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對四川省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現狀進行分析,由此對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優化提出建議。
[關鍵詞] 三次產業產業結構調整就業結構
近年來,四川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在1995年~2004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12.7%。人力資源與經濟發展基本相適應,但是就局部而言,勞動力缺乏和相對過剩的矛盾,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為此,分析四川省各地區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及其變化趨勢,為制定正確的產業政策和就業政策提供依據,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近十年四川省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現狀
1.從總體上看,就業結構正逐步、緩慢地向合理化的方向發展。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四川省就業結構呈現出第一產業比重逐漸降低,第二產業比重先升后降,第三產業穩步上升的態勢。1995年,四川省就業人員為4606.85萬人(除去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的就業人數),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分別為2846.82萬人、893.39萬人、866.64萬人;三次產業的就業比重分別為61.8%、19.4%、18.8%。到2004 年四川省就業人員為4691萬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分別為2445.7萬人、916萬人、1329.3萬人;三次產業的就業比重分別為52.2%、19.5%、28.3%。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從整體上符合產業調整的要求。
2.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最高,其中種植業的就業比重呈上升態勢。但由于第一產業在其他產業的排擠下,結構資源喪失,加之非農產業發展遲緩,使得第一產業就業競爭力下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諸如糧食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減少,加之農業生產周期長和技術進步相對緩慢等特點,依據“報酬遞減”規律,農業將釋放出大量的富余人員轉向其他產業,使得第一產業就業人員遞減。四川作為農業大省,農村人口比重大,如何改善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富余人員在第一產業內部的“消化”以及合理、有序地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也將成為一個必須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3.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雖然在三次產業中位于最低,但比起往年,由于四川省發揮了原有第二產業的發展優勢和區位優勢,使得第二產業的就業人員有較大增長,而且在競爭優勢方面創造了916萬人的就業機會。表明四川抓住了第二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實現了自身優勢的塑造,對就業增長貢獻較大。
4.第三產業最具就業吸納空間,其中旅游業、批發及零售貿易和餐飲業的貢獻最大。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及所占比重一直呈上升趨勢,成為目前四川最具吸納勞動力的產業。十年間共增加了462.66萬人,1995年四川第三產業就業人員為866.64萬人,到2004年達1329.3萬人,平均每年增加46.266萬人;與此同時,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也穩步提高,1995年四川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為18.8%,而到2004年就業比重達28.3%,10年間增加了約10個百分點。而造成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大幅度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其中旅游業、批發及零售貿易和餐飲業就業人員的大幅度增加所致。
二、四川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1.從發展戰略和宏觀政策取向上做出重大調整,從“增長優先”轉向“就業優先”,加大對具有市場需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扶持力度。盡管這些行業對GDP的貢獻率不如資金密集型產業,但卻是當前增加就業的主要渠道之一。近年來,四川各地區三次產業的就業人員比重呈現明顯的變化趨勢,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不夠,而技術與資金密集型產業的快速成長并沒有為社會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
2.加強產業結構的調整,堅持內外調整相結合的戰略。從產業結構演變的規律看,三次產業結構之間的外部調整對就業影響舉足輕重,尤其是隨著第二產業的發展,工業化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第二產業對勞動力的吸收能力相對減弱,就業必將轉向第三產業。但從當前工業化程度來看,第二產業并沒有實現其高度化發展目標,所以一方面要加快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更重要的是加快各產業內部的調整,尤其是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是關聯度高、決定產業結構優化和人均收入的關鍵行業。充分發揮四川在科技、人才資源方面的優勢,從區域競爭優勢的角度提高區域就業能力。從第一產業來看,充分利用各種優勢資源,促進農產品的深加工,延伸農業產品的價值鏈,大力發展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和技術服務等相關配套產業,既可為農民增收,還可以解決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省內城市就業壓力。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調整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特別是加強現代金融、信息、中介服務業以及教育培訓、國際國內商務、會展、現代物流組成的服務于科技企業的服務業,不僅可以創造出大量的就業崗位,增加技術型和知識型人員的就業,還可以為大中小企業提供大量服務,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
3.面向省外和國際勞動力市場,搞好勞務輸出。四川是一個人口大省,就業壓力大、競爭力弱,搞好勞務輸出是有效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加居民收入、積累建設資金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產業,同時也是緩解省內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構建省內省外、境外國外用工信息聯絡網,建立和完善外出務工者權益保障、救助制度,通過多種形式培育和扶持能夠實現“勞動力培訓、輸出、就業、督導、服務一體化”的勞務企業,通過企業化運作,加強培訓,樹立勞務品牌,擴大輸出規模,使勞務輸出由體力型向智力型、“游擊隊”向“正規軍”的轉變,這不僅關系到外出務工者的收入水平,而且直接關系到全省勞動力對全國勞務市場的占有率和全省勞務經濟的持續發展。
4.加快發展教育和就業培訓事業,提高勞動者素質。素質的高低決定就業機會的多寡。當前,在技術進步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以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產業升級步伐不斷加快。這些廣泛而深刻的結構性變動和調整,對就業總量和結構產生著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制造業和信息技術含量高的金融、通訊等服務業,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不斷提升。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理念的更新,對服務者各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因此,加強基礎教育、“以銷定學”的職業技能教育和就業培訓,提高勞動者包括技能素質、文化基礎、道德素質、法紀素質等在內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是增加就業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