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并獲得巨大發展的時空表現,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本文從分析我國城市化現狀出發,研究探討我國城市化進程緩慢的原因。
[關鍵詞] 城市化城中村勞動力技術工業化制度瓶頸
城市化是人口及生產要素不斷向城市集聚、農業產業不斷向非農產業轉移、城市設施漸趨完善和城市功能日益強化、農村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生活方式變換的客觀過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意味著國家或地區經濟、人口素質等多方面的提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發達國家已經進入了城市化的完善階段,發展中國家大都處于城市化加速階段,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也不例外。但就城市化速度來看,我國城市化是比較緩慢的。
一、城中村是農村城市化必須破解的難題
城中村是在城市市區的帶有農村性質的社區,是在我國特有的土地所有制背景下,在快速推進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的社會問題。
近幾年來,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深入,城中村與所在城市的矛盾日益突出,負面作用越來越大,對城市的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了嚴重影響。我國不少的大城市及沿海發達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城中村的困擾,盡管在表現上有很大的不同,但都引發著諸多的城市問題,制約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
主要表現在:①城中村建筑擁擠,房屋布局混亂,打亂了城市的整體規劃和布局,嚴重影響了城市整體功能的發揮。②城中村居住人員構成復雜,既有高級白領,又有打工一族,同時也是犯罪分子藏身之地,加之管理關系不清、責任不明,城中村就成了城市管理的“盲點”,給社會治安造成極大的壓力。③城中村由于基礎設施不足,環境衛生、生活服務等公共配套設施不完善,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及其惡劣,嚴重影響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現代化的水平。④城中村的居民,以村股份公司的分紅、房屋出租和小本買賣等為主要收入來源,巨大收益造成不少原村民游手好閑,無所事事,影響了社會風氣。總之,城中村是農村城市化不徹底所形成的一種新的城市“頑疾”,它嚴重影響了整體城市化的進程,制約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對城中村的改造勢在必行。
二、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制度障礙
從我國城市化發展過程來看,制度的合理與否確實對城市化具有推阻作用。城市化進程將受到與之相關的制度安排與變遷或促進或延緩或阻礙的影響。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或是提供不利于生產要素重新集聚的制度安排,即使發生了結構轉換和要素流動亦并不必然導致城市化或城市的正常發展。
但就目前而言,阻礙城市化進一步發展的制度性障礙依然存在,進入大城市的門檻仍然很高。
1.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
戶籍制度是我國管理人口所特有的制度,自其產生以來,就作為一種難以穿越的制度屏障,將城鄉居民隔離開來。近年來我國進行市場化改革,政府開始對戶籍制度進行適當調整,農業人口通過非正式的渠道獲得了在城市非正式部門就業、在城市傳統體制外生存的機會。但這種人口流動限制的松動,僅實現了從城鄉流動壁壘到半開放城鄉流動的制度變遷,城鄉人口流動的制度障礙依然存在。同時,由于一系列特殊的管理制度(如就業制度、就學制度等)與戶籍制度的改革不同步,使得已有所放寬的戶籍制度的優越性根本沒有顯現出來。
2.權屬不清的農村土地制度
我國現行的農村土地制度,權屬不清、流轉不暢,不僅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大量浪費,而且影響了農業的規模經營和現代化。現行的農村土地制度,一方面,使那些準備或已經進入城鎮的農民不愿放棄對土地的承包和使用,可同時又將土地閑置,導致土地無法集中,大量斑點式的“隔離塊兒”阻滯了農業土地集約規模經營。另一方面,那些愿意從事土地耕作和農業生產的農民,由于可獲得的土地有限,難以實現高效益的產出、高收入的回報,致使耕作的熱情被嚴重挫傷,對土地投入的激勵和對農業技術創新的追求日益減弱,故而農業的現代化經營很難得到實現。在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土地的不可流動性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缺陷。這一制度缺陷致使農民很難從土地中徹底解放出來,影響了農業人口的自由流動,進而間接地阻礙了城市化的發展。
3.歧視性的就業制度
