明確規定。動態協調主要是在供應鏈運作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所做的計劃與管理控制措施,以及在技術選用,物流、資金、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