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藝術是人類生命中較高層次的需要,現(xiàn)在有一種奇怪的社會導向,一些畫家被市場牽著走,被動地遷就市場,以獲得經濟利益。在整個社會都陷入無休止的財富與物質的攀比中,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該去向何方?大家是否都能主動承擔起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責任?
[關鍵詞] 藝術市場民族文化傳承
藝術是人類生命中較高層次的需要,是精神食糧。現(xiàn)在有一種奇怪的社會導向,一些畫家被市場牽著走,被動的遷就市場,以獲得經濟利益。在整個社會都陷入無休止的財富與物質的攀比中,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該去向何方?從事繪畫商業(yè)的人們當然要注重經濟運營,但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他們是否也該考慮一下文化與商業(yè)相結合的時候,傳統(tǒng)文化該不該延續(xù),時尚文化該發(fā)展到哪個臨界點,文化與市場該結合到一個什么樣的度?大家是否都能主動承擔起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責任?這是許多文化公司和工作室以及以此為生的人該好好考慮的問題。
藝術有純藝術、商業(yè)藝術之分。純藝術只為藝術而藝術,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見,其中也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去想市場營銷,本身家世富裕,只想搞藝術,像柯羅、德加等,只挑自己的興趣點作畫,追求精神愉悅,攀登藝術高峰。另一種是藝術太純粹了,市場不予配合,像凡·高、莫迪里·阿尼等一生窮困潦倒,繪畫作品無人問津,即使這樣他們也堅持自己的繪畫藝術,作品的價值非常高。這兩種人都不自覺地延續(xù)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給世界人民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也不自覺地發(fā)揮了美術的作用。商業(yè)藝術是和市場掛鉤,把藝術的價值和謀求的功能性相結合,達到藝術與市場雙贏,他們在延續(xù)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藝術市場說到底是一種經濟行為,這個行為的基本動機是利益。市場對創(chuàng)作與其說是提供經濟支持,不如說是一種規(guī)則的制約和限定。
現(xiàn)在常有各種規(guī)模的繪畫拍賣會,名畫家一幅畫能賣出天價。像凡·高的一幅畫能賣一億美元,劉小東的一幅畫能賣兩千萬元,陳逸飛的一幅畫也能賣三百萬元。這些都是成功人士的讓人羨慕的收入,只要賣掉一張,終生便可生活無憂。但這也是常人無法比擬的。再舉一些普通人的例子,像全國各個美院或是一些大小畫廊,繪畫作品的交易每天都在進行,一幅畫多則幾萬元,少則幾千元。藝術價值用金錢來衡量,這是正常現(xiàn)象,無可指責。人都得生存,謀求經濟效益在所難免。面對如此誘人的發(fā)財之路,一些相衍生的現(xiàn)象就隨之而來了。很多畫家,暫且稱之為畫家,為了能在市場上銷路好,便拋棄了傳統(tǒng)的審美觀,拋卻了人格的標準,作品不是強調修養(yǎng)、學識、經歷,等等,而是只畫一些藝術價值低劣的讓人對藝術認識誤導的作品。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讓人陷入了欣賞、鑒別藝術的誤區(qū),使大眾對文化欣賞遭到嚴重挑戰(zhàn)。作品無論以何種形式去表現(xiàn),都要符合一定的規(guī)律,比如一個民族的精神品格如何表達,傳統(tǒng)文化如何往下傳承等,作品給人的感覺應該是和諧的,追求的是寧靜、純潔、崇高的審美感覺和藝術境界。如果把握不好這樣的度,不想通過扎扎實實的創(chuàng)作和辛勤汗水獲取成功,耐不住寂寞,只想一味求怪求異求奇求快,想一夜之間達到名利雙收的雙重效果,拋棄了傳統(tǒng)文化,只想用時尚藝術的表達方式,極容易讓這種沒有多少文化底蘊的時代弄潮兒走入藝術誤區(qū)。這種只求經濟利益,不講繪畫品格的人在日益增多。
前一陣筆者有幸到北京的各大畫廊以及藝術家聚集的地方考察,見到當今的繪畫市場真的非常火爆,畫廊隨處都是,大多的藝術家都很務實,悶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一心搞藝術,在文化與商業(yè)的接軌上能找到契合點。但也有少數藝術家為了生存,迫于壓力,市場需要什么就畫什么,結果是靠勞動賺到些錢,文化精神卻愈來愈平庸。這些人大都受過繪畫基本功訓練,畢業(yè)于正規(guī)美術院校,只是在一段時間里,在畫壇上沒有任何出色表現(xiàn),作品又不太有市場效果,于是就為了尋找自己的繪畫風格,有個人突出的語言,能在市場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就采用了一些特殊的表現(xiàn)方式,走向了一個極端——丑化和異化,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解構”過程中,繪畫作品宣揚血腥、殘暴和色情的令人生厭的畫面,出現(xiàn)了反人類最基本的藝術道德和審美價值觀。不可否認,我們缺少與外界的交流,才會出現(xiàn)當面對著西方形形色色的藝術時會不知所措,還有對傳統(tǒng)文化精神本質研究的不夠透徹,更別說繼承了。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知識知之甚少,于是就不加分析全盤的吸收了西方文化,面對此現(xiàn)象,不禁要問,美術及其美術教育發(fā)揮出它的作用了嗎?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每個繪畫者都當畫家,也不是讓欣賞者都成為鑒賞家,而是為了啟迪人們的智慧,讓人們欣賞的時候能夠達到身心愉悅,挖掘出人的美好本性進而完善人格。如果繪畫作品還不能達到此效果,也應該保持住道德的最底線,現(xiàn)在年輕一代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淡漠態(tài)度和我們的教育是密切相關的,從事繪畫市場的人應該有文化理想,繪畫必須要講文化品格。像這些不尊重藝術規(guī)則的人,他們的作品在現(xiàn)實生活和藝術領域中得不到人們的理解與支持,終究是孤立的。只要我們攜起手來一起努力,筆者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正本清源,從理論上徹底廓清混淆在藝術界一時的審美錯位,要肯定正面的,弘揚積極向上的遵循藝術審美規(guī)律的藝術形式,作品力求體現(xiàn)人文精神關懷,這對于發(fā)揚民族文化精神、抵制那些不良的投機取巧心理的人來說,還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
無論是消費社會還是傳媒時代,無論是作為群體還是作為個人,人都必然地將面臨生存的困境,都需要尋求一個安身立命的意義坐標或價值基座。面對消費社會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美學需要保持冷靜的判斷力,不要使自己淪為消費活動的奴隸。希望對急于求成尋找商機的藝術家敲響一個警鐘,市場拼殺要贏,藝術品格要高!