如果說工業化是城市化的經濟基礎,那么就業制度就是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直接橋梁。工業化擴大規模和提高水平正是通過大幅度增加非農產業就業并促使其集中來帶動城市化進程的。因此,就業制度是否具有歧視性,是在工業化過程中能否保證農民和市民都有平等的機會選擇職業,使農民順利進入非農產業領域,進而推進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先決條件。
但是,現有的就業制度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實際上在城市,真正能夠向農民開放的只是小城鎮市場和城市中那些被城市貴族們歧視的就業工種,農民工一直被限制在“苦、臟、險”的行業上,城鄉就業市場依然處于半封閉狀態。
三、農村勞動力科技水平低下制約著城市化的發展
作為農村經濟、政治、文化諸社會要素的組織體制躍遷的農村城市化,其運行效果的優劣是以農民技術創新與應用水平的高低為基礎的。我國農村科技文化水平很低,已對城市化所需要的許多條件發生劣化作用,對農村城市化進程形成了障礙。
從人才資源來看,鄉村中盡管有大量的勞動力,但科技文化素質差,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缺乏,首先影響農村城市化的管理水平。農村城市化要求具有嚴密的組織結構和嚴格的管理制度,政治、經濟、文化等工作對管理者和普通居民的科學文化水平要求較高,而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們很難在短時間里具備適應城市生活的習慣、心理、組織紀律性、技術、知識。管理者的決策和經營視野狹窄,更多地帶有經驗性管理特征,組織內各項工作運行規則的建立和維持主要靠傳統的定規和管理者的意愿。這與城市化管理特點所要求的等級嚴密、恪守規則不相吻合,規模過大,人口集中度過高,必然超出管理者的能力,超出農村城市化過程,體現出的決策者的組織能力,農村城市化的深度與廣度受到限制。由于農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城鎮化后的“農村”分工不細,生產組合方式粗陋,經濟組織關系松散,雖然存有少量相對復雜地專業化程度較高的經濟組織和地區,而大量存在的是分散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經營組織和較為松散的專業協作關系。這就容易造成小規模散點式布局,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村社區工業化的集中度。集中度不足,會使農村城市化的經濟效益低,公共設施利用率低。
四、城市化動力機制不足阻礙著城市化進程
工業化與城市化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一方面,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原動力,它不僅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而且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必然導致產業、資本、人口的地域空間集聚,由此帶動城市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另一方面,現代工業又要以城市為依托,城市化發展中本身所具有的集聚經濟效益、外部經濟效益,以及優位經濟效益(包括地理優位、交通優位、資源優位)等,又加速了工業化的進程。目前我國城市化發展緩慢,其障礙之一是城市化動力不強。而城市化動力不強即工業化水平不高的主要約束條件有兩個大的方面:
一方面,農業發展緩慢制約了工業化的發展。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凡是工業化程度高、實現了城市化的發達國家,都有其發達的農業,例如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工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的支持,而我國由于長期以來對農業的重視程度不夠,削弱了農業發展的基礎。使得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科技進步緩慢,農業生產率難以提高,特別是近年來鄉村土地出現了拋荒等嚴重現象,形成了農業發展緩慢、農村經濟不活的艱難局面。從而最終導致了工業與農業相互支持不夠,互補優勢難以發揮。
另一方面,工業化發展緩慢,也即產業結構演進緩慢,使得工業化水平難以提高。人們普遍認為我國城市化水平滯后于工業化水平。但從實際來看,盡管我國城市化在一定程度落后于工業化,但工業化本身發展緩慢,對城市化拉力不足卻是我國城市化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過去,由優先發展重工業而累積起來的產業結構高度是一種“虛高度”。它主要是通過高積累、高投入而實現的,這種“虛高度”并不能真正成為城市化的持久動力。盡管進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后,國家采取運用產業政策等宏觀調控手段和市場調節機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節,但也一時難以扭